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地處蘇南江南水鄉的邊緣 ,地形以平原居多,只有在西部的松江、青浦區境內依稀分佈幾座小山,其中橫山又稱“橫雲山”,多烏臼,重陽季節,紅葉紅遍山頭,成爲松江人重陽登高之首選。唐朝,重陽登高、插茱萸蔚然成風。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登高望遠 尊老敬老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本文約4200字

預計閱讀需要11分鐘

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這一天,大家會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

但是,重陽節究竟從何而來?何時成爲傳統節日?爲何要敬老?要登高、喫糕?這背後的歷史,且聽我爲你道來......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是一本志怪小說集,記錄古代民間的神鬼故事。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續齊諧記》片段

後漢的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學習《易經》,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縫一隻錦囊,把茱萸放進囊裏),係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銷。”《易》學大師的話當然不敢不信,於是,桓景急忙趕回家中,帶領全家跑到山上。第二天桓景下山,發現自己的鄰居及家畜、家禽全死了。

“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當然,這只是一個離奇的故事,重陽登高應該另有來歷。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吳均,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

其作品以《與朱元思書》最爲知名。

《續齊諧記》是其所作志怪小說集,現存傳本17條。

中國古人長期堅信“陰陽五行”和“術數”的學說。《周易》把自然數的奇數一、三、五、七、九稱之爲“陽數”,偶數二、四、六、八稱之爲“陰數”。根據陰陽相生相剋的原理,陰陽的勢力相均衡,就是“陰陽和諧”,假使“二陽相逢”,如兩隻公雞相遇,必然會發生衝突、打鬥,那就是不吉利、兇險。

農曆的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二陽相逢”的日子,被古人認爲不吉利,因此必須舉行一些儀式來消除不祥。例如,在農曆三月初三,人們會到水邊,用水潑到身上,稱之爲“祓禊”,以祓除晦氣。不過,北方的三月氣溫偏低,這種“潑水”活動難以發揚光大,當這種“祓禊”風俗傳到了氣溫偏高的南方,就演變爲“潑水節”。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祓禊,中國古代民俗,

每年春季上巳日(後固定爲農曆三月初三),

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

圖爲現代人復原古代祓禊儀式

“九”是自然數中最大的數,《周易》以爲“九”是“陽之極數”,當然,“九月九日”是兩個“陽之極數”相逢,是最兇險的日子。顧名思義,“重”就是重複、重疊,把“九月九日”稱之爲“重陽”,就是兩個“陽數九”重疊的意思。

爲此,人們必須採取一些措施應對九月九日這個兇險的日子,而在民間口口相傳的風俗中,登高、佩戴茱萸囊就成了化解這一日兇險的主要方法。

到了晉朝,原來重陽登高避災的風俗已經蛻變成爲一種節日活動。《晉書·孟嘉傳》和《世說新語·識鑑》中講了一個“龍山落帽”的故事:孟嘉任徵西大將軍桓溫的參軍,並深得桓溫的器重。有一年的九月九日重陽節,桓溫在龍山(在今安徽省當塗縣)登高設宴,許多重要的官僚出席宴會,當時大部分人穿着緊身的戎裝,孟嘉是文官,就穿着寬身的官服。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袁培基畫作《龍山落帽》

山上的風很大,孟嘉的帽子被吹落在地,而孟嘉並沒有察覺,而桓溫也向他左右的人暗示,不要去提醒他。過了一會兒孟嘉內急如廁,桓溫吩咐下人把帽子拾起來還給孟嘉,還叫一位叫孫盛的人寫了一篇題爲“落帽風”的文章嘲笑孟嘉在大庭廣衆之下失禮的行爲。孟嘉的才思敏捷,文筆極佳,他也立即作了一篇文章還擊,“其文甚美,四座嗟嘆”。

孟嘉在聚會中帽落而依然風度翩翩,當人們嘲笑他時,又能從容應對使四座歎服,成語“龍山落帽”形容人氣度恢宏,臨亂不驚。而上海人則把“落帽風”比喻風向不穩定的風或來無影去無蹤的詭異的人。有意思。

中國幅員遼闊,有山地,有平原,平原無山可登,這樣一來不是給希望登高避兇者帶來了困難嗎?於是,有人想到了漢字的諧音原理,用喫糕代替登高。

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記: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他的前輩宋祁認爲,早在唐代已有用喫糕代替登高的風俗,當時劉禹錫作《九日登高》詩時,原意想寫“年年上糕處”的,但當時漢字的規範字中沒有“糕”字,只好寫成“年年上高處”,他還嘲笑大文學家劉禹錫不敢使用俗字,並作詩云:“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這段文案誰是誰非,也許將永遠是一個謎。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鶴林玉露》,宋代羅大經所作,

主要爲評述前代及宋代詩文,

記述宋代文人軼事,頗有文學史料價值

宋代,在平原無山的地區或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裏,用喫糕代替登高已成爲重陽節的主要風俗。

北宋的《東京夢華錄》中記:

南宋《夢粱錄》中也講:

重陽糕與通常食用的糕無明顯差別,只是在糕上插上了一面三角形的紙質小彩旗。其道理也很簡單,古代旗幟多用於軍隊,旗幟所指就是軍隊所在,旗幟插在糕上,即寓意人已登上高山,當然,喫重陽糕就代表了重陽登高。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重陽糕的特點就是上面插着的重陽旗

宋代也是中國城市經濟和商品經濟發展較快的時期,重陽糕就是商人爲促銷商品,充分借用古代重陽風俗而精心設計的風俗食品,這一點也許可值得今人借鑑的。至於宋祁編排的“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故事,也許就是文化參與商業活動的記錄。

