摘要:曲尔复教授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农化系最早的一批著名教师之一,那时的西农还叫西北农学院,那时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尤其是需要进行实验教学的学科,各种仪器、药品短缺,不过这不能阻止老一辈科教工作者对教育的热忱,没有教具就自己做,没有实验设备就自己组装,条件再艰难,也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曲尔复先生的儿子曲东教授则是资源环境学院建院的领头教师之一,资环学院的创办离不开他。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里,有这样一个家庭:清末开始家里便有举人教书育人,教师的情怀就此播下。从私塾先生到现代教师,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代,也从未打消过对教书育人的坚持,这份情怀坚如磐石,韧如芦苇,在时间的长河中谱写成为了一首赞歌。到了近现代,这个家族更是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一家三代五口人出了三个教授一个讲师,却没有一人选择离开西农。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这个传奇家庭。

一家3代,5口人出了3个教授和1个讲师,却始终没有离开这所高校

祖辈:创设良好学风 熏育科研传家

曲尔复教授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农化系最早的一批著名教师之一,那时的西农还叫西北农学院,那时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尤其是需要进行实验教学的学科,各种仪器、药品短缺,不过这不能阻止老一辈科教工作者对教育的热忱,没有教具就自己做,没有实验设备就自己组装,条件再艰难,也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而这份坚韧代也代相传,映射儿孙身上,化为了他们对工作和科研的热忱与坚持。

一家3代,5口人出了3个教授和1个讲师,却始终没有离开这所高校

子辈:传承以学报国 扎根基础科学

良好的家学渊源,浓郁的家庭学习氛围,在子女身上得到进一步传承和演进,交出来的人生答卷也更加靓丽。

曲尔复先生的儿子曲东教授则是资源环境学院建院的领头教师之一,资环学院的创办离不开他。教书育人三十多年,评获多次优秀教师,因材施教,待学生如亲子,每一步都为学生考虑周全,教出的优秀学子也不计其数,至今说是“桃李满天下”也不为过。

“我最早学的是化学,也是受我父亲的影响,后来我发现单纯的化学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便也开始关注土壤农化的相关问题。”就这样,曲尔复先生教授的专业也被曲东教授完美的传承了下来。对于女儿,也一直在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她,言传身教,将教师的担当沿袭。

不仅如此,曲东教授的夫人王保莉同样也是一名教授。一笔一划写下的“师”字,是纵向的传承,也是横向的扶持与陪伴,在时光中携手走过,在西农奏响爱情与教育的赞歌。

一家3代,5口人出了3个教授和1个讲师,却始终没有离开这所高校

孙辈:沐浴西农精神 传承科研责任

“传家宝”传到孙辈手中的时候,这个大家庭更加兴旺发达,蔚然大观。可喜的是,孙辈不负众望,沐浴着前辈的爱,正迎头赶上。

曲植是曲东教授的女儿,在她眼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仅仅是工作的地方,而是家。西农见证了曲植的成长,所以学有所成之后,她,回来了!曲植2009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取得理学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环境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2015年开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资源科学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曲植老师坦言,她从来没想过以后不当老师,就算不是老师,也会成为一个科研人员吧。“我从小就被教导的有两件事:第一是做事要严谨,第二是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两条也是一名合格的科教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爷爷如此,父亲亦是,耳濡目染的熏陶扎根于心经此不停。

一家3代,5口人出了3个教授和1个讲师,却始终没有离开这所高校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现这样的家庭不仅是家学家风的传承,更多的是学校“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的另别样体现。建校80多年来,一代代西农人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欢迎各位学子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更多相关资讯关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招”头条号

注: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官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