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2013级实验3班朱若愚,目前研究生就读于伦敦国王学院会计专业。本科毕业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获得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在校班主任:白老师。

在英国读书这段时间,根据自身的经历,以及周围观察到其他同学的状态,我觉得中国学生在海外留学最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 要有明确的长期目标

你的学习需要目标,需要一个终极目标,比如说,要取得1等学位。但是只靠这个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把这个终极目标具体化,量化。

比如说,要想取得一等学位,你认为有必要读完这几本书,所以你需要把工作量分摊到每个月每周看多少页,这是硬性的工作量,换句话说,是你在这一周或者一个月内必须完成的工作。当然我不太倾向于具体到每一天,因为每一天的事情有多有少,我的做法是每天早晨在便利贴上写下今天需要完成的事情,这样会给你这一天的时间有个软性的规划,会帮助你更好的利用时间。但软性规划并不是说你可以不完成,而是你可以更加的flexible, 你可以根据你这一天的事情多少,安排在早晨看书,也可以晚上,但是无论什么时间这些工作量是需要完成的。

2. 对自己狠一点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都太仁慈了,总是妥协于自己的内心。

比如说,晚上你学累了,但是还没有完成今天的计划,心里的小魔鬼总是在对你说,太累了,快睡吧,然后你就很自然的去睡觉了,但是如果当时你在坚持一下,结果可能就大不相同,坚持一次两次,直到形成一种习惯,一种今天的任务必须完成的习惯。

对自己狠一点,这是一种素养,一种坚持原则不会妥协的素养,定好的早晨6点的闹钟就6点起床,一分钟也不拖;上午9点的课,9点就要准时坐到教室里;跟朋友约好下午1点半见面就1点半到场,一分钟也不迟到。

我们需要逼迫自己,逼迫我们自己符合那些条条框框,不要认为迟到一分钟两分钟没关系,不要认为今天的作业不做明天做也都是小事,生活里没有一件是小事。人不逼自己一把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3. 课上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初到英国,拿到课表后,你会发现,大部分都是一周上课时间只有2,3天,而且一次也只有2到3节课,所以自由时间非常充分。很多同学都有一些惨痛经验,认为英国这边的课程少,上课内容太简单,所以认为考试也很简单,但是等到了考试,突然发现试卷上的内容有很多都没见过,跟上课的内容完全不一样,这种情况很正常!为什么,我只能说,上课的内容只是能保证你刚刚及格,这些同学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你需要额外阅读,你需要自学。课上老师只是把最基础的知识讲授,但是更多的东西是在reading list。

这是英国非常典型的教育理念,就是鼓励自学,如果你只跟随老师的授课内容,那只能及格,要想高分,逼迫自己看reading list吧,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而且很多老师也会明确说,这是他们区分读过书与没读过书的同学的很重要的手段,读过reading list 的同学考试中的内容大部分都熟悉,没读的只跟随老师的同学考试就会很痛苦。所以不要向任何人抱怨说,考试总考些课上没讲到的东西,那些内容不是没讲到,而是根本不应该老师讲,是你需要自己看书自学。

4. 入乡随俗

咱们中国同学在英国留学时很大一个特点是,喜欢抱团扎堆,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或者是小组作业时,大部分中国同学都会优先找中国同学组队。我很理解,而且之前我也这么做过,但是这非常不利于我们的口语进步。很多同学在国内抱怨说没有英文环境,口语进步慢,但是来到英国后,如果天天与中国同学抱团扎堆,那与国内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我们需要改变,我们需要主动和外国人交朋友,而小组合作是我们与英国本地同学建立联系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所以小组合作方式多尝试下与外国人同组,会有很多的收获,亲自经历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学习习惯,体验如何有效的向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说服他们,这会让你自己的能力有质的提升。

5. 假期的时间管理

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在英国先放圣诞假,然后回来再考试,很多同学都是假期疯玩,然后只剩最后几天的时候开始复习,最后成绩也不是特别好。先放假在考试,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模式,原因在于,这种先放假后考试的模式,不仅在考核你的学业水平, 更在考核你对时间的管理,如果你在放圣诞节时没有任何规划,只是过一天是一天,或者你是先疯玩,后复习的模式,那你的期末成绩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你一定要规划好这近一个月的时间,找到一种最适合你自己的休息与复习的组合模式,这样才能高效率的复习,而且又可以休息。不要忽略时间管理,这会让你事半功倍。

