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媒体消息,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病逝,享年94岁。

金庸的女婿吴维昌向香港《南华早报》证实了金庸去世的消息。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一九二四年生,后移居香港。曾任报社记者、编辑,电影公司编剧、导演等。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创办《明报》机构,出版报纸、杂志及书籍,一九九三年退休。先后撰写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其作品更屡被翻拍电影。

金庸先生曾获颁众多荣衔,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英国政府O.B.E勋衔及法国最高荣誉“艺术与文学高级骑士”勋章和“骑士勋位”荣誉勋章,剑桥大学、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加坡东亚研究所等校荣誉院士,并曾任英国牛律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文学院兼任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2009年6月,金庸先生加入中国作协。

金庸作品在华人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但在西方世界被接受才是近年的事情。

2018年年初,麦克洛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发行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第一卷,根据计划此后也将陆续推出全部的“射雕三部曲”(包括《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每部4卷,共12卷。英文版《射雕英雄传》的英国出版人麦克洛霍斯之前向澎湃新闻表示,“金庸一直没能引起英国出版界的注意,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金庸在中国被归类为武侠小说大师,作为西方人,麦克洛霍斯对“武侠”的概念很陌生,然而金庸讲故事的方式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不单在讲一个故事,同时也在讲述一种关于历史的思想,他讲的故事仿佛就是他整体的视野与观点当中的一部分。

年轻时的金庸先生,生长在什么样的一个环境?英国殖民下的香港众生:铜锣湾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人恢复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摆脱战乱后的香港,经济快速复苏,图为1948年的香港浅水湾,这栋豪宅的主人是澳门电灯公司老板。

1948年的香港,半山区网球俱乐部成员在绿色草坪上举行友谊赛。

1948年的香港浅水湾浴场,为客人提供苏打水和农场现做的乳制品。。二战后经济复苏,许多海滩重新开放。

上世纪40年代,香港岛和九龙半岛是两个极端,繁荣的是香港岛,九龙半岛大多是棚户区,油麻地、尖东和旺角,并称“油尖旺”,那个年代都是穷人的聚集区。图为1948年,贫民挑着生活用品到山上的棚户区。

香港本岛也有生活不如意的地方,比如铜锣湾,也有大片棚户区。陈浩南时期的铜锣湾是香港岛的主要商业及娱乐场所集中地。图中就是1948年铜锣湾附近的小山上自建的木屋。在九龙算不上贫民窟,但是在香港岛,铜锣湾就是。

在二战以前,香港人和英国人成见很大,香港人认为英国人是侵略者,英国人则认为他们为香港带来了西方先进文明。二战后经历了共同苦难的中国人和英国人非常友好,抛开了以前的种族成见并乃至联姻。

越来越多的联姻,使得香港很多中英混血儿,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一带倾向于西方文化,而摒弃了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越来越低。

一个地方是否繁荣,主要看它的文娱产业是否发达。这是年轻时的金庸先生,他不光写武侠小说,哲学,社论,编剧人家样样行,真正的大文豪。

虽然在查良镛出生时家道已经有些衰落,但依然有良田三千亩。男孩子都淘气,但他不同。家里藏书多,他便整天泡在藏书堆里,读得废寝忘食。父亲怕他读出毛病,便想方设法让他出去玩。

有一次,父亲拖他出去放风筝,放着放着,一回头,查良镛不见了。父亲急得不行:“怕被别人拐走了。”找了半天没找着,回家一看:“这小子正泡在书房看书呢。”

在读书这方面,查良镛也可算是个“痴儿”。但他虽爱书成痴却并不呆板,相反,他还颇有做生意的天赋。其实要论他真正的处女作,并不是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而是一本叫做《给初中投考者》的试题精编,由查良镛和其他两位同学根据所考的内容自己出题编写。这本试题精编类书籍畅销几省,赚到的第一桶金就足够把他供到大学。那时他只有十五岁。

虽然成绩优异,但查良镛却不是那种“乖乖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天生自由散漫、不守规矩”。

1940年,查良镛考入浙江联合高中。当时学校常办壁报,文笔极佳又爱好写作的查良镛成为了壁报的常客。有一天,壁报前面挤满了人,大家都在争相看着一篇名为《阿丽丝漫游记》的文章:

“阿丽丝小姐来到校园,

忽见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东游西窜,

伸毒舌,喷毒汁,还口出狂言,

威吓学生:我叫你永不得超生……”

学生们看了,禁不住哈哈大笑。因为谁都知道眼镜蛇指的就是他们的训导主任,训导主任的名言就是——我叫你永不得超生。

这篇大作的作者就是查良镛。因为看不惯训导主任的种种行径,“瞧不得他有事没事就辱骂学生”,便仗义执言,用笔来讨伐他。训导主任看到文章,气得全身发抖,立马跑到校长那里哭诉:“请立即开除他。”几天后,查良镛被勒令退学了。他便转到衢州中学,念完了高中。一个人一生中被开除过一次,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个“传奇人物”,但难就难在还被开除过两次。

查良镛在四川重庆读大学时代,念的是外交系,希望成为一名外交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由于看不惯学校里不良的校风,他再次因大胆直言,于是遭遇了平生第二次开除。外交官理想因此幻灭。

从查良镛到金庸

命运有时说来也奇怪,查良镛虽然一生都未实现他的外交官理想,但他后来也说:“虽然没有成为一名外交官,但我并不后悔。我自由散漫的性格确实不适合做这个职业。外交官的规矩太多,说不定做到一周我就被开除了。”

于是命运把他带进了人生的另一个方向。1946年秋天,《大公报》刊登启事: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应聘者蜂拥而来,竟多达3000人。查良镛凭借自己的才华被千里挑一,进入上海《大公报》,正式步入了报人生涯。

1948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查良镛被派到香港工作,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那时在香港工作并不是一个好差事。跟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来比,那时的香港比上海要差得多。但香港在发展,查良镛作为报人、作为金庸的人生也在一步步走上正轨。

1950年,《大公报》旗下《新晚报》创刊,查良镛被调到《新晚报》,做了副刊编辑。

当时《新晚报》总编辑罗孚注意到,比武擂台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于是灵机一动,决定邀请编辑陈文统在报刊上连载武侠小说。小说连载后引起轰动,自此打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门。这部小说叫做《龙虎斗京华》,陈文统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梁羽生”。

1955年2月初,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快连载完了,但他还没有想好下一部写什么。罗孚便只好找到另一个武侠迷查良镛:“梁羽生顾不上了,只有你上了。”

于是查良镛的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问世,反响甚至超过了梁羽生。他将名字最后一字一分为二,署名“金庸”。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香港的政治风气比较复杂。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说谎声。金庸忍不住了:“我必须发声。”于是,他找到昔日同学沈宝新,两人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办《明报》要十万块,金庸自己就出了八万。他将自己写小说和稿子赚的钱全部投了进去。他每天一篇的社论,在众多报纸中独树一帜。当时金庸一边写小说,一边写社评,小说要写八九百字,社评要写一千多字。还要随时关注国际时讯,精力消耗很大。

每天一睁眼,就有两千字的稿子等着他。晚饭都不吃,要写好社评才能坐下来安心吃饭。社评写完的时候,一般也就到了报纸要发的时候。时常看到金庸在边上写,报纸排字工就站在旁边等着他。

金庸一直持续地为正义发声,也将家国天下的主题融入进小说中,于是便有了《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身为持续发出声音的公众人物,金庸必然会被某些势力视为眼中钉。有人放出话来:要消灭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金庸说:“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以至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金庸和倪匡

最危险的一段时间,金庸听到风声,还跑去欧洲躲藏了一个月。连载的《天龙八部》只好找倪匡代笔。一个月后,金庸回到香港。倪匡笑着对他说:“抱歉抱歉,我讨厌阿紫,所以把她的眼睛写瞎了。”

但不屈服的金庸又撰写了政治寓言小说《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可谓是金庸的真实写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舆论风气归于平静。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

八十岁的学生金庸

金庸写了十四部武侠小说,部部经典。但金庸的名气虽响彻中外,而且博古通今,历史、政治等知识信手拈来,他依然觉得自己学问不够。因此即使是在获得剑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后,金庸坚持选择作为普通学生申请就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那时的他已经是81岁高龄。

在剑桥读书时,金庸同普通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里面放满了课本。有一段时间金庸还会骑着车上课,但因为太太担心会发生危险而就此作罢。

