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馮氏兄妹中,馮煥、馮康、馮慧,全都出國留學,只有馮端一人沒有,他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學者”。1980年,馮端、馮康和姐夫葉篤正,三人同時當選中科院院士。

這纔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97歲院士爲92歲妻子寫詩,一寫就是65年

文/麥大人

自古以來,人們對愛情的美好祝願不過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陪着所愛的人慢慢變老。

而昨天,全國人民都被餵了一把狗娘。南大退休教授、97歲的馮端院士,爲92歲的妻子寫詩65年,登上了熱搜榜。

這纔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97歲院士爲92歲妻子寫詩,一寫就是65年

“幽靜的妹妹,溫淑的愛人/我心裏永遠珍藏着你純潔的形象/如果沒有了你,我的生命/所剩下的只是一片空虛和荒涼…”

這是1955年,南大物理系青年教師馮端,寫給未婚妻陳廉方的一首情詩,細膩的情感和筆觸,讓人很難想象是出自一位“理工男”之手。

這纔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97歲院士爲92歲妻子寫詩,一寫就是65年

兩人從此結爲夫婦,至今已攜手走過第65個年頭,而馮端堅持爲妻子寫了幾十年詩,更是被傳爲一段佳話。

網友們紛紛點贊祝福,一生與詩相伴,這段婚姻超越了煙火世俗,充滿浪漫情懷。

“物理系會寫詩的男人,這也太完美了吧,理想與感性的結合體。”“好希望成爲那個世紀的人,大家都很真實的愛着一個人,不同於現在的快餐式愛情…”

如今,兩位老人都已是耄耋之年,唯一不變的,是二人牽手微笑的溫暖,以及詩歌傳情的浪漫。

01

說起來,馮端深厚的文學功底,源自於自小受家庭氛圍的影響。

在富庶繁華的江浙一帶,可謂人傑地靈,名門望族衆多。

比如吳越錢氏:錢穆、錢鍾書、錢學森、錢偉長等,張家四姐妹: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和張充和。

這其中有一個特殊家庭,父親馮祖培是紹興人,出身微寒,在清末考中秀才,先後在南京、無錫等地任縣太爺。

雖沒做什麼大官,但卻一生喜歡讀書,培養出的一家四兄妹,最後卻成了影響中國半個世紀的風雲人物,被稱爲中國科學界空前絕後的“第一名門”。

沒錯,與近代那些名門望族相比,紹興馮氏實在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家庭。

父親從無錫卸任之後,將家遷到了蘇州,他認爲蘇州畢竟是文化古城,更有利於子女的培養和教育。

1923年,馮家最小的兒子出生了,適逢端午佳節,父親便給取名“馮端”,希望他能端端正正做人,而他也未辜負這個“端”字。

當時大哥馮煥8歲,姐姐馮慧6歲,二哥馮康3歲。

正是父親的這一英明決定,成就了此後赫赫有名的“馮氏兄弟”:馮煥(美國通用公司高級工程師),馮康(著名數學家),馮慧(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馮端(著名物理學家)。

這纔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97歲院士爲92歲妻子寫詩,一寫就是65年

1933年,馮端與兄姐於蘇州家中後院合影(左起:馮煥、馮慧、馮康、馮端 )

他以身作則,日日手不釋卷,又十分開明,從不將自己的愛好強加於子女,而是鼓勵他們自由讀書:“要允許他人有行動或判斷的自由,不帶偏見地,容忍不同於自己的行爲和觀點。”

這是父親給馮端上的第一課: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爲他一生的信仰。

而母親雖大字不識一個,卻有驚人的記憶力,常常把父親讀的詩詞一字不漏地背下來,再背誦給孩子們聽。

而她也總是對未來充滿希望,鼓勵孩子們好好讀書,這是母親給他上的人生第二課: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02

1934年,馮端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蘇州中學。

30年代的蘇州中學,可謂名師薈萃,有從牛津歸來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歷史學家楊人緶先生,倫敦大學歸來的外文學家沈同洽先生,柏林大學歸來的生物學家陳邦傑先生等等。

在這裏,馮端和他的哥哥姐姐們,讀到了冰心、鄒韜奮、陳衡哲,讀到了《胡適文存》,讀到了荷蘭作家房龍膾炙人口的《寬容》、《人類的故事》…

這纔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97歲院士爲92歲妻子寫詩,一寫就是65年

而當時在中央大學讀書的大哥,經常用零花錢買了《神祕的宇宙》等科普讀物,寄給弟弟閱讀。

正是這些舉動,將馮端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讓他一生走出侷限,看向更廣闊的視野,從此也跟科學結下不解之緣。

1941年父親病逝,正值國破家亡的時刻,姐姐馮慧毅然決定,與18歲的馮端一起,帶母親將家遷到重慶。

婦孺三人在兵荒馬亂之際,從福建長汀啓程,跨越關山阻隔,歷時半年到達山城。

後來提起這件事,馮端都萬分感激姐姐:

“她一路親力親爲,聯繫、接洽、託人、求人,皆以一己之力獨自承擔,能屈能伸,忍辱負重,居功至偉。”

