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假日經濟數據背後彰顯消費結構升級

聚焦假日經濟

10月7日,商務部網站發佈消息稱,今年“十一”黃金週,消費市場亮點紛呈,個性化、品質化、智能化引領消費升級大潮。據商務部監測,10月1日至7日,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1.52萬億元,同比增長8.5%。經文化和旅遊部綜合測算,今年國慶7天假期全國接待國內遊客7.82億人次,同比增長7.8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6497.1億元,同比增長8.47%。

擺脫門票依賴症 景區多元化更具活力

國慶旅遊收入再創新高,凸顯景區多元化經營活力,也指明瞭中國旅遊產業升級之路。

國慶旅遊消費如火如荼。經文化和旅遊部綜合測算,今年國慶假期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82億人次,同比增長7.8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6497.1億元,同比增長8.47%。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國慶旅遊收入的靚麗數據更具說服力,景區收入已從過往單一的門票收入爲主的傳統經營模式轉向更具多元化、貫穿完整旅遊產業服務鏈的經營模式。以貴州爲例,在國慶長假前四天,貴州省共接待遊客3959.2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04.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2.31%和38.43%。其中,全省納入監測的113個主要旅遊景區景點,共接待遊客495.37萬人次,門票收入1.01億元,省內自駕遊客比重超過60%。

這組數據表明,貴州門票收入佔旅遊總收入的比例很小。原因可能在於,很多人旅遊出行的選擇更加理性和成熟,不再一味扎堆熱門景點。比如,筆者就有多位朋友在國慶期間選擇了比較小衆的景點自駕遊,這些景點的門票費用不高甚至免費,雖然景點收穫的門票收入比較有限,但可以從自駕遊的遊客身上賺取更多的餐飲、住宿以及購買旅遊周邊產品等方面的服務性收益。

另外,在地方政府推動旅遊產業綜合發展的政策引導下,很多旅遊景點在加快轉型。比如,北京在國慶期間對18家收費公園免費開放;江蘇、浙江、福建、山東青島、陝西西安等地也有大量免費景點提供;在湖北咸寧,多個景區則實行政府定價。

由於門票實行政府指導價或免費,越來越多的地方景點變得更加親民。從表面上看,景區可能會形成一定的門票損失,但卻迎來了更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在喫喝住行方面貢獻了更多的消費。以全國較早推出免費政策的杭州西湖爲例,截至10月4日16時,西湖風景名勝區所屬公園景點已接待遊客234.12萬人次。如此多的遊客,在西湖盡興遊玩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相關產業增收。筆者在國慶期間發現,在西湖周邊的南宋御街、河坊街步行街、西湖街道,有大量遊客在購物和喫飯,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可想而知,大大提高了上述新景點的知名度,培育了旅遊產業新的增長點。

對於景區門票價格過高的問題,此前社會各界存在較大爭議。如果一個景點的收入來源主要靠賣門票,不僅會因高價門票嚇退不少遊客,還會造成景區收入結構的畸形化,形成對門票收入的路徑依賴,不利於景區長遠發展。地方政府通過主動引導,讓景區門票恢復到合理價位,倒逼景區經營者在多元化經營上加大投入,滿足現在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有助於地方旅遊產業的整體發展,讓遊客滿意度明顯提高,以美譽度形成口碑效應,提升遊客“復玩率”,這纔有利於景區長遠發展。

海南就是旅遊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受益者。國慶假期前三天,海口、三亞、博鰲免稅店接待遊客超過8萬人次,銷售額1.366億元,同比增長超過50%。當遊客來到一個地方遊玩,除了參觀景點外,豐富優質、性價比高的各類地方特色產品同樣能讓遊客慷慨解囊。

