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中國家電網

作者:賈瓊

從決定削減LCD液晶面板業務,到宣佈停止在韓國生產電視用液晶面板,再到近日重啓在中國的LCD模塊工廠,於LG Display而言其實也僅4個月的時間歷程。這其中,LG Display第三、第四季度財報接連出現經營虧損,也造就了其史上最大全年虧損。

如果說,削減甚至停止相關LCD液晶面板業務是爲推進OLED面板業務掃清障礙,那麼在國內市場受疫情影響當下,LGD重啓中國LCD模塊工廠的策略調整又出於哪些考量?是謀定而後動還是病急亂投醫?與LGD的OLED傾向策略有何關聯?這一調整又能否助力LGD改善盈虧?

被衝擊的LCD面板業務

LG Display第四季度財報公佈的數據顯示, 該季度營收下降 8%至 6.4 萬億韓元,虧損 4220 億韓元(約合 3.616 億美元)。在這之前,LG Display第三季度營收同比下滑4.6%至5.82萬億韓元,營業虧損達4370億韓元(約3.72億美元),LG Display新任執行長Jeong Ho-young甚至在首度向員工發出的信中直言,“公司生存正面臨威脅”。

加上第一、第二季度的營業虧損,整個2019年度,LGD的營業虧損達到了創紀錄的1.36萬億韓元,這是LGD八年以來首次出現如此巨大的全年虧損。而虧損原因,據官方解釋主要由於LCD面板市場疲軟。

2019年的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市場,根據羣智諮詢數據顯示,具體出貨數量爲2.83億片,同比小幅下降0.2%;出貨面積爲1.6億平方米,同比增長6.3%。另外,去年全球LCD電視面板市場面積供需比爲7.5%,整體供大於求,這也就帶動面板價格進一步下探,大部分面板價格的跌幅均超過20%,尤其是55“、65”和75“等大尺寸液晶面板的價格跌幅較大,具體分別下跌25.9%、25.9%、42.2%。

“各主流面板尺寸逐步跌破企業的現金成本,面板廠商面臨的經營獲利挑戰就空前強大。”一位研究電視、面板行業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家電網記者,目前對於LGD來說,其年營收約八成的來源仍然是LCD面板業務。“但這一領域也是最近幾年來中國企業投資和擴張的重點領域。在像京東方、TCL華星、彩虹光電、中電熊貓等中國顯示企業在液晶面板的降價搶市衝刺,特別是產能飽和下的爭奪式釋放中,LCD面板在市場上出現一輪持續下跌,帶來的結果便是進一步衝擊LGD原來的LCD面板業務的出貨量和盈利能力。”

在“LCD面板市場疲軟”導致的營業虧損持續擴大之壓力下,LGD進行了一輪開源節流措施調整,包括在去年已經削減了開支,更換了CEO,裁減了近1/4的公司高管,並針對韓國本土工廠啓動了自願裁員計劃,直至今年1月初,Jeong Ho-young明確表示,將於今年內停止韓國國內LCD電視面板的生產。

“我們計劃在今年第一季度末之前在我們的中國工廠建立系統來批量生產OLED產品。” Jeong Ho-Young說。可見“節流”之外的“開源”,LGD已然將目標重點轉向了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技術。

急於轉戰OLED技術

放眼全球市場,事實上,OLED電視前景十分廣闊。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數據顯示,2017年,在2500美元(約爲人民幣15833元)以上高端電視市場,OLED電視市場佔比已經達到51.3%,市場份額超過液晶電視。而縱觀中國市場,隨着家電行業消費升級趨勢加強,中國正成爲全球最大的OLED電視消費地。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OLED電視銷量僅爲7.28萬臺,而2018年僅前三季度就已經達到11.48萬臺。2019年,中國OLED電視預計較2018年增長115.5%。

目前,包括創維、海信、康佳、長虹、索尼、LG、飛利浦等彩電企業都已加入OLED電視陣營。頭部企業的入局,對於OLED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也讓向來以“全球唯一大尺寸OLED面板供應商”身份自居的LGD看到了極大利潤髮展空間。2018年7月,LGD 8.5代OLED面板生產線的投資計劃通過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審批。經過一年基礎設施建設及配套技術完善以後,LGD在廣州的8.5代OLED工廠於去年8月份投入運營。

雖然已經投產,但由於運轉時間不長,目前LGD在OLED這一新興顯示面板上的產能遲遲不能放量上漲。另一方面,擺在LGD面前一個現實問題是,OLED電視還是處在叫好不叫座的時期,對比其他區域市場,OLED電視在中國市場的普及率依然不高,其增長速度確實比較喜人,可距離LGD的預期還存在差距。

