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的村史编纂没有学者的参与,往往失去这一特性,而《史家码村史》集结了学术界与民间两种力量,充分表现出了一定的学术特色。阅读《史家码村史》一书后,发现此村史极具特色,例如第一表现出了村史体例的创新。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史家码村地处宁波市区以东约十公里的东钱湖西畔,东接鄞州大道、福庆南路,西接启明南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史家码村原名“史家墓”,此称一直延续至晚清,直至民国时期,后世子孙认为“墓”不好听且村中多航船码头,宁波方言中“墓”“码”音近,便开始出现“史家码”之称,偶用“史家墓”。

明州史氏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从江苏溧阳迁居鄞县,故自称出自历史上一名门望族——溧阳史氏,将其认为文化意义上的鼻祖。宁波的史氏其中一支便是低调的史家墓史氏,此支史氏的直系祖先是据《鄞东史氏家谱》记载中的史翰,此人为迁鄞始祖史成(978-?)之子,史简(1035-1057)之弟。史家墓史氏有聚居的特点,是今日宁波史氏中最大的聚居之族,清代初年,史家墓属于翔凤乡十六都二图,已成为鄞东大族,清末属于手界乡十七都四图,属鸣凤乡。

此《史家码村史》由宁波大学钱茂伟教授主编,编纂委员会成员有主任史佩林、副主任俞米加、副主编史金祥与其他编委会成员。此村史共分八章,并带附录,总字数53万字,2017年10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史家码村史》的上册概述了史家码村自南宋以来的整体变迁,如曾经的宁波第一家族,如20世纪以来的发展和变化。

阅读《史家码村史》一书后,发现此村史极具特色,例如第一表现出了村史体例的创新。此书并未通过方志的模式来记载村史,而是利用了公众社区史的模式。在本期推荐的《史家码村史》上册中共有四章,从第一章到第三章的章节名分别为《南宋至清代的史家墓祖先》、《20世纪上半期史家码村纪事》、《20世纪50年代以来史家码村纪事》,第四章名为《史家码村人的谋生与创业》,实际上分了三小节来具体详述了20世纪50-70年代农主工辅、20世纪80-90年代职业多元化、21世纪以来的工商业这三个部分。这种写法避免了“史”“志”混淆的问题,有力地突出了“史”的特点。

第二就是编纂方法上的创新,即利用口述访谈的做法。口述访谈的优点在于将所有资料都一改死板的规律,用鲜活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与了社会大众一个自由发声的机会。公众史学的观点突破了大历史观下的帝王将相等大人物的历史,作为新的现代小历史观,喊出了“书写人人,人人参与”的口号,认为人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现代编纂的村史要体现出现代的特点,而非按图索骥地继续完全遵循传统的要求。用口述史的方法对村民进行访谈,取得人们当时当刻最鲜活明确的记忆,将多数人的记忆串联起来,组成整个村庄的记忆,而这个记忆才最接近历史的真相。

第三是在成果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即村史中结合了图片。在现今摄影等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新村史也体现出了自己的优势,《史家码村史》中多有照片,结合文字更显得接地气。新村史编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体现时代特色,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就是现今时代与过去最明显的差别。阅读这部村史时,看到具体事物的影像更能拉近读者与这个千年古村的距离,跟随这个村落共同呼吸,共同变迁。

第四体现出了较强的学术性。一般的村史编纂没有学者的参与,往往失去这一特性,而《史家码村史》集结了学术界与民间两种力量,充分表现出了一定的学术特色。这样特色在编纂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材料充分运用方志、家谱、档案等各类文献,如钱教授的视野、理论架构和对史料的自如运用,如编纂过程中对各种史料都注明出处的做法。此书严密考订、叙述严谨、观点明确,对村史编纂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史家码村史》是学者与民间合作的优秀案例,在愈演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将面临拆迁的古村落拯救出来,从历史长河中掬起一捧水,涵养着人们的乡魂与乡愁。学者进入田野修村史一则保证了村史的质量,二则也能关注到一般民间人士无法注意到的细节,三则也为学者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平台,可谓是个互利的方法。城市化不代表着要将传统尽数抛弃,而应该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当代人民能够更好地生活,但这不是所有人能抛弃故土,将当地传统文化束之高阁的理由。我们应该前进,但不能忘记过去的脚印,过去里才蕴含着我们的文化自信。

施琪航

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