國慶旅遊收入再創新高,凸顯景區多元化經營活力,也指明瞭中國旅遊產業的升級之路。以往,不少景區經營者總把眼光侷限於景區的“門內”,在門票收入、“園中園”加收費用上打主意,殊不知此舉過於短視功利,有損廣大遊客的消費體驗和遊玩體驗。景區經營者應該將眼光擴展至“門外”,通過品質化、差異化的運營思路做好旅遊產品,提供好服務,順應國人旅遊休閒的需求趨勢,讓遊客在喫、住、行、玩等方面盡興和舒心,才能真正實現品牌形象與經濟收益的雙贏效果。□畢舸(財經評論人)

“貓狗在也能遠行” 假期需求催火新業態

無論是寵物寄養還是汽車租賃,都是因爲解決了消費者在假期旅遊中的痛點,纔會成爲“假日經濟”的新業態。

國慶長假結束,與之相關的消費數據也相繼出爐。經文化和旅遊部綜合測算,今年國慶7天假期全國接待國內遊客7.82億人次,同比增長7.8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6497.1億元,同比增長8.47%。今年是實行7天長假制度的第20個年頭,旅遊出行的人次已從20年前的2800萬升至數億,“假日經濟”對社會消費增長的貢獻越來越重要。

“假日經濟”既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廣義上包含雙休日消費、節假日消費和大節日消費。如果按照消費角度分類的話,前兩者的消費更多集中在居住地附近;大節日消費更偏重於異地旅遊消費。因此,“假日經濟”大多與旅遊消費相關。隨着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假日經濟”呈現出新的氣象,並催生了很多新的業態。

對於家有萌寵的人來講,每到一個假期都要經歷一番糾結,如果選擇出行旅遊,寵物又該怎麼辦?由亞洲寵物展和狗民網共同調研的《2019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簡稱《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城鎮寵物(犬貓)消費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達到2024億元,比2018年增長18.5%。千億級的萌寵經濟早已成爲現實,並向細分領域拓展。從寵物食品、寵物用品、寵物醫療、寵物美容,到寵物培訓、寵物寄養、寵物保險、寵物殯葬等已經形成一條寵物經濟產業鏈。

但遇到長假旅遊時,一個現實問題就來了:帶上寵物一起遠行,顯然不是很方便。《白皮書》中提到:有46.9%的寵物主人被“攜寵出行難”所困擾。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寵物寄養因此成爲“假日經濟”一個新的業態,有效解決了“貓狗在、不遠遊”的痛點。寵物寄養業務的創業成本並不高,對團隊的專業性要求也不大,但商業利潤卻非常可觀。尤其是節假日期間,寄養服務通常需要提前預約,寄養費用也會比平時提升不少,可見寵物寄養業務在假期的火爆程度。

假日經濟還催火了另一個剛需新業態,就是汽車租賃行業。汽車租賃行業的興起凸顯出旅遊品質的提升,從各大出行APP的訂單可看出,國人旅遊出行的觀念已發生很大變化,以前是由旅行社大包大攬,現在則是自駕遊、定製遊盛行。汽車租賃行業興起的另一個原因是國內交通的快速發展,自駕遊雖好,但最大問題在於長距離跋涉會加重旅行負擔,“高鐵出行、落地租車”的形式以及中高端房車租賃服務因此成爲新的汽車租賃模式,可有效解決國人“自由式遠行”的痛點。

實際上,無論是寵物寄養還是汽車租賃,都是因爲解決了消費者在假期旅遊中的痛點,纔會成爲“假日經濟”的新業態。本質上來說,“假日經濟”的儀式感不僅僅來源於中華民族深厚傳統文化的沉澱,更是一種“體驗的需要”,即賦予物質消費的文化價值、體驗價值,這與我國消費趨勢改變密切相關。一方面,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說,GDP、人均收入等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消費逐漸從單純的物質感官體驗向着文化價值轉變,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另一方面,從個人馬斯洛需求角度來看,微觀個體離不開精神需求。既然消費者的偏好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國內旅遊及周邊產業的發展,也應賦予文化內涵,插上體驗的翅膀,順應消費者的偏好,解決消費者的痛點,融入新的消費元素,這纔是“假日經濟”良性發展的必然路徑。

盤和林(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