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代到民國,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同的服裝,折射着不同年代的時尚。

在寧波服裝博物館,那些華服霓裳,還收納了歷史風雲中“紅幫裁縫”的創業傳奇和難忘記憶。

除了服裝,還有布料、裁縫工具等其他藏品。

上海最早在影院做廣告的服裝品牌

這件大衣,以當下的眼光看,依然挺括、氣派:夾皮毛的黒呢,大翻領,雙排三粒扣。據寧波服裝博物館館長王以林介紹,這件大衣是由著名紅幫服飾品牌——“培羅蒙”技師王定福於1948年製作的。

這件藏品的捐贈人是“培羅蒙”創辦人許達昌的大徒弟戴祖貽,捐贈時間是2004年。

大衣的衣標上有製作日期和戴祖貽的名字,是70年前一次私人定製的成果。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有數百家西服店,靜安寺路是高級西服店的集聚地,“培羅蒙”西服店就開設在這裏。店裏除了有技術精湛的紅幫裁縫坐鎮,確保服飾的質量外,還非常懂得營銷。

圖爲寧波服裝博物館裏收藏的一件大衣

因爲店鋪靠近大光明影院,“培羅蒙”就在電影放映之前打出幻燈片廣告,這是上海最早在影院做廣告的西服店。不僅如此,許達昌還在電影結束後,把店鋪大門打開,開啓店內所有的電燈和霓虹燈,吸引散場路過的觀衆。

衆多名人都在“培羅蒙”定製西服,戴祖貽因此經常要去南京接生意、送貨。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李少春等也是“培羅蒙”的常客。

1948年,許達昌帶着幾個徒弟到香港創業,李嘉誠、董浩雲、包玉剛等知名人士都去定製過服裝。後來,戴祖貽又在日本東京開設了“培羅蒙”,讓紅幫技藝走向了海外。

不殼、不裂、不走樣;平、直、登、挺,這些都是“培羅蒙”服飾的特點。如今,這件大衣上不僅凸顯着紅幫品牌服飾的優質風采,也勾畫出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的背影。

編著中國第一本西服制作專著的紅幫名師

這是一本有些單薄的書籍,頁面早已泛黃,卻保存得很完整,可見捐贈者曾經多麼精心珍藏着它。

這本書的名字是《西服裁剪指南》,出版時間是1933年,編著者叫顧天雲,下應人。王以林說,從老家去上海當學徒,再到編著這中國第一本西服制作專著,顧天雲走過了一條漫長而艱難的路。

圖爲《西服裁剪指南》

1898年,15歲的顧天雲來到上海白克路481號裕昌祥西服店當學徒,他白天在店裏苦學西服制作工藝,晚上擠出時間去夜校學習外語,三年後,已經能熟練地說英語和日語。

1904年,21歲的顧天雲到日本系統學習西服制作技藝,並開設了第一家店鋪宏泰西服店。此後多年,他到歐美十多個國家遍訪名師。

1923年,顧天雲回到上海,在上海又開了宏泰西服店。在日本與歐美的學習,讓他具有了國際視野,也有了更爲紮實和豐富的理論功底。

1933年,顧天雲編著出版了《西服剪裁指南》,初版印了500冊,當時上海著名大律師俞承修爲書題寫了“革新之準”四個字。

在這本專業書裏,顧天雲將西式服裝製作技藝分爲長襖系、禮服系、大衣系、短襖、袖系、披肩系、背心繫、褲系等章節,還介紹了修改法、歐美服裝法,甚至還有西服商初級英語會話、相關函件的書寫方式、度量法、角尺之用法。

這本乾貨滿滿、極具實用性的理論專業書上,有一張宏泰西服店的位置圖和這樣幾句話:“又恐文字有不能達意之處,購是書者,可於每星期日,駕臨上海南京路廿四號宏泰西服號,予願親自教授,不收學費,一年後保證學成,應用剪裁。”

80多年前,在書頁上的這段話,照亮着許多年後的參觀者,免費教授的誠意,可見一代紅幫大師對技藝傳承的重視與盡力。

一臺爲抗美援朝作出貢獻的縫紉機

寧波服裝博物館藏品中有好幾臺縫紉機,款式都是現在已經看不到的,這些縫紉機見證了不同時代的精彩往事,其中,一臺來自東北的勝家牌縫紉機,背後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王以林說,2001年7月,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到哈爾濱去尋訪“紅幫”傳人,見到了陳業生,他鄭重地把一臺陪伴他大半輩子的勝家牌縫紉機捐贈給了家鄉。

陳業生,姜山鎮走馬塘村人,生於1920年。上世紀初,他父親在哈爾濱和同鄉一起開設何昌服裝店,陳業生11歲起就在店鋪當學徒。19歲,他用三天時間做好一件西服上衣;22歲,他自立門戶,開了自己的服裝店;1956年,公司合營後,他調到哈爾濱最著名的秋林公司工作,爲很多省市領導製作過服裝。

