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的大刀隊在網絡上的知名度很高,其實不光是現在,就是在當時那個年代,"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也是有極高宣傳意義的。

在當時,大刀這種武器無論是精銳的中央軍,還是裝備較差的八路軍中都有裝備。如南口戰役時,89師就裝備了1017把大刀,這還是所謂的"德械師"部隊;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之戰時,有的老紅軍戰士也使用了鬼頭大刀。

不過,在當時用大刀更多的則是原西北軍部隊,無論是在喜峯口,還是在盧溝橋,或是在臺兒莊,西北軍的大刀隊都讓日軍喫了很大的虧。

戰爭年代的手槍旅:聽起來奇葩,但卻是實打實的精銳部隊

不過,大刀隊其實並非一個正式的編制。因爲大刀這種冷兵器在西北軍中可以說是普及性裝備,而在當年的突襲作戰中,也並非只有普通部隊參與,還有西北軍中的精銳--手槍隊或手槍營、手槍連。

當然這種部隊的叫法也不一樣,有的也稱爲是特務營/連或警衛營/連,再早點則稱爲衛隊。

西北軍鼎盛時期,曾經有手槍旅的編制。中原大戰後整編後的部隊中,規模最大的也有手槍旅,規模最小的則有手槍連、手槍隊,而在軍師級單位則以手槍營居多。

所謂的手槍部隊,其實是當時西北軍中的精銳部隊,既充當主要軍官的警衛職責,同時也擔當着關鍵時刻的突擊或偷襲任務(但通常也不單獨行動,而是加強到步兵突擊隊)。

戰爭年代的手槍旅:聽起來奇葩,但卻是實打實的精銳部隊

注:此圖爲孫傳芳部

這樣的部隊通常裝備着駁殼槍,故而有着手槍旅/營/連的說法。

當然,除了駁殼槍之外,這些部隊中還大量裝備着花機關(包括原裝和仿品),近戰火力兇猛。

除了駁殼槍和衝鋒槍,手槍旅/營/連的戰士們還標配一把大刀和幾枚手榴彈,有的也配長槍。

現在很多人以爲大刀隊就是一些刀術比較好的戰士組成的突擊隊,其實人家手裏可不光是大刀。

這種在今天看來很奇怪的部隊編制,有着特殊的時代背景。

戰爭年代的手槍旅:聽起來奇葩,但卻是實打實的精銳部隊

1920年代,中國的軍閥混戰繼續進行,全國各地的軍隊總計不下200萬之衆。由於當時西方部分國家武器禁運及國內各路軍閥大規模擴軍的緣故,使得當時國內戰爭的火力密度和殺傷力嚴重不足。

在這種大背景下,可以輕鬆買到並且仿製的駁殼槍因爲近戰威力巨大的緣故而得到了中國軍隊的青睞,同時花機關也可以大量仿製。

由於當時各路軍隊輕重機槍的裝備數量少,而步槍質量和兵員素質也較爲低劣,兩軍對陣時難以形成有效的壓制火力。

而這些手槍部隊裝備有可連發的近戰武器,其往往通過夜襲遞近到駁殼槍、衝鋒槍的有效射程內,以威猛的近戰火力大量殺傷對方。

戰爭年代的手槍旅:聽起來奇葩,但卻是實打實的精銳部隊

因此,在軍閥混戰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手槍部隊突襲的手的成功戰例。

當然了,這樣的部隊打造不易。

除了武器裝備的配置外,其實兵員也都是選拔而來的,優先選擇身材高大、有武藝的,或者是從傷兵痊癒後的戰士選出來的。

如張宗昌的衛隊旅號稱是"大個子旅";而張自忠將軍特務營的第4連全部是選自臨沂戰役時傷愈歸隊的老兵。

這些人往往單兵作戰能力強,同時忠誠度也很高。

戰爭年代的手槍旅:聽起來奇葩,但卻是實打實的精銳部隊

在軍閥混戰年代,下屬的部隊經常會發生叛變,但是充當警衛兼突擊部隊的手槍營連卻相對較少出現這種情況。

這些部隊既是防守時的核心力量,同時也是進攻時的一把尖刀。

如西北軍起家的韓復渠,其在投靠蔣介石後,先後拿到了5個師、1個旅的番號。其5個師分別爲20師、22師、29師、74師、81師,1個旅就是手槍旅。

再如西北軍改編的26路軍,其74旅就是馮玉祥手槍旅改編的,值得一提的是該部後來參加了寧都起義,成爲了紅五軍團的一部分。

西北軍分支之一的龐炳勳,雖然實際實力只有1個39師,但也有一個手槍營。

戰爭年代的手槍旅:聽起來奇葩,但卻是實打實的精銳部隊

西北軍餘脈中最有名的29軍中,師旅級部隊均有手槍營連。如1933年喜峯口之戰時,作戰命令中即有"第217團附手槍第一、第二連及王崑山營,於本晚(3月11日)23時由潘家口出發,……襲擊蔡家峪、白臺子敵炮兵陣地"等。

