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華社再訪濰柴,重點報道了濰柴集團牢牢抓住“一帶一路”機遇,佈局全球市場,實現了出口穩步增長。這也是繼6月初刊發《專注自家“田” 實現高質量發展》長文後,新華社再次聚焦濰柴高質量發展,在社會及行業中引發了強烈反響。

8月31日,滿載濰柴動力200臺發動機散件的中歐班列,從青島膠州出發,9月中旬就到達位於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的中白工業園。

近日再次到山東濰坊採訪這家企業。在集團展廳裏,電視里正播放着中白工業園馬茲濰柴公司車間裏的工作場景,工人們正把散件組裝成一臺臺發動機。白俄羅斯員工吉姆熟練地安裝着活塞連桿。展廳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吉姆此前在濰柴集團培訓過一個月。這些組裝好的發動機將被裝配到卡車等車輛上,銷往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地。

曾任濰柴駐馬茲項目總代表胡海華對記者說,2018年4月馬茲濰柴合資公司破土開工,11月18日就建成投產,成爲工業園第一家當年開工建設、當年投產的企業,年產能力2萬臺發動機。外方說,這真是“濰柴動力”的速度,這樣的大項目他們建設至少需要5年才能投產。

胡海華仍然清晰記得第一次訪問馬茲集團的情景,這家公司的博物館裏一張“感謝信”照片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張照片的內容是感謝馬茲集團專家援助中國汽車工業,落款是“國營東北機器製造廠,1958年7月8日。”胡海華說,現在中國的濰柴集團來了,反過來向他們提供汽車發動機了。

在濰柴集團的展廳裏,記者看到了另外一番場景,一張地圖上,紅色小旗插在法國、德國、美國、印度、俄羅斯、加拿大、白俄羅斯等位置上。濰柴控股集團總經理助理張更生感慨地說,這些紅色小旗插到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市場,全球化佈局增強了我們抵禦風險的能力,現在單個國家或市場的不景氣對集團業務已影響不大。

張更生邊介紹展廳裏的展示,邊對記者說,20世紀90年代初,濰柴人就在印尼建立了首個海外服務站,開啓濰柴海外業務的“黃金時代”。這些年濰柴又先後併購了法國博杜安、意大利法拉帝、德國凱傲和林德液壓,美國的德馬泰克和PSI,並陸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緬甸、埃塞俄比亞、白俄羅斯等國家建廠生產,真正實現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目標。

記者問張更生,在這麼廣闊的市場上,濰柴集團是何以做得這麼好?

“這麼多年,我們着力加強生產、研發、服務配件等能力建設,這三個能力的提高,讓濰柴在海外業務進展很順利。同時,加速海外團隊和人員的當地化,以及產品適應性開發等,也讓我們站穩了腳跟。可以說,濰柴在海外已經具備了高增長的條件。”

記者採訪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儘管貿易摩擦、全球保護主義等影響全球貿易景氣指數,但得益於‘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濰柴在沿線國家出口額穩步增長。”言語中,他對濰柴在目前形勢下的表現比較滿意,“巴基斯坦、意大利、西班牙、羅馬尼亞等國家近年出口增幅均在200%以上”。

“2018年集團營業收入超過2300億元,其中40%來自海外業務。今年前7個月出口整體增長24%。”譚旭光對記者說,經過產品和市場結構深度調整,今年下半年濰柴外貿出口將再提速,有望實現增長50%的目標。

記者知道,這背後,是創新研發帶來的動力。不久前,濰柴集團科技創新發展暨科技獎勵大會召開,重獎企業近兩年湧現出的科技創新成果和優秀團隊。截至目前,濰柴國內研發人員已從2008年的250人增至目前的4300多人,形成了企業“最強大腦”,並促使企業科研實力大幅提升,所擁有科技專利從2008年的300項,一躍增至現如今的3150項。

來源: 新華社

記者: 張志龍、陳國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