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萬聖節,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許多人都以極大的熱情來慶祝這一節日。

萬聖節的由來是在公元前500年時,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人們相信,往生人的亡魂會在10月31日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並在活人的身上找尋生靈替身,以獲得再生的機會。

當地居民因爲擔心鬼魂來奪取自己的生命,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會將所有燈光熄掉,使得鬼魂無法找尋到活人,並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將鬼魂嚇走。

隨着時間的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變得含有喜慶的意味。最早時,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等,漸漸地發展成爲萬聖節前夜的化妝舞會,人們會扮演成萬聖節主題的鬼怪來慶祝節日。

隨着西方潮流的影響,中國越來越多年輕人也過上了萬聖節,披着各式各樣的服裝,化着古怪的妝容,隨時準備去大街上“嚇人一跳”。

中西方“鬼節”大不同

如果說萬聖節是西方人的“鬼節”,那中國人的“鬼節”就要數“中元節”了。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也稱施孤、鬼節、齋孤或地官節,爲每年農曆七月十四/十五日,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

民間有祭祖、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

先秦時,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漢後道教認爲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將七月半秋嘗祭祖之日稱爲“中元節”、“鬼節”;佛教中稱爲“盂蘭盆節”。

相比於西方鬼節的歡樂活潑,中國鬼節就非常的莊重肅穆。

在“敬鬼神而遠之”的中國文化中,“鬼”是忌諱,死亡更是一種禁忌。人們還不習慣跟“鬼”開玩笑,更不習慣活人“裝神弄鬼”。

而在西方文化中,生與死被視爲大自然的規律,死並不可怕,“鬼節”是可以慶祝的節日。爲了節日的好玩有趣,增加節日氣氛,同時讓小孩子從小不怕鬼。

因此現在象徵萬聖節的妖怪及圖畫,都變成了古靈精怪的模樣,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愛發揮創意的美國人,在這一天則極盡所能將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樣。

特別是孩子們會穿上每年不一樣的萬聖節服裝,拎着南瓜燈的提簍去挨家挨戶地討糖,說着“trickortreak”,這些都讓鬼節變得趣味多了。這也是萬聖節得到很多人喜歡的原因。

這對於生活在西方歷史傳統下的人們很好理解,但是這對我們這個東方國度卻不一定合適,中西方在鬼節文化的背景和內容上是迥異的。

孔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在《論語》中明確告誡弟子:“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中國的鬼節文化以我們綿延不絕的宗法血緣傳統爲土壤,更和我們的慎終追遠的傳統息息相關。

相對於萬聖節已演變成一場狂歡,中元節還是保持着一種祈禱和思念。對先祖的祭拜,讓他們庇護着我們的世代平安,對於離去親人的思念。

如今,對於這些國外的節日,我們也無需過度緊張,甚至抵制。隨着中西文化交流,洋節入境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我們的春節,美國紐約甚至將春節定爲法定假日。

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重視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瞭解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然後將節日與其背後的中國文化一起走向世界,讓中國傳統節日被更多的人瞭解,讓更多的人蔘與。

來源:gujianchina.cn 古建中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