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地方更是流傳着“重陽無雨一冬晴,重陽下雨一冬淋”、“不怕重陽十天雨,就怕立冬一日晴”等等農諺,由此可以看得出來,在國內不少地方都有通過重陽節這天有沒有降雨,來預測一下後面天氣的俗語,而農民都是渴望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下雨的。“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就是一句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流程的相當經典的俗語了,其字面的意思是說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和農曆九月十三這兩天前後,如果任何一天下雨了,那冬季的雨水不會少。

文/農夫也瘋狂

時間過得真快,十一國慶七天小長假就剩下一天了。一下子就到了10月7日,估計不少人這一天都被堵在高速公路上吧。在國慶假期最後一天,還是一個很特殊的日子,那就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在古代的時候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日,因爲“九”在《易經》中爲陽數,是最大的一個數字,而“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

重陽節到了,俗語“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有道理嗎?

古人認爲九九重陽這一天是一個非常吉祥的日子,在古時候民間還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在重陽節這天登高賞秋、感恩敬老是最主要的兩大主題活動。在2006年重陽節還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重陽節到了,俗語“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啥意思?有道理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農民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一直是看天喫飯的。在當時種植技術比較落後,一年糧食收成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天氣。而天氣雖然是變幻莫測的,但是農民在長期的觀察過程中,還是發現了其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因此就把這些長期觀察出來的規矩,總結成爲了一些農諺、俗語,就是爲了方便後人。

重陽節到了,俗語“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有道理嗎?

“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就是一句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流程的相當經典的俗語了,其字面的意思是說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和農曆九月十三這兩天前後,如果任何一天下雨了,那冬季的雨水不會少。但如果重陽節這天前後都沒有下雨,那就要再等幾天,看看九月十三這天是否下雨。如果這一天還不下雨,那麼這個冬季的降雨(雪)就比較少,這樣是不利於農事勞動的。

在各地也有着很多類似的說法,比如在江西有“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晴一冬”,意思是說重陽節這天下雨了,後面雨水就比較充足。如果重陽節這天沒有下雨,就要等着看立冬這天是不是下雨,如果立冬這天也沒有下雨,那這個冬季的雨水就很少了。今年的立冬是11月8日,農曆十月十二日,兩者剛好相差一個月。

重陽節到了,俗語“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有道理嗎?

​另外在福建還有“重陽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晴一冬”的說法。有些地方更是流傳着“重陽無雨一冬晴,重陽下雨一冬淋”、“不怕重陽十天雨,就怕立冬一日晴”等等農諺,由此可以看得出來,在國內不少地方都有通過重陽節這天有沒有降雨,來預測一下後面天氣的俗語,而農民都是渴望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下雨的。

因爲到了九月重陽節的時候,秋收也已經接近尾聲了,這個時候農民要開始忙着秋播了,比如種植大蒜、冬小麥、油菜等,而這些作物發芽和生長都是需要水分的,因此這個期間下雨對作物的生長有利,農民也渴望這個期間能降雨。如何這個期間雨水少,秋播就要推遲,同時播種的作物發芽和生長液是不利的。在有些地方還有“重陽晴,一冬凌;重陽陰,一冬溫”的說法,意思是說重陽節這天是晴天,冬天就比較冷,而這天是陰雨天,冬季就比較溫暖。

重陽節到了,俗語“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有道理嗎?

這是古人根據長期觀測之後總結出來的,對後期的天氣確實能起到一定的預測,並且準確性還是比較高的。類似的農諺還有很多,比如“八月十五雨星星,正月十五雪打燈”,說的是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天如果下雨了,那麼來年的正月十五一定也會降雨(雪)。通過八月十五日這天的天氣,來預示着5個月以後的正月十五的天氣,可見古人的智慧,當然這句農諺一般是在北方比較適用。

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在今天看來準確性依然很高,是有道理的。而俗語“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也是古人經驗的總結,是智慧的結晶。根據歷年的慣例,一般到了重陽節是要下雨的。如果沒有下雨就只好看農曆9月13日是否下雨了,如果這兩個日子都不下雨,預示着這年的冬季將是少雨的,這種說法在農村一些老人是比較相信的。

不過俗語是有地域性的,這也不是全國都適用。在你家鄉有這個說法嗎?今年重陽節,下雨了嗎?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贊、分享和關注農夫也瘋狂,每天都會爲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致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