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虽然从个体上来看,婚姻这一古老的社会关系纽带似乎不那么受欢迎了,但从整个群体繁衍上来说,对于婚姻的需求还是刚性的。因此,各国社会对于年轻男女的婚恋总归还是操着心,想着各种办法提起他们结婚的兴致。

相比于5年前,2018年第一季度的结婚率下降了29.54%,尤其是上海、浙江、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结婚率普遍较低。

对此,我们也不必大惊小官,毕竟,法国宁可同居几十年都不愿意结婚的大有人在,德国的不婚率快要超过总人口的一半;而我们的“邻居”韩国,“放弃恋爱、放弃结婚、放弃生育”的“三放一代”年轻人越来越多;日本就更别说了,“草食男”“干物女”,让人感觉整个大和民族都无欲无求了……

虽然从个体上来看,婚姻这一古老的社会关系纽带似乎不那么受欢迎了,但从整个群体繁衍上来说,对于婚姻的需求还是刚性的。因此,各国社会对于年轻男女的婚恋总归还是操着心,想着各种办法提起他们结婚的兴致。

世界各国“催婚大法”:德国单身汉门口挂酒瓶,美国网恋成时尚。

日本:不是结不了婚,是不想

1965年始,日本厚生劳动省下属的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每5年会公布一次“生涯未婚率”的统计报告。

就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50岁之前从未结过婚的日本男性比例约为23.4%,女性比例约为14.1%,同比2010年均增加了3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有机构根据这一数据推测,到2035年,日本的单身比例将达到37.2%,丁克家庭和单亲家庭的比例也将加大。

在不结婚的人群里,还有“不想结婚”和“结不了婚”之分。2年前,日本一出高收视率的电视剧《我不是结不了婚,只是不想》正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生动写照——

中谷美纪扮演的橘宫美(39岁),是一位独自经营美容诊所的成功女性,然而事业如鱼得水的她,在爱情方面却从不曾开花结果。为此,她不断学习如何取悦男性,却慢慢发现男女沟通技巧固然可以提升,但爱情中,做真正的自己,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才最重要。因为结婚不是靠努力的可以做成的,结婚也不是人生的终点,这应该是人生螺旋上升的过程。

踏入婚姻仍然能做真正的自己,这在日本社会,还是有些难度的。日本的社会认为,已婚妇女应该停止工作,成为家庭主妇,而男性则应该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

日本一项对35岁~54岁的单身男女的结婚意向调查结果则显示,不论男女,都十分在意结婚后自己能自由支配的钱会变少,其中又以男性更为明显。除了对经济状况的担忧外,有的人还没有做好成家立业的打算,也不想把时间花在家庭上,而是想更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保持精神和时间上的自由性。

而对于那些结不了婚的单身青年们,女生们的理由无外乎是“我看上的名花有主,看上我的惨不忍睹”。最近日本一档热播的高能相亲综艺节目《亿婚》,或许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日本人目前的婚恋观——

节目组召集了五名希望嫁入豪门的女嘉宾,并为她们安排了一场相亲,对象是五位“高富帅”。当然,这五位“高富帅”男嘉宾并不全是真的成功人士,至少有一位“joker”(假富豪),也至少有一位“king”(真富豪)。女嘉宾们需要根据对方的言行举止和交流的过程去猜测男嘉宾的真实身份。

第一期节目最终,女嘉宾们竟然没有人选择高挑帅气又会照顾人的私人税务师,也是男嘉宾中唯二的真富豪——看来经济条件的影响力,已经高过了人们本能的对颜值的追逐。

事实上,这也是日本1/3适婚年龄男性的困扰:自己的收入不足以扶养一个家庭。难怪有人说,“女性为了金钱选择结婚,而男人因为金钱选择不婚。”

当然了,还有部分结不了的婚,则是败给了性格,有不少人不会与异性相处,而工作的压力又足够大,导致下了班整个人完全不想再出门,宁愿宅在家里也不愿意走出去多进行社交,于是越内向越单身,时光蹉跎,徒增白发。

为了给这群因为内向而找不到对象的年轻人解决问题,日本社会也是操碎了心。就在不久前,日本东京的一家酒店里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相亲活动,参与者是28名适龄的青年男女。男生女生们相对而坐,但是两个人都不用说话,现场的沟通工作则完全交给了桌子上的两个小机器人。

原来,这场相亲活动的组织者发现现代的日本青年男女非常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喜欢和陌生人进行社交,因此想出了用机器人代替他们进行沟通的办法。“在日本社会谦卑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他们经常会潜意识地认为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对其他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事实。因此许多单身人士也不愿意进行自我推销,所以我们发明了这种机器人僚机,可能会对这些单身人士的婚恋产生很大的助力。”

在参加这场相亲之前,所有的相亲者都要提前填写一个一共有45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包括了对方的收入、喜好、家庭状况、特长等如此这般的内容并输入机器人里,在相亲的三分钟过程里,两个机器人就这样你问我答,互相回答出这些问题。

不少参加者表示这样的相亲方式很赞,“感觉这次相亲非常轻松加愉快,因为我面前的机器人替我解释了一切问题,所以我不需要在互动里多说一个字。”

这场画风奇特的相亲效果也意外的不错,28人参加,牵手4对,表示愿意在相亲之后与对方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接触。

事实上,早在2015年,日本政府就已经将“结婚支援”作为一项重点措施列入少子化社会对策大纲,将以往的少子化对策重点从育儿援助往前提到“结婚支援”,力争在各领域建起有助于结婚和育儿的制度。不过,专家们普遍认为,不结婚的趋势恐怕难以逆转,不过“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只要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口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许没有那么可怕”。