《松江衢歌》

陳金浩

小紅旗插白糖糕。

默綴重陽無菊粉,

一覽憑樓遠市囂。

江城何處可登高,

農家自制的重陽糕通常爲糖糕,在糕上插一小紙旗就成了重陽糕,這就是所謂的“小紅旗插白糖糕”。

《圖畫日報·營業寫真·賣重陽糕》的配畫詩中講:

《圖畫日報·營業寫真·賣重陽糕》

重陽須食重陽糕,片糕搭額願兒百事高。

此風不自今日始,菊糕滋味殊堪飽老饕。

卻怪當年劉夢得,不敢提糕心忒忒。

輸與洋場才子老面皮,東抹西塗羞不識。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重陽糕內摻以菊花粉,所以也被叫作“菊花糕”,在重陽的清晨,家長把重陽糕切成薄片,貼到小孩的額上,再喊三聲“願兒百事俱高”,用以祝願兒童健康,順利的成長。這也是上海保存的重陽古風。

重陽節喫重陽糕是延續了千餘年的風俗。商人利用節日促銷商品,同樣也爲保持傳統,發展中國食品加工業起了作用。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圖畫日報》所繪“賣重陽糕”圖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圖中小孩手裏拿的就是重陽旗

唐朝,重陽登高、插茱萸蔚然成風。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茱萸是一種落葉喬木,有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之分,其味辛辣,是中藥常用藥材,也是加工和製作食品的調味料。

重陽登高、插茱萸到唐代早已蔚然成風,所以唐詩中隨處可以見到“茱萸”一詞:

學他年少插茱萸(朱 放)

茱萸插鬢花宜壽(王昌齡)

舞鬟擺落茱萸房(白居易)

強插茱萸隨衆人(楊 衡)

而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中的“明年此會知誰處,醉把茱萸仔細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插遍茱萸少一人”更是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至今仍被廣爲頌唱。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戴敦邦畫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從這些詩文中可以領悟到,重陽登高往往成爲文人雅士的聚會,與三月上巳的“曲水流觴”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一個是登高臨風,一個是臨水唱詠而已。

既然是聚會,就一定會點人數,去年誰來過,今年誰又沒來,於是乎原來登高賞秋,結社吟詩的節日,也往往成爲寄託遠離他鄉的遊子遙思家鄉父老的哀思。這又以唐代大文豪劉禹錫的《九日登高》詩最出名。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九日登高

劉禹錫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

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吳友如繪重陽登高圖

上海地處蘇南江南水鄉的邊緣 ,地形以平原居多,只有在西部的松江、青浦區境內依稀分佈幾座小山,其中橫山又稱“橫雲山”,多烏臼,重陽季節,紅葉紅遍山頭,成爲松江人重陽登高之首選。黃霆《松江竹枝詞》詠:

挈伴登高落日斜,

橫雲山北是儂家。

滿山烏臼紅如許,

莫愁春江二月花。

上海縣並沒有山,坐落在上海縣城牆上的天后宮丹鳳樓是上海的制高點,登丹鳳樓則是上海重陽登高之首選,乾隆李行南《申江竹枝詞》中詠:

粢餌談家名最優,

題糕醉菊酒新篘。

攜朋共有龍山興,

海邑龍山是鳳樓。

詩中的“龍山”就是借典《晉書》中桓溫在龍山設宴故事,而上海無山,只能藉助上海的制高點——丹鳳樓。這確實是“海邑龍山是鳳樓”,有點“海派”的味道。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清《三姑嬉弈圖》,

左邊是黃浦江,右邊是上海城牆,

建在城牆上的樓就是天后宮的丹鳳樓,

原圖藏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

九日登高例喫糕,

樓登丹鳳上層高。

幾家賞菊朋高會,

幾供黃花百種豪。

張春華《滬城歲時衢歌》:

詩壇雅集嗣題糕,

風雨重陽鬥錦毫。

便擬振衣千仞外,

鳳樓高處試登高。

上海的重陽登高活動首選之地就是上海的制高點,而登高既是民間的驅邪避災風俗,更是文人的雅集,邀三二知己,臨風頌吟,當衆揮毫頗多雅趣。當然,到丹鳳樓登高遠眺黃浦江的春潮秋濤也被叫做“鳳樓遠眺”,成爲“滬城八景”之一。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上海無山可登,高樓大廈是重陽登高的好去處

1853年上海爆發小刀會起義,丹鳳樓毀於兵燹,好在上海建在城牆上的建築還有大境閣,制勝臺幾處。於是,重陽登高一度轉移到大境閣。1912年上海拆除城牆,上海似乎已沒有高度較高的公共場所,於是,又只得改到高度並不高的豫園的大假山,而實際上大假山並不大,也不高,容納不了幾多人,重陽登高的活動也漸漸地被上海人遺忘。

登高、賞菊、飲重陽酒、喫重陽糕......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陽節

豫園老照片,圖後面就是大假山

如今,九月初九的重陽節還被定爲“老年節”,老年節的活動很多,而“登高”是主要活動之一。上海有無數的高樓大廈,這一天,一些本來就對外開放的如東方明珠塔、金茂大廈等會組織社會性、公共性的登高活動,一些商務樓也會有組織的主辦羣衆性登高活動。

登高是強身健體的運動,對老年人來說,“登高”也寓意健康、高壽。人們不必如劉禹錫那樣“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而是“年年登高去,越活越年輕”。

排版:王冰倩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部分未署名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

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使用不當情況

請相關權利人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