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地方更是流传着“重阳无雨一冬晴,重阳下雨一冬淋”、“不怕重阳十天雨,就怕立冬一日晴”等等农谚,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在国内不少地方都有通过重阳节这天有没有降雨,来预测一下后面天气的俗语,而农民都是渴望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下雨的。“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就是一句在国内很多地方都流程的相当经典的俗语了,其字面的意思是说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和农历九月十三这两天前后,如果任何一天下雨了,那冬季的雨水不会少。

文/农夫也疯狂

时间过得真快,十一国庆七天小长假就剩下一天了。一下子就到了10月7日,估计不少人这一天都被堵在高速公路上吧。在国庆假期最后一天,还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那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古代的时候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因为“九”在《易经》中为阳数,是最大的一个数字,而“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

重阳节到了,俗语“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有道理吗?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这一天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日子,在古时候民间还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在重阳节这天登高赏秋、感恩敬老是最主要的两大主题活动。在2006年重阳节还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阳节到了,俗语“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啥意思?有道理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农民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直是看天吃饭的。在当时种植技术比较落后,一年粮食收成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天气。而天气虽然是变幻莫测的,但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其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因此就把这些长期观察出来的规矩,总结成为了一些农谚、俗语,就是为了方便后人。

重阳节到了,俗语“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有道理吗?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就是一句在国内很多地方都流程的相当经典的俗语了,其字面的意思是说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和农历九月十三这两天前后,如果任何一天下雨了,那冬季的雨水不会少。但如果重阳节这天前后都没有下雨,那就要再等几天,看看九月十三这天是否下雨。如果这一天还不下雨,那么这个冬季的降雨(雪)就比较少,这样是不利于农事劳动的。

在各地也有着很多类似的说法,比如在江西有“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晴一冬”,意思是说重阳节这天下雨了,后面雨水就比较充足。如果重阳节这天没有下雨,就要等着看立冬这天是不是下雨,如果立冬这天也没有下雨,那这个冬季的雨水就很少了。今年的立冬是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二日,两者刚好相差一个月。

重阳节到了,俗语“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有道理吗?

​另外在福建还有“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的说法。有些地方更是流传着“重阳无雨一冬晴,重阳下雨一冬淋”、“不怕重阳十天雨,就怕立冬一日晴”等等农谚,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在国内不少地方都有通过重阳节这天有没有降雨,来预测一下后面天气的俗语,而农民都是渴望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下雨的。

因为到了九月重阳节的时候,秋收也已经接近尾声了,这个时候农民要开始忙着秋播了,比如种植大蒜、冬小麦、油菜等,而这些作物发芽和生长都是需要水分的,因此这个期间下雨对作物的生长有利,农民也渴望这个期间能降雨。如何这个期间雨水少,秋播就要推迟,同时播种的作物发芽和生长液是不利的。在有些地方还有“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的说法,意思是说重阳节这天是晴天,冬天就比较冷,而这天是阴雨天,冬季就比较温暖。

重阳节到了,俗语“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有道理吗?

这是古人根据长期观测之后总结出来的,对后期的天气确实能起到一定的预测,并且准确性还是比较高的。类似的农谚还有很多,比如“八月十五雨星星,正月十五雪打灯”,说的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天如果下雨了,那么来年的正月十五一定也会降雨(雪)。通过八月十五日这天的天气,来预示着5个月以后的正月十五的天气,可见古人的智慧,当然这句农谚一般是在北方比较适用。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在今天看来准确性依然很高,是有道理的。而俗语“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也是古人经验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根据历年的惯例,一般到了重阳节是要下雨的。如果没有下雨就只好看农历9月13日是否下雨了,如果这两个日子都不下雨,预示着这年的冬季将是少雨的,这种说法在农村一些老人是比较相信的。

不过俗语是有地域性的,这也不是全国都适用。在你家乡有这个说法吗?今年重阳节,下雨了吗?喜欢文章的朋友们,记得点赞、分享和关注农夫也疯狂,每天都会为大家免费分享一些农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谢谢大家!(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致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