那一年姐姐馮慧也才24歲,一個弱女子,要照顧母親和弟弟,用實際行動給他詮釋了什麼叫擔當。

之後在兩位哥哥的幫助下,馮端也順利地考入中央大學物理系。

這纔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97歲院士爲92歲妻子寫詩,一寫就是65年

在校期間,他開始大量閱讀原版英語小說、散文,不僅帶來精神上的慰藉,也使他的英文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多年後,馮先生不無自豪地說:“我在這段時間讀了一百多本原版英文書,之後便感覺到英語算學通了,並在國際會議上用流利的英語作報告。”

03

在馮氏兄妹中,馮煥、馮康、馮慧,全都出國留學,只有馮端一人沒有,他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學者”。

並非他才學不夠,也不是沒有出洋機會,而是大學畢業時,哥哥姐姐都在國外,家中母親無人照顧,於是他毅然放棄留洋機會,在國內隨侍母親。

這纔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97歲院士爲92歲妻子寫詩,一寫就是65年

馮端和母親

用他自己的話說,同胞兄妹中自己年齡最小,從小最受呵護。

父親去世後,是大哥在養着這個家,如今理應自己站出來,至於“個人前途”,尚在其次。

此後,他一邊奉養母親,一邊和核物理學家趙忠堯學習,這期間對他影響最大的,當屬二哥馮康。

馮康是中國計算數學的奠基人,在我國“兩彈一星”的事業中,他正是隱藏最深的大功臣。

他曾親身參與新中國原子彈的研發,利用當時國內僅有的兩臺計算機,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原子彈設計海量計算。

而在混亂時期,馮康因爲精通六國語言,被說爲“六國特務”,姐姐和姐夫葉篤正也被批鬥。

撥雲見日之後,誰也不曾料想,曾出身貧寒的馮家四兄妹,竟創造出傳爲佳話的“馮氏傳奇”!

1980年,馮端、馮康和姐夫葉篤正,三人同時當選中科院院士。

一個貧苦之家竟走出三位院士,這在中國科學史上還屬頭一次,馮氏從此成爲科學界空前絕後的“第一名門”。

這纔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97歲院士爲92歲妻子寫詩,一寫就是65年

左起: 馮煥、馮康、馮端、馮慧,葉篤正

《馮端傳》的作者馮步雲提到,在馮端所著的《凝聚態物理學》英文版(上卷)中,每一篇文章的開頭,他都引用與本篇內容相關的詩句或格言,用詩歌詮釋物理現象。

“像波濤滔滔不息地滾向沙灘,光陰也分秒必爭地奔赴終點。後浪和前浪不斷地循環替換,前呼後擁,一個個在奮勇爭先。”

馮端曾說,一個科學家既要有自然科學的素養,更要有人文科學的滋養,唯有此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更能從全人類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2011年,爲了表彰馮端的科學成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將編號爲187709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爲“馮端星”。

04

馮端不僅是著名物理學家,他還有一個鮮爲人知的身份,那就是詩人。

說到寫詩,就不得不提他的那段浪漫愛情故事,詩歌成爲他們愛情保鮮的媒介。

1954年,在南大物理系的一次文娛活動上,經同事介紹,馮端和陳廉方走到一起。

兩人交往不久,馮端就贈了兩本詩集給她,一本是普希金的《青銅騎士》,一本是《夜歌和白天的歌》,這算是定情之物吧。

這年冬天,南京格外的冷,滴水成冰,氣溫創下歷史最低紀錄。

這纔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97歲院士爲92歲妻子寫詩,一寫就是65年

兩人有一段時間沒見面了,女友去看望馮端,兩人結伴到玄武湖遊玩,坐在湖旁的櫻洲長廊上聊天、休憩。

看到遠處一片白茫茫,玄武湖的湖面上結了厚厚的冰,馮端即興賦詩一首。

其中兩句就是“休雲後湖三尺雪,深情能融百丈冰”, 戀人間熾熱的感情,噴薄而出。

結婚後,每逢重要的節日,馮端都要寫詩慶賀。因爲工作需要,馮端經常出國訪問,爲了緩解對愛妻的相思之苦而寫出的詩句就更多了。

一次在美國訪問期間,思鄉情濃,便寫下了:“異域風雨夜,客枕相思湧。遂令閨中婦,潛入遊子夢。”

1985年,馮端與陳廉方結婚三十週年,詩人寫下:

“憶昔初會日,娟娟悅心意。始恨相見遲,姻緣從而締。伉儷三十載,濡沫共相依。秋實繼春華,晚霞猶靚麗。白首同偕老,恩愛豈容疑。”

2005年春,馮端夫婦遊天目湖,他即興作《慶金婚》:“長憶人間四月天,櫻花垂柳記良緣。五十年後牽手遊,皓首深情似當年…”

這纔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97歲院士爲92歲妻子寫詩,一寫就是65年

2015年4月,逢馮端與陳廉方“鑽石婚”,夫婦合作一首《鑽石頌》,其中幾句是:

“六十春秋恩愛篤,雙雙執手難關渡。而今白髮同偕老,朝朝暮暮永相濡。”

如今,他已經97歲高齡,她也已經92歲,回想起攜手走來的風風雨雨,二老相視而笑,眉目間深情一如既往。

這纔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97歲院士爲92歲妻子寫詩,一寫就是65年

一生一世一雙人,半醉半醒半浮生。

65年愛情風雨路,唯許深情共白頭,詩一樣的浪漫,石一樣的忠貞,要做就做最深情、最專一的人。

就像木心在《從前慢》裏寫的: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願我們都擁有一份牽了手,就相伴一輩子的愛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