也正因此,LGD對於推廣在中國市場的OLED技術十分急切。去年5月份,LGD與京東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上京東攜手的創維、LG、海信、飛利浦、康佳、索尼、長虹等彩電品牌,啓動了全面的OLED推廣活動;另外,去年LGD主辦的“OLED Big Bang 燎原之旅”普及活動第一季、第二季相繼在十數個城市展開,且據瞭解該活動今年也將繼續執行開展;以及,越來越多的OLED技術體驗展廳在全國落地開花。

“在輿論層面,企業主推OLED都是比較積極的。”行業分析人士馬聰向中國家電網記者分析表示,但是消費者對於OLED技術核心優勢的認知依然是欠缺的,或者說沒有完全被打動。LGD通過渠道、媒體,甚至給一些品牌費用支持去推廣OLED技術的方式依然比較傳統,並沒有耐心和足夠的人力物力,利用全新的溝通策略去打動消費者。“可能隨着成本降低,以及小米等品牌的加入,情況會有所好轉。但是如今外部情況也比2年前更加複雜,OLED不是唯一的高端顯示技術,如果市場再不能爆發,可能會陷入惡性循環。也會打擊一部分心懷壯志加入OLED陣營的品牌信心。”

誠如馬聰所言,如今的外部環境更加複雜,最突如其來的,讓剛投產四五個月的LGD 廣州OLED工廠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疫情的影響是全社會的,於彩電市場而言,最主要的影響還是電視整機銷售的不振,尤其OLED作爲高端電視比較依賴線下渠道,但現實是線下渠道目前斷崖式下跌。沒有整機企業的訂單需求,對於LGD的OLED業務開展無疑十分不利。雖然在生產層面,面板製造並不是需要很多人,想復工或者擴大產能不太會受到人員的影響。

何以爲繼?

根據LGD樂觀預測,到2021年OLED技術將佔公司營收的50%,高於2018年的約30%。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現階段的LGD,LCD面板業務依然是其營收的主要來源,佔比約70%-80%。市場大環境方面,LCD面板在持續放量下跌,但不可否認的是,液晶依然是當前電視行業最主流的顯示技術。基於此,在公司對外策略上我們看到,有心轉戰OLED技術的LGD在宣佈停止於韓國生產電視用液晶面板後也並未完全放棄LCD生產線,並且選在2月10日製造業企業復工潮陸續開啓的這天,重啓了在中國的LCD模塊工廠。

這樣做有何考量呢?

衆所周知,中國是電視整機最大的出貨國,當前疫情影響的相關銷售難題體現在終端市場,也更影響上游市場。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2020年2月液晶電視面板價格漲幅略高於預期,32英寸漲1美元,39.5、43、50英寸各漲2美元,55、65英寸各漲3美元。在此背景下,LGD將LCD業務轉移至中國本土生產,既有一定程度的成本和稅優勢,盈利能力也或有提升空間。

從近期看,2020年是體育大年(奧運會、歐錦賽、歐冠等),大概率會提升電視需求,據預測之後仍會保持3%左右的低位增速。這對於LGD而言,確實是個除民用市場外的利好機會。但同樣是LCD,在包括面板分辨率、刷新率、LTPS、IGZO、納米技術、穩定程度的使用等方面,各面板企業的技術差異還是很大的,如何抓好快速增長的商用領域,還需要LGD找到合適的商用場景,以技術改進去迎合商用需求。

於長線來看,接下來的2-3年,對於LGD來說,公司無疑將陷入一輪產業變道、企業換擋、市場變局的競爭格局之中,如何平衡好各面板業務的關係,並使之產能利用率和盈利能力得到有效轉化與提升?馬聰認爲,中國生產的成本優勢以及LCD價格的回升,將有助於LGD轉向OLED業務,並一定程度改善業績。但最核心的還是OLED電視整機是不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呈現良好的增長,畢竟LGD幾乎是唯一的該面板領域供應商。“OLED是LGD的命門,OLED的成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LGD的未來。雖然今年OLED電視一定會有價格的下降,但是要找到平衡點, LGD依然要盡全力的去推廣、去推進OLED電視的普及。同時也要注意OLED的其它層面應用,目前LGD還是太依賴電視和手機了,而這倆行業在中國乃至全球範圍都並不樂觀。OLED的形態變化非常多,可利用的場景也很豐富,LGD也可以考慮多開發一些適用於新興品類的產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