在剑桥上学,金庸又变成了那个别人不太关注的查先生。不再有知名作家光环、不再是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他做的一切都“不为学位,只为学问”。

有学生想找金庸拍照,签名。金庸说:“我现在是学生,不是作家。等我不是学生的时候,我再和你坐下来一起吃饭、喝茶。”

在金庸眼里,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永远保持谦卑的态度去探索人生中的未知,自尊而不自负,骄傲而不自满,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必须修炼的一部武功秘籍。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人生在世,去若朝露。一个人的一生,为何不可以是一部武侠小说,前半生纵情恣意、洒脱妄为,后半生心怀敬畏,有不断向学之心。就如查大侠的人生,可敬,可叹。

金庸曾经有过三段婚姻

1948年,金庸与杜治芬结婚,后离婚,1953年再娶。第二任妻子名为朱玫,新闻记者出身,育有二子二女。1976年,金庸与朱玫感情破裂,主动提出离婚,并娶年轻女子林乐怡为妻。

【第一任妻子 鸿雁传书定情】

金庸与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相识于1947年的杭州,当时金庸在《东南日报》工作,因主编幽默副刊而与杜冶芬的弟弟杜冶秋认识。金庸编理《咪咪博士答客问》栏目,杜冶秋写了一封信去:“咪咪博士”回信:“阁下所言甚是,想来一定是个非常有趣的孩子,颇想能得见一面,亲谈一番。”杜冶秋回信:“天天有空,欢迎光临。”金庸于是登门拜访,邂逅了17岁的杜小姐杜冶芬。

1948年3月,《大公报》派金庸到香港工作,征求杜冶芬的意见,杜冶芬答短期可以,时间长了不肯。杜冶芬3月27日送他到上海,替他整理行李,送他上飞机。临别前交代他一句:“我们每人每天做祷告一次,不要忘了说,但愿你早日回到上海。”

据说,当年10月他们在上海举办了婚礼。杜冶芬随他去了香港,那时住在摩理臣山道,由于附近不远就是杜老志道和杜老志舞厅,所以有人就开玩笑给这位杜姑娘起了个外号,叫她“杜老志”。

金庸曾以“林欢”的笔名写影评、编剧本。杜冶秋说,“林”是因为他们夫妇两人的姓氏“查”和“杜”中都有一个“木”字,双“木”成“林”,而“欢”是他们当时生活幸福的写照。

杜冶芬在香港的几年,他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她,她一个人在家寂寞无聊,生活过得不愉快。最后她独自回了内地,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

【第二任妻子 独立能干、育有二子二女】

金庸第二任妻子朱玫(又名璐茜),是新闻记者出身,美丽能干,懂英语,比金庸年轻11岁。相恋时金庸还在《大公报》。而金庸长子查传侠出生之后,也正是创立《明报》之际,朱玫与金庸共患难,成就一段令人难忘的相濡以沫的历史。《明报月刊》初创时期,金庸全力以赴,日夜忙个不停,那时两人已有二男二女共四名子女,朱玫除照顾孩子,每天还要给他送饭。

1968年的《明报》编辑会议记录表明,朱玫常以“查太”身份出席,有时称“查社长夫妇”,有时称“查社长、查太”。《华人夜报》创刊时,她担任社长,之后还是《明报晚报》的采访主任。1976年1月《明报月刊》10周年,金庸写下《“明月”十年共此时》回忆道,“我妻朱玫每天从九龙家里煮了饭,送到香港来给我吃。”

当时《明报》办得颇具规模,金庸的婚姻却出现裂痕,最终走向离婚。朱玫很能干,对工作很认真,甚至有点固执,两人时常因为工作大吵。

离婚后,1998年朱玫于香港因病去世,替她拿死亡证的是医院的员工。金庸曾脸带愧色地说:“我对不起朱玫”,“我作为丈夫并不很成功,我心里感觉对不起她,她现在过世了,我很难过。”

【第三任妻子 喜欢金庸的《白马啸西风》】

林乐怡(洋名叫阿May)即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现任妻子。她认识金庸时才16岁,比金庸小20多岁。

问及金庸和林乐怡“怎样维系良好的夫妻关系”,他坦言:“也没什么,平时她什么都很迁就我,到她发脾气时,我便忍住不回嘴。跟她的关系和普通夫妻一样啦。”