世界各国“催婚大法”:德国单身汉门口挂酒瓶,美国网恋成时尚。

欧洲国家:亲密关系的新形式

最近几十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性解放,出现了许多亲密关系的新形式。比如北欧一些国家,不结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且这个趋势还在慢慢扩展。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在谈论爱情时,写过自己在欧洲国家的见闻,匈牙利社会科学院的所长向她介绍,匈牙利结婚的人只有12%,剩下的人除了同居或单身之外,另有一种形式叫做LAT,就是Living Apart Together,意思是分开居住的一对伴侣。两人各有各的房子,他们明确是一对伴侣,有亲密关系,但平常各过各的,到周末或合适的时间,想在一起的时间就在一起生活。

所以,对于欧洲人来说,他们结婚率低,可能并不是找不到伴侣,而是单纯地不想结婚而已。

比如结婚率一向不高的法国,一对情侣有三种在一起的方式:同居,PACS,结婚。PACS(Pacte civil de solidarité),翻译过来就是公民结合契约,当时同性恋要求有结婚的权利,而法国的保守势力认为同性恋违反宗教教义。于是,为同性恋量身定制的PACS就出现了。

作为合约婚姻,两个人可以选择签订一份PACS,从此双方将会受到这份合同的约束享受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它受法律约束但又给双方保留了相对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双方受法律保护但是这种保护又是极为有限的。比如双方只要有一方不同意,不想再继续过了,那就可以自动分开了,这个合约就不存在了。

不过,这个本为同性恋量身定制的合约婚姻,在1999年写进法国民法典后没几年,却发现异性恋的注册人数超过了同性恋。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婚姻方式比较方便,离婚成本特别低,于是异性恋也接受了这个制度。

受到PACS的影响,法国每年注册结婚的人越来越少,结婚年龄也越来越晚。

当然了,对于那些执着于单身的青年们,其实欧洲社会也有花式催婚大法!

在德国,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搞怪风俗专门针对剩男剩女。比如有的州,单身汉在25岁生日当天,家门口会被挂满酒瓶,有的地方则是挂臭袜子,他还会收到一封声讨信;如果还拖着拖着不结婚,到了30岁,单身汉按照习俗必须在生日这天一刻不停地打扫大教堂外面的台阶;单身女子则要在教堂门前擦洗大门的把手。只有异性献吻,才能把他们解救出来……

相比之下,西班牙人民的催婚就实在多了。

为了帮助农民脱单,自1996年以来,西班牙推出了一项名为“爱情大篷车”的商业计划,组织者会用巴士载着来自马德里的单身女性“下乡”,组织她们参加当地的晚宴和舞会,并与农村的单身汉相亲。据组织者介绍,到目前为止“爱情大篷车”已经组织了600多个派对,有180余对情侣确立了关系。“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会持续下去,但大约有100对情侣仍在一起。”

世界各国“催婚大法”:德国单身汉门口挂酒瓶,美国网恋成时尚。

美国:相亲挺积极,但结婚率还是降了

“一栋房子一辆车,一双儿女一条狗”,一向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标配生活,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曾是实现美国梦的必要条件。不过,最新数据显示,美国20多岁女性生育率降至创纪录的低点,且生育年龄逐渐增大,与此同时,美国的结婚率也在不断下降。

其实,也不是美国人民不努力,在相亲这件事上,他们还是挺积极的。

1995年,相亲交友网站 match.com 就成立了,是第一个把相亲这事放到互联网当成一门线上生意来做的国家。

而且,美国的相亲网站定位明确,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分类。有的针对大众用户,有的针对特定的族群比如亚裔、黑人、犹太人、拉美人,有的针对特定信仰,还有针对单身妈妈/爸爸,老年人,LGBT人群等等。

网恋还一度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呢。1998年,汤姆汉克斯和麦格瑞恩主演的电影《电子情书》上映,角色在现实生活是商业竞争相互斗法的一对冤家,但在网络上,两人又是神交已久相互倾心的网友。最终,两个人互相吸引,终成眷属。而电影本身,也成了小资们最爱在情人节重播的剧目。

网友不吃香了以后,美国人还引进了《TAKE ME OUT》,也就是美国版的《非诚勿扰》,2012年节目首播之后就收获了330万观众。

不同于咱们非要坐在宝马里哭,在美国版的《TAKE ME OUT》里,房子、车子、收入、职业都不是硬性的半公开标准,个性、爱好、生活方式、幽默感才能大大地提高留灯的机会。

如今,美国的相亲形式又有了新变化。前不久,纽约公共图书馆举办一场讲座,主题是“女权主义的现代意义”。主办方没有想到,15美元一张的门票很快被一抢而光。来听讲座的,很多是渴望结交异性的单身年轻人,有参与者表示,在这种讲座上,他能了解未来“另一半”的思想。

事实上,这样的新风潮正在悄悄席卷美国东北部,包括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纽约公共图书馆系列讲座目前已经成了纽约相亲的主要场所,这些年,讲座听众的平均年龄从68岁下降到了41岁,仍在不断下降中。

年轻人们越来越把兴趣放在了夜游博物馆,参加由鸡尾酒开场的辩论会和有饮料供应、有业余乐队伴奏的读书会。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有语言天分的单身者还热衷于参加单词拼写比赛……为了满足这部分的市场需求,美国的数十家文化机构推出了针对“智慧相亲”人群的活动。一些婚恋网站也与时俱进,在这点上大做文章,帮人们寻找思想相近的另一半。

热衷相亲的美国人,结婚率的确高于许多发达国家(比如法国、西班牙等),不过,近些年来美国的结婚率还是在逐年降低中。数据显示,2014年,18岁以上美国人的结婚率为50%,远远低于1960年的72%。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美国人当中,这种转变更为明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