劉汝明部在防守羅文峪時,手槍隊在關鍵時刻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長城抗戰後,29軍擴編到10萬之衆,各主力師中皆有相當規模的手槍隊。七七事變後,29軍一分爲三,擴編爲了3個軍,張自忠將軍所部爲59軍。

此後張將軍先後任27軍團長、33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等職,其隨身的警衛部隊就是一個手槍營,當時也稱特務營或警衛營。

該部裝備有駁殼槍和衝鋒槍,由於張將軍經常親赴前線,因此特務營也常被加強到前線作戰。

戰爭年代的手槍旅:聽起來奇葩,但卻是實打實的精銳部隊

1940年棗宜會戰期間,張自忠親帶着個特務營和74師(原韓復渠的部隊)渡河作戰。

雖然名義上是1個師(2個團)加1個營,實際上卻只有3000餘人。而且74師戰力較差,部隊傷亡很大,張自忠將特務營大部加強到了前線,身旁僅帶少數衛士。

5月16日,日軍231聯隊第3大隊包圍了張自忠將軍的司令部。張將軍的警衛多爲駁殼槍,無遠射能力,被日軍野戰部隊壓制後很快傷亡殆盡。

據日軍戰報稱,當其尖兵衝至近前時,僅剩張自忠將軍在內的軍官3人。張將軍向着日軍一等兵藤岡卓郎大吼一聲,這名士兵竟然被喝退幾步愣在當地,直到日軍軍曹堂野在後方向張將軍頭部開槍後,這位一等兵回過神後將刺刀刺入了將軍的左胸。

戰爭年代的手槍旅:聽起來奇葩,但卻是實打實的精銳部隊

就這樣,張自忠將軍戰死沙場,成爲抗戰時中國軍隊犧牲的最高職務的將領。而隨着張將軍一同殉國的還有其貼身特務營的大部分官兵。

其實,從1920年代到棗宜會戰的1940年,軍事裝備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最初還很罕見的輕重機槍,到當時已經較爲普遍了。

精銳的手槍隊在遠戰中常被野戰部隊壓制,而且隨着原西北軍部隊大量傷亡在了抗日戰場上,較大規模的手槍隊便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

戰爭年代的手槍旅:聽起來奇葩,但卻是實打實的精銳部隊

當然了,編制上的變化不代表駁殼槍這種武器也從戰場上銷聲匿跡。在敵後戰場上,容易隱藏且威力巨大的駁殼槍成了八路軍武裝工作隊的標配,警衛兼突擊性質的手槍隊雖然過時了,但神出鬼沒的武工隊卻依然成爲打擊日軍的精悍力量。

這樣的部隊通常裝備着駁殼槍,故而有着手槍旅/營/連的說法。

當然,除了駁殼槍之外,這些部隊中還大量裝備着花機關(包括原裝和仿品),近戰火力兇猛。

除了駁殼槍和衝鋒槍,手槍旅/營/連的戰士們還標配一把大刀和幾枚手榴彈,有的也配長槍。

現在很多人以爲大刀隊就是一些刀術比較好的戰士組成的突擊隊,其實人家手裏可不光是大刀。

這種在今天看來很奇怪的部隊編制,有着特殊的時代背景。

戰爭年代的手槍旅:聽起來奇葩,但卻是實打實的精銳部隊

1920年代,中國的軍閥混戰繼續進行,全國各地的軍隊總計不下200萬之衆。由於當時西方部分國家武器禁運及國內各路軍閥大規模擴軍的緣故,使得當時國內戰爭的火力密度和殺傷力嚴重不足。

在這種大背景下,可以輕鬆買到並且仿製的駁殼槍因爲近戰威力巨大的緣故而得到了中國軍隊的青睞,同時花機關也可以大量仿製。

由於當時各路軍隊輕重機槍的裝備數量少,而步槍質量和兵員素質也較爲低劣,兩軍對陣時難以形成有效的壓制火力。

而這些手槍部隊裝備有可連發的近戰武器,其往往通過夜襲遞近到駁殼槍、衝鋒槍的有效射程內,以威猛的近戰火力大量殺傷對方。

戰爭年代的手槍旅:聽起來奇葩,但卻是實打實的精銳部隊

因此,在軍閥混戰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手槍部隊突襲的手的成功戰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