金庸曾表示,太太林乐怡最喜欢他的作品《白马啸西风》,“因为她觉得很伤感。女人感情都比较丰富。”

金庸小说中最为经典的八场战役:见证着一代大侠的成长

一、张无忌光明顶之战

此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很悬殊。张无忌孤身一人,身后是全无战斗力的明教教众,而他要面对的是六大派的高手,他不能伤及对方,对方却有很多人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他可以选择置身事外,等事毕之后再与武当五侠欢聚;他也可以一走了之,但他还是勇敢地站出来了,因为他有着弥平正邪两派无谓争斗的使命感。于是就有了“排难解纷当六强”这场可歌可泣的战役。

二、张无忌少林寺之战

此战主人公张无忌最为风光。他不再象光明顶一役中单枪匹马,而是拥有左右光明使者、两大护教法王、五散人、五行旗、天地风雷四门,造反起事、攻城掠地、坐拥百万之众的天下第一大教的教主。声势之大,真是“天下英雄莫能当”。少林寺大会上五行旗略加操演便震摄群雄,比武虽然小败,但因一时心软伤于旧情人之手不算丢人。随即张教主便在黄衫女子的帮助下揭破成昆阴谋,救出金毛狮王。但此战的精彩部分还在最后。元军两万人来攻,无忌利用从屠龙刀中得到的《武穆遗书》的兵法,指挥群雄调派军队,大破元军。不仅群雄归心,而且威震天下。风头之劲,一时无两。

三、苗人凤胡一刀沧州之战

这是两位真正英雄之间的较量。他们连续五天比武激战,结成至交好友,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一人中毒身亡,一人负疚终身。这似乎更象是两位英雄在与冥冥之中的命运抗争,他们输了,却赢得了所有读者的心。我最欣赏的是苗胡二人那种睥睨天下的豪气。常常想起胡夫人初见苗人凤的情景:夫人向金面佛凝望了几眼,叹了口气,对胡一刀道:“大哥,并世豪杰之中,除了这位苗大侠,当真再无第二人是你敌手。他对你推心置腹,这副气概,天下就只你们两人。”

四、萧峰聚贤庄之战

金庸小说中还从来没有哪一场战役如此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一位英雄,一位不为世人理解但仍然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英雄。如果说萧峰在小说中一出场就名满天下,那么经过聚贤庄一役萧峰就真正在读者心目中一战成名。他剑胆琴心,为救一个初识的少女干冒大险;他勇气十足,面对数百名高手“虽万千人吾往矣”;他本领高强,孤身一人格毙数十名高手,令武林豪杰闻名落胆;他悲情四溢,仰天长啸之际谁不同情英雄末路。这样的英雄谁能不为之心折。

五、杨过襄阳之战

杨过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明星。他扮像俊美,所识少女无不对他一见倾心,他武功高强,即使在劣势下也能取得战斗胜利;他行事独特,所作所为旁人虽不能理解但也绝难忘怀。他是那种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一出场就光彩夺目、令人心折的人物。

襄阳之战打到一半时他还没有赶到。此时蒙古军势大,郭靖、黄药师等人苦心策划的“二十八星宿”阵法也无法解救郭襄,而且襄阳城也危在旦昔。此刻杨过到了,即使在千军万马他也能以“一声清嘶鼓风而至”而威压当场,先是迅速解决了老对手金轮法王,救下郭襄;随即全力投入主战场,飞石打死蒙古大汗,扭转了整个战局。他一个人就将一场千军万马的战斗挽狂澜于既倒,他是当然的明星。

六、萧峰等少林寺之战

此战人物众多,《天龙八部》中的主要人物几乎个个到场。萧峰、虚竹、段誉三兄弟风云际会,联手出战。萧峰当然光彩夺目,虚竹、段誉也大显身手力挫强敌。此战前后纠葛甚多:天竺僧盗经、鸠摩智独挑少林、游坦之对阿紫的痴情、丁春秋为害武林、慕容氏野心复国、逍遥派的恩怨、萧峰虚竹的身世、几桩命案的真相、萧远山慕容博盗经、萧氏与慕容氏的深仇,无名老僧现身说法种种事由在金庸的生花妙笔之下娓娓道来、拨云见日。读罢此役如同饮了一大瓶美酒,满室生香、余味无穷。

