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16日,第30屆國際聚變技術大會在意大利西西里島開幕,當晚舉行了“歐洲聚變核能創新獎”頒獎典禮,西安交通大學校友、中國科學家吳宜燦獲此殊榮。歐盟委員會科研與創新部門負責人帕特里克·蔡爾德爲吳宜燦頒獎,以表彰其在覈能中子物理前沿領域的開創性貢獻。

這位中國科學家,攻克世界難題,成爲亞洲第一位獲“歐洲聚變核能創新獎”的學者!

“歐洲聚變核能創新獎”由歐盟常設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於2014年設立,每兩年評選一次,旨在從全球範圍內評選和表彰爲聚變領域科技創新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吳宜燦是該獎項設立以來首位獲獎的中國學者,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科學家。

這位中國科學家,攻克世界難題,成爲亞洲第一位獲“歐洲聚變核能創新獎”的學者!

吳宜燦,1964年出生,1985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核反應堆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反應堆工程和安全專業,獲碩士學位;後在中科院取得理學博士學位。他先後在德國FZK研究中心、日本國家聚變研究所、比利時核研究中心等單位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是世界著名的核能中子物理科學家。

核能創新研究的重要性與關鍵點

核能創新研究,或許與你我的生活距離遙遠,卻是各國科學家競爭博弈的重要戰場,或將成爲改變世界的決定力量。其中,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巨大,安全係數相對較高,因此受控熱核聚變實驗裝置被稱爲“人造太陽”。如果人類掌握了核聚變能源,就意味着擁有了可使用上十億年的清潔能源,實現了爲地球尋找能源新出路的希望。

這位中國科學家,攻克世界難題,成爲亞洲第一位獲“歐洲聚變核能創新獎”的學者!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現場

在覈能系統中,中子被形象地稱爲“靈魂”,它是產生核熱能和引發放射性的源頭,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發生就是中子導致的鏈式裂變反應失控造成的。中子的輸運行爲直接影響着核電站的安全性和經濟性,長期以來一直是核能創新研究的關鍵和首要問題,美歐等主要核大國均投入大量資源開展相關研究。

攻克世界難題,打破國際壟斷

上世紀80年代起,吳宜燦就致力於核能中子物理研究,在覈能中子輸運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工程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建立了複雜核能系統中子輸運理論,攻克了中子輸運精準建模與高效計算求解的世界性難題,自主創新研發的中子輸運設計與安全評價軟件SuperMC打破了國際技術壟斷與封鎖。

這位中國科學家,攻克世界難題,成爲亞洲第一位獲“歐洲聚變核能創新獎”的學者!

目前,SuperMC已經通過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科技合作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國際組織以及國際經合組織核能署OECD/NEA認證,打破了中國核能軟件無法走出國門、面向國際的歷史局面。該軟件在60多個國家獲得規模化應用,併爲ITER等國內外30多個大型核工程項目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評價爲“代表了近年來國際中子學領域的主要進展”。

這位中國科學家,攻克世界難題,成爲亞洲第一位獲“歐洲聚變核能創新獎”的學者!

吳宜燦此次獲獎,彰顯了西安交通大學學子的實力與擔當,爲中國聚變界贏得了重要的國際榮譽,顯著擴大了我國在世界聚變領域的影響力。西安交通大學將繼續致力於培養崇尚科學、求實創新、勤奮踏實、富有社會責任感和高尚品質的傑出人才,爲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不斷做出貢獻。

延伸閱讀:切爾諾貝利核事故

1986年4月26日,位於前蘇聯統治下烏克蘭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爆炸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爆炸於廣島的原子彈的400倍以上,切爾諾貝利城因此被廢棄。該事故被認爲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爲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

關注“西安交通大學招生辦”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西安交通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