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孫儷、羅晉所主演的《安家》改編自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由編劇六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以往日韓劇的翻拍經常遭遇水土不服,而《安家》似乎克服了這項難題。日劇《賣房子的女人》女主三軒家以獨特的哲學從事房屋中介工作,是房務中介女王,不管多難賣的房子,在三軒家的手上總能找到買家,不管什麼客戶,比如有家裏蹲兒子的夫妻,丈夫是跨性別者的家庭,婆媳不和但希望祖孫兩代同堂的家庭等,三軒家總能找到合適一家人居住的房子。

雖然《賣房子的女人》是部職場劇,通過賣房子的故事,展示銷售行業的日常工作和壓力,但這部劇又以賣房子的故事講述了人生百態,整部劇主要的核心應該是在說尊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不要因爲別人與自己的不同而批判。比如在別人勸家裏蹲的宅男步入社會時,女主卻爲他量身打造了更宅的方案,這就是女主的職場(人生)哲學:不要用無聊的常識和狹隘的價值觀去判斷事物,我們是房產銷售員,爲客戶找到適合的房子纔是應該做的。

《賣房子的女人》不刻板說教,令人開始去思考和尊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而《安家》則是生活,是柴米油鹽,有着很多家庭的縮影。《安家》女主房似錦(孫儷飾)的首單是一對高知夫妻,雖然他們的學識、職業都不錯,但上有老下有小,還有二胎,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想要在上海買一套不那麼擁擠、地段好、交通方便有學區的房子還是很困難,夫妻兩人看房看了好幾個月,期間也爲此爭吵過,不是不知道房屋中介的背後吐槽,可誰又不想體面呢?

看着海清所飾演的婦產科醫生下夜班後,擠在狹小的衛生間寫報告,抬眼都是生活的壓力,令不少在外工作的人產生了共鳴,也理解爲什麼她之前一定要有個儲藏室,不是她“事兒”,只是想將生活的繁瑣暫時的關起來。雙職工的高知夫妻尚且如此,更可況其他想在城市裏買房紮根的人,比如包子鋪的嚴叔、嚴嬸,奮鬥了大半輩子,攢下了積蓄只爲給兒子買婚房,兩人雖然幹活很累,但說起自己是上海寶寶的爺爺、奶奶,老夫妻兩覺得日子滿是盼頭。

嚴叔、嚴嬸的對話其實是很多中國父母的想法,爲了孩子他們什麼都願意去做,全額買房是讓未來的生活沒有保障,可是也爲兒子減輕了貸款的壓力,他們無怨無悔;兒子提出要加老婆名字,看在孫子的份上也同意了,這兩點在一定程度埋下了隱患,可以想象出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一地雞毛。男方父母買房是否加女方的名字一直以來都被討論,有人覺得就該加,這是給女方的保障,而有人覺得女方啥也沒有付出,憑什麼要求加名,然後雙方“大打出手”。

除了這些買房客戶生活上的事情,作爲一部職場劇,《安家》當然也體現了職場特色,特別是關係型人情社會的職場特點,比如原來店裏的生意,因爲人情處得好,開出了不少的單子,還有給所謂“地頭蛇”的默認孝敬等,無不是職場上的潛規則。《安家》不管是從生活角度還是職場角度,讓很多在外打拼的社畜有共鳴感,這大概就是這部劇本土化後還算成功的原因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