陳業生捐贈的這臺縫紉機,陪伴他度過了漫長歲月。

1946年,陳業生用這臺縫紉機,和哈爾濱其他服裝店工作人員一起,夜以繼日地爲東北民主聯軍將士們趕製服裝,有時候一天工作18個小時。

上世紀50年代初,爲保障抗美援朝志願軍的需要,哈爾濱再次集中全市縫紉機、服裝業從業人員,承擔軍需被服趕製任務。王以林說:“這架縫紉機比普通家用縫紉機大,更適宜縫製大體積的軍用棉被、棉大衣,這架縫紉機在那個時期很好地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記錄“夏布長衫”年代的那些標本

記錄“夏布長衫”年代的那些標本

這是些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布料,有純粹的白色和藍色,也有印着各種花草紋,其中一塊是“喜上眉梢”圖案,是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先生從他母親當年的嫁妝中獲得的。

服裝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把這些用鏡框裝裱起來的布料,命名爲“近代夏布標本”。

夏布是一種苧麻編織的布料,具有散熱、透氣、涼爽的特點,被廣泛用作舊時木牀的圍帳面料,也有用夏布做的長衫,這類衣服被寧波人叫做“夏布長衫”。

圖爲“近代夏布標本”

“夏布長衫”的年代已經遙遠,這些標本,則成爲那個年代的見證物。

王以林說,這些藏品是工作人員於2016年到杭州去收來的。捐贈者是傅飛,五鄉人,現住杭州。

據工作人員介紹,傅飛老人是在上世紀80年代觀看一次省工藝美術展時,看到厚實的藍布展示,纔有了收藏夏布的念頭。他之前收藏過的一批,被杭州市文化部門徵集了,此次捐贈給寧波服裝博物館的那些,基本是他在寧波收藏到的。

老人回憶,抗戰期間,家人經常到外地去進布料,其中就有夏布,他母親和鄉親們都是天不亮就出發,一直到晚上回來。

盧緒章的呢大衣和“紅幫集體進京”

鄞縣人盧緒章,是一位爲寧波經濟建設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的鄉賢,曾任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旅遊總局局長等職。

寧波服裝博物館成立後,家人捐贈的盧緒章穿過的呢大衣,是博物館較早收到的藏品之一。

這件大衣用黑底白藍編織紋呢製作,三粒扣,左右各有一個斜插暗兜。

這件大衣的品牌極其響亮——“紅都”,與紅幫有着較深的淵源。

圖爲曾經享譽全國的紅都服裝

1956年,上海21家服裝店及208名職工分批前往北京,在北京改組合併成7家國營服裝店,這些服裝店裏有不少是紅幫裁縫店,這就是著名的“紅幫集體進京”。

1958年,這7家商店整合成立了北京市友聯時裝廠,後改名爲北京市人民服裝廠,服裝廠的門店更名時,寧波人王庭淼等人特意從毛主席詩詞中找到“紅都”這兩個字的手寫體,並請人進行修改,1967年,紅都品牌正式啓用。

這家店不僅爲外賓制裝,也是中央首長們定製服裝的商店,前三任經理都是寧波人。紅都服裝店曾經爲毛主席設計出了著名的毛式中山裝,也爲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央領導定製過服裝。

一件女式大衣與一家服裝店的浮沉

在寧波服裝博物館的藏品中,一件女士呢大衣是館藏中由寧波本土的服裝店製作的時間最早的西服。

館裏工作人員推斷,這件大衣製作的時間應該在1915年——1941年之間。

源豐祥商標

這件大衣是博物館於2005年徵購的。大衣的顏色是墨綠色,三粒扣,大衣的右側內袋上縫有一塊衣標,黑色的綢面上用棕紅色的絲線繡着“源豐祥洋服商店”“寧波東大街”及店鋪的英文縮寫。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研究瞭解,東大街就是現在的中山路。

在推測的20多年時間跨度中,研究人員通過各種相關資料,逐漸勾勒出這家叫“源豐祥洋服商店”的沉浮軌跡。

根據民國時期的相關資料記載,源豐祥洋服商店的店主叫孫升高,約生於1895年,是姜山人。據其後人回憶,孫升高年輕時曾到朝鮮半島學習西服制作,20歲時經上海回寧波,1915年,以1000元爲初創資金,在東大街上開了源豐祥洋服商店。

據資料顯示,“源豐祥”除了製作西服外,也爲寧波的軍警等團體製作服裝。孫升高還到哈爾濱道外染坊衚衕開了一家西服作坊,後來又回到寧波,繼續在東大街經營,當時店裏有10多人,具有相當的規模。

隨着抗戰爆發,孫升高關閉寧波的店鋪,帶着原料向重慶轉移,1941年,他和家人一起回到寧波,直到1950年去世。

從寧波到朝鮮半島,從哈爾濱到重慶,歷經戰爭烽火,西服店開開關關,一名紅幫傳人起起伏伏的人生。從這件大衣顯示的細節,包括店鋪的英文縮寫,可見創業者的品牌意識與國際化的視野。

一件大衣,就這樣蘊藏了一個紅幫裁縫在外闖蕩與創業的歷程,一段凝固在發黃資料裏的久遠時光。

來源 | 鄞響客戶端

編輯 | 超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