6. 课上表现

中国同学在课上尤其是tutorial上的表现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静!出奇的静!很多同学在整节的tutorial上几乎都是一言不发的状态,我很理解,因为我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中国同学在面对英国当地同学时,没有信心用英文发言,而且更多的时候是,口语水平的不足限制了我们的发言,心里想好这个问题怎么回答了,但是就是不会用英文说。对此,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大胆的speak out,想到什么说什么,不要害怕犯错,你犯的错越多,你学的越多。不要担心老外会嘲笑我们,他们非常理解,我们不是母语使用者,我们会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说完这些沉重的经验教训后,接下来介绍,你们最关注的如何在研究生阶段申请到一所好学校。首先我们从entry requirement方面来介绍下master 申请的基本情况:

• 学术要求

就拿king’s 来说,首先你的专业课成绩越高越好,尽量要1等,因为你的学术水平是他们考量的第一标准,当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entry requirement 最低要求,但是这个最低要求只是你申请本学校的最低要求,如果你按照这个要求递交申请的话,面临的竞争压力会很大。King’s 的最低entry requirement 是2:1 (均分65分以上), 也就是说king’s要求是比较高的2:1(均分60以上是2:1)当然有时也会case by case, 我所接触到的同学给过conditional offer学术要求最高是67分,几乎接近1等,而且学术要求是硬性指标,不给argue的,就是说如果你达不到标准,你只能准备plan B,没有任何与学校讨价还价的余地。其他专业我不了解,但是就Accounting专业来说,你的一些其他的与专业相关的资质也会为你加分,比如说,相关领域出版物,acca等,都可以证明你在此方面的学术能力,都可以作为加分项目。学校可能会酌情降低要求但是几率很小。

• 标准考试

所谓的标准考试是指:雅思/托福, GMAT/GRE,当两位candidate 的学术成绩相等时,标准考试的成绩是第二大衡量指标,master阶段英国较好的院校基本都会要求雅思7.0以上,GMAT/GRE 并未作为硬性指标,但是如果有,会成为一个加分项目,当然前提是成绩较好的情况下,比如说GMAT 600分以上,如果低于600,那就不需要递交了,原因你懂得。标准考试,并不像学术成绩要求那样严格,学校允许你用一个低于entry requirement的分数来申请,但是录取标准还是择优录取,所以如果你申请时还没有一个达标的雅思成绩,没关系,你可以申请,但是面临的压力也会很大,但至少是有希望的。

• 推荐信

推荐信是英国教育跟国内教育很大区别的一个点,所谓的推荐信是说一些可以证明你能力的人给申请学校的一封证明信件。一般需要2封。推荐信非常重要,有时甚至可以一票否决你的申请,尤其是申请较好的学校时。所以如何选择写推荐信的老师,还是需要仔细斟酌的,我的方法是优先选你成绩最好的那门课的任课老师,在这门课上表现积极活跃点,至少让老师对你有个印象。其次在询问他/她是否能给你写推荐信时,最好当面问,因为通过邮件的方式问的话他很有可能名字与人对不上号。另一封一般找你的personal tutor写,所以平时有事没事就去personal tutor那坐坐,跟他聊聊天,至少混个脸熟。其实你跟他们接触多了就会知道,他们的一些意见还是很有作用的。

其他的方面比如PS, 其他背景都不是特别重要,所以不再多说。

就申请流程来说,包括king’s 在内,英国大部分院校9月底就会开放申请,所以你们真的需要早做准备,尤其是好学校,竞争特别激烈,当然由于你们还有没有毕业,无法证明你们的学术水平,所以,第一学期的成绩单就变的尤为重要,申请时一般都会以你们第一学期的成绩单作为学术成绩的参考,所以如果要想进好学校,你知道该怎么做的。申请周期不定,大部分学校一般会在1个月内给到回复,但是像king’s ,曼大等都会在2个月左右才会收到回复。所以申请周期比较长,更需要你提前规划,千万不要等到临近截止日的时候申请,这样一是学校内的位置可能已经饱和,二是,这时你面的竞争压力会非常巨大,而且学校处理的效率会很慢。

我有幸来到英国学习与生活,并且处在一个高质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要感谢自己的努力拼搏、感谢父母和家人的支持,更重要的就是感谢人民大学3+2多国留学本硕连读项目帮我架起了连接中英两国的桥梁。

感谢大一的英语老师让我熟练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基本技能,感谢大二、大三的专业课老师让我在金融和会计领域有了基本的认识,并由此激发我浓厚的学习兴趣。我更要感谢我的班主任白老师和留学顾问老师们,是他们的帮助才让我的申校和办签之路一帆风顺。

通过以上,同学们也能感觉出来,要想读好学校,还是需要好成绩的,通过我自身经历总结的这些问题,以及申请master时的一起经验,希望你们会有所收获。在此,也预祝各位同学能够申请到自己心仪的院校。

供稿人:朱若愚|编辑:Dara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