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0月31日電 題:香港市民送別金庸:“創世”的人走了

作者 阮曉

“查大俠,一路走好!”“金庸先生,感謝您帶給我的武俠夢。”“查老先生,若說武有李小龍,那麼文有查良鏞,感謝二位對中華文化的發光發熱!”

10月31日,大批市民前往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參觀,追憶大師的武俠世界,緬懷這位武俠小說泰斗。以筆名“金庸”寫作多部武俠小說的著名作家查良鏞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中新社記者 謝光磊 攝

著名作家金庸30日在港與世長辭,中新社記者31日走訪香港首個以其爲主題的常設展館——“金庸館”,見到衆多讀者自發前來,在紀念牆上留下點滴心情,送別金庸“退隱江湖”。

於2017年2月正式揭幕的“金庸館”,設於獅子山下香港文化博物館的一層左側。入口處,白色浮雕字體以紅色句號分隔,鮮明地呈現出金庸15冊經典小說名;一旁聳立的是巨幅的金庸坐像,笑貌如斯,音容宛在;相片的背景,正是他的書房,著作等身。

館內展示着早期流通的金庸小說版本、珍貴手稿、照片及小說改編的電影海報、電視劇主題曲唱片等,記者發現,現場很多參觀者一一拍照、記錄、留念。其中,以多媒體形式播放着不同武功招式的漫畫影片,吸引了不少“功夫愛好者”駐足觀看,靜謐肅穆的氣氛配合着館內幽暗的光線,彷彿讓人真的走進那個刀光劍影的江湖。

10月31日,在香港灣仔三聯書店,一位顧客正在金庸作品專櫃前拍照留念。10月30日,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筆名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從中學開始看金庸作品的呂先生對記者說,金庸的小說劇情連貫、扣人心絃,但最打動他的,是金庸對中國歷史孜孜不倦的鑽研。以合理化想象寫就的小說情節,卻大多依託於真實的歷史背景,這種對歷史真實性的嚴謹追求,讓他構建的武俠世界更加真實,“完全虛構的故事很難讓人有共鳴。”

特意從深圳前來送別金庸的朱乃廷表示,從1980年代開始看第一本《書劍恩仇錄》,在那個書本匱乏、精神食糧稀缺的年代,正是那一本本舊書陪伴他度過青春歲月。4年前,他將《書劍》推薦給了還在讀小學六年級的女兒朱家寶,“希望她愛上讀書,也理解金庸小說中傳遞的家國情懷。”

現已在大埔三育中學讀高中的朱家寶形容自己初讀《書劍恩仇錄》時的感受,是“一發不可收拾”,逃離了現實世界的大俠們行走江湖豪邁又瀟灑,被問及最喜歡的大俠是誰,朱家寶有些靦腆地笑道,“楊過,很帥氣,也很聰明。”

“也很癡情!”一旁的朱乃廷笑着打趣女兒。

超越時間和年齡的限制、被金庸文字所征服的,還有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劉逸亭。他說,金庸筆下的大俠,就是華語語境下的“超級英雄”。被賦予中國傳統觀念甚深、忠孝兩全的郭靖,影響着自己的成長,提醒着自己成爲一個有擔當的人。

“金庸的作品不僅是我的童年,也是我父親的童年,是全球華人的共同記憶。”劉逸亭說,金庸創造了一個完整的江湖世界,但如今這個“創世”的人走了,他回憶自己得知金庸過世消息時的心情,“我是很懵的,在地鐵上坐了一會兒,很久才接受這個事實。”

金庸的辭世,也引發不少市民購書、藏書的熱潮。記者31日走訪港島、九龍不同書店時看到,書店均在店內醒目位置闢出專門展臺,陳列明河社不同版本的金庸全集,記者曾於正午時分在灣仔三聯書店偶遇趁午休間隙前來求購全集的讀者。

沙田商務印書館的店員鄧小姐透露,已經有較平日多出幾倍的讀者打電話查詢或預定金庸全集。以往有文化名人辭世時,均會引發一波搶購熱潮,金庸作爲華人文學的代表性大師,對港人意義重大,相信未來一段時間會有更多的讀者購買。

店中也陳列着2018年2月由英國麥克洛霍斯出版社(MacLehose Press)出版首部金庸作品英譯本《射鵰英雄傳》,鄧小姐表示,其餘的著作將陸續推出,屆時金庸的文學作品將走出華語世界,面向更廣闊的讀者羣體。(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