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11月17日,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程開甲院士在北京病逝。這位老人引人注目的時刻,莫過於在“八一勳章”頒授儀式上白髮蒼蒼,坐着輪椅前來授勳的特殊軍人。哪怕在接收勳章時,仍堅持站起來敬禮。

程開甲作爲我國首次核試驗科研總體負責人,曾親自擬定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總體方案,之後又領導完成了我國首次兩彈結合試驗、首次氫彈試驗和首次地下核試驗等幾十次核試驗。程開甲院士病逝後,一時間各種緬懷這位中國“核司令”的文章紛紛登載在媒體上,我們這時也才發現竟有這麼多曾爲國鑄盾隱姓埋名、披肝瀝膽奮鬥終生的科學家們,一直沒有得到過我們足夠的重視。

程開甲先生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期間,曾經是著名物理學家波恩的學生(“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師也是他學生)。1949年,因在出差途中聽到解放軍毅然炮擊入侵英國“紫石英”號軍艦的消息,程開甲“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並就此回國決心振興國內的物理學研究。也可以說是一場“無心插柳”的炮戰,爲中國來回來了核司令。

中國開始研製核武器後,程開甲被任命爲核試驗的總技術負責人。第一顆原子彈原本想用飛機投擲試爆,但程開甲卻建議改爲更爲穩妥的百米高塔爆炸方案,並給所有用於連接測量設備的電纜溝鋪上了細沙子。由於程開甲的建議,我國在首次核試驗就達到了97%的測試儀器能記錄完整準確數據的程度,相比之下法國第一次核試驗卻沒有拿到任何數據,而美英蘇也不過僅拿到了很少的數據,這也是中國核試驗時間明顯少於其他國家的原因之一。

後來在1967年6月進行的首次空投氫彈試驗中,程開甲爲了保證投彈飛機的安全,又提出了改變投彈飛機飛行方向的試驗建議。與很多人知道的所不同的是,中國“首次”氫彈試驗其實是在1966年12月28日,由於程開甲的建議,這次爆炸威力達12.2萬噸TNT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同樣是在羅布泊高102米的鐵塔上進行,以便於數據的測試。而且爲了控制核污染的擴散,程開甲還提出了對塔基周圍230米的地面用水泥和石塊進行加固處理的建議,從而減少地面鬆土被震入煙雲,擴散到四周。媒體經常宣傳說,中國從研製原子彈到氫彈總共用了兩年八個月,但事實上12月28日纔是中國氫彈試驗成功的日子,而且中國科學家只用了兩年兩個月。

爲了瞭解地下核爆炸填塞的安全性,程開甲還曾提出過爆後開挖。比如在第二次地下核試驗成功後,程開甲就曾“鑽入地下”實地考察。他明知核爆後現場輻射劑量很大,但依然無懼危險,鑽進了剛剛開挖的直徑只有80釐米、接近40度以上高溫的管洞,匍匐着爬行10多米,先是到達“測試間”,見到這裏四周佈滿了黑色玻璃體,就像一座怪異的水晶宮,之後又繼續在孔洞中匍匐向前爬行,最終爬行到坑道末端的核武器爆心,取得了核爆炸的力學效應、玻璃體分佈以及石灰岩地質泄漏影響等許多第一手珍貴的資料,從而爲今後的地下核試驗場區選擇和核武器研製積累了數據。

國士無雙,唯有祖國永遠不會忘記忠於祖國的人,我們也必將銘記那些爲忠於祖國的英雄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