七、令狐冲嵩山之战

此役情节扑朔、变化丛生,结果却又出人意料,胜利者不是代表正义的主人公,而是阴险毒辣的岳不群。蒿山派的器张气焰很快就被盈盈和桃谷六仙压了下去,桃谷六仙的插科打混使得刚刚才喋血的蒿山绝顶平添了一些喜剧色彩。然而比剑夺帅终于开始了。当读者期待着令孤冲再次以独狐九剑横扫群雄时,岳灵珊却以诡异的剑法力压群雄。连令狐冲也因旧情难忘而身受重伤。直到这时,此战的主角岳不群才飘然下场,以衰兵姿态击败基苦心孤诣的左冷禅,一跃成为五岳派掌门。事实真相直到林平之、岳灵珊中夜谈话时方才大白。

八、令狐冲梅庄之战

这是八大精彩战事中最少血腥而最多文化气息的一场。黄钟公、黑白子、秃笔翁、丹青生等江南四友琴棋书画各有所受,向问天设巧计投其所好,真正出战的却是一无所知的令狐冲。除丹青生外,其余三友的武功都与各自的爱好有关。其中令孤冲用高超剑法逼得秃笔翁满腹笔意无法渲泄,跳出战团在墙壁上用葡萄美酒狂书《裴将军诗》一抒胸怀最为精彩。江湖武人的争斗竟然逼出了一幅书法佳作,你不能不叹服金庸的奇才巧思。

金庸小说中的盖世武功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它们有没有武学依据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熟读金庸小说的朋友对这句话应该不会陌生,这句诗里包含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著作。在金庸小说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惩奸除恶、快意恩仇的侠客世界。其中《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所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些大侠们之所以能够自由出没于江湖,无不是有盖世武功傍身。相信每个读过金庸小说的男生小时候都会对这些大侠以及他们的武功非常的钦慕,想要学得一招半式,好仗剑天涯、快意恩仇。小时候,我们不会觉得这些武功是虚构的,认为其在历史上以及现实中是存在的。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不禁会怀疑,难道金庸小说中的这些武功都是虚构的吗?

金庸的14部小说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武功,有正派的,也有反派的;有绝世的,也有三脚猫式的。我们不妨选取其中的几种做一个详细的分析,看看这些武功到底有什么来头。

一、《降龙十八掌》

相信大家对《降龙十八掌》绝不会陌生,在金庸小说中,出镜率极高(萧峰、郭靖皆以此扬名立万),甚至有天下第一神功之称。(少林寺藏经阁的扫地僧曾言:“降龙十八掌不愧为天下第一神功”)说了这么多,这《降龙十八掌》究竟是什么来头?

其原名为“降龙廿八掌”,经由萧峰与其义弟虚竹将之与擒龙功两种绝世武功合二为一,使得该神功威力大增,故而易名为“降龙十八掌”。“降龙十八掌”共有招式十八式,其名字多出自《易经》,分别为:亢龙有悔、飞龙在天、见龙在田、鸿渐于陆、潜龙勿用、利涉大川、震惊百里、或跃在渊、双龙取水、神龙摆尾、突如其来,时乘六龙、密云不雨、损则有孚、龙战于野、履霜冰至、羝羊触藩、笑言哑哑。就拿前三招来说,皆出自《乾卦》。乾卦上九“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当然了,《降龙十八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是金老爷子根据《周易》所虚构出来的十八招武功。不过,光听听这名字,就可以想见老爷子的国学功底之深!

二、杨家枪法

杨家枪法出自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为杨家将后人杨铁心所传。这一枪法算不上是绝世武功,但因为是杨家将的缘故,因此有忠义之好名声,自然也就深得人们的敬重。那么,杨家枪果真是出自杨家将吗?

你还别说,这杨家枪在历史上果真存在。不过和杨家将干系不大,相传为南宋红祆军首领李全之妻杨妙真所创。根据《宋史·李全传》记载:“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到了明代,名声依旧,在《武编》、《纪效新书》、《阵记》等著名兵书里均有记载,皆认为“杨家枪”为当时最上乘枪法。

这杨家枪在金庸小说中看着排不上号,其实在历史上却是大有威名。可见,历史和小说还是存在一定张力的。

三、玉女素心剑法

该武功出自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为古墓派创始人林朝英所创。此剑法原须男子使全真剑法,女子使玉女剑法,二人双剑合壁才可。但小龙女从周伯通处学得双手互搏之后,亦可一人使用,只是威力小了一些。其招式包括:浪迹天涯、花前月下、清饮小酌、小园艺菊、彩笔画眉、举案齐眉、皓腕玉镯、冷月窥人、扫雪烹茶、松下对弈、池边调鹤、西窗夜话、柳荫联句、竹帘临池、锦笔生花。

这些名字听着非常悦耳,大有花前月下、才子佳人缠绵之感,但可惜是虚构的!

至于这古墓派嘛,即居住在所谓的活死人墓,这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史称王重阳于“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这活死人墓确实真有其事,是当年王重阳创立全真教前修道之所,至今依然存在,位于西安市西南处的户县重阳宫。

四、一指禅

一指禅,即少林内劲一指禅的省称,出自《倚天屠龙记》。

其实这个“一指禅”不仅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还有个佛学故事呢。这个故事说的是禅宗史上有一个叫俱胝禅师的人,由于禅宗不立文字,主张机锋、顿悟的缘故,每次有人问俱胝禅师问题,他都伸出一根手指来接引门人。这一行为被一个小和尚看在了眼里,觉得非常的好奇。一天,俱胝禅师出门去了,留下这个小和尚看寺,有人来问道,小和尚伸出一根手指,来人顿悟,立刻下跪对之礼拜。

小和尚感到非常高兴,等到俱胝禅师回来后,便将这件事告诉了他。师父便要小和尚按之前的样子演示一番,正当小和尚伸出一根手指时,俱胝禅师手起刀落,将小和尚的手指砍了下来。小和尚痛苦一声,而后顿悟。

当然这是佛学故事,至于说武功嘛,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一指禅”是我国福建少林寺特有的练功术,被称为南少林的镇寺之宝。历经数百年的改进,成为武术界的上乘功法。抗战时期,寺庙被毁,单传人阙阿水老师流落民间。六七十年代,经由阙阿水又在上海传出。八十年代后由王瑞亭老师发扬光大,而后便成为我国十大功法之一。

五、六合拳

六合拳出自金庸小说《连城诀》,书中写到:“这吕通是北五省中黑道上极厉害的人物,一手六合刀六合拳,黄河南北可是大大的有名。”在小说中,六合拳看起来威力不小。实际上,六合拳在历史上也是鼎鼎大名。

据说六合拳创于元末明初,为少林寺烧火僧许那罗和尚根据日常僧人格斗的招式所创。其特点是结构严紧、进退有节、攻防兼备、形态逼真、实战性强,故而颇受武僧喜欢。所谓“六合”,有三说,一指六个方位,即东、西、南、北、上、下;二指人体的六个部位,即手、足、肘、膝、肩、胯;三是指拳法演练所要求的内外三合。

六、鹤形拳

鹤形拳,出自金庸小说《碧血剑》,“这是鹤形拳中的怪招,双掌便如仙鹤两翼扑击,双脚伸缩,忽长忽短,就如白鹤相斗一般。他将烟管缩在右手袖中,手掌翻飞,甚是灵动。”

鹤形拳是传统汉族武术象形拳中的一种。在传统文化中,鹤代表了长寿及脱俗。鹤有极高的警觉性,但并不妄动,故鹤形拳崇尚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甚至有“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先动”的口诀。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不胜枚举,但是篇幅有限,只能选取其中的六种加以简要介绍。一般来说,这些大侠所使用的绝世武功名字非常霸气、招式迷人,但往往是虚构的,故而存在美而不真的情况。而反观这些邪门歪道,名不见经传的小帮派,他们所使用的武功名字不太好听。武功招式不太美观、实战水平也一般,但这往往就是史实,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这便是所谓的真而不美。这二者是相互矛盾的,故而金庸在其侠客美学中,以美为上,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真,这也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毕竟我们不光需要真的世界,还需要美的世界,有时候美比真更重要!

最是沧海一声笑,

刀剑若梦任逍遥;

俩俩相忘侠客行,

铁血丹心雪中情;

叱咤红人英雄寞,

笑傲江湖追梦人;

风起云涌斯人远,

世间始终你最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