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媒體消息,一代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筆名金庸)病逝,享年94歲。

金庸的女婿吳維昌向香港《南華早報》證實了金庸去世的消息。

金庸,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一九二四年生,後移居香港。曾任報社記者、編輯,電影公司編劇、導演等。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創辦《明報》機構,出版報紙、雜誌及書籍,一九九三年退休。先後撰寫武俠小說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其作品更屢被翻拍電影。

金庸先生曾獲頒衆多榮銜,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英國政府O.B.E勳銜及法國最高榮譽“藝術與文學高級騎士”勳章和“騎士勳位”榮譽勳章,劍橋大學、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等校榮譽院士,並曾任英國牛律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文學院兼任教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

2009年6月,金庸先生加入中國作協。

金庸作品在華人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但在西方世界被接受纔是近年的事情。

2018年年初,麥克洛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發行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英文版第一卷,根據計劃此後也將陸續推出全部的“射鵰三部曲”(包括《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每部4卷,共12卷。英文版《射鵰英雄傳》的英國出版人麥克洛霍斯之前向澎湃新聞表示,“金庸一直沒能引起英國出版界的注意,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金庸在中國被歸類爲武俠小說大師,作爲西方人,麥克洛霍斯對“武俠”的概念很陌生,然而金庸講故事的方式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他不單在講一個故事,同時也在講述一種關於歷史的思想,他講的故事彷彿就是他整體的視野與觀點當中的一部分。

年輕時的金庸先生,生長在什麼樣的一個環境?英國殖民下的香港衆生:銅鑼灣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人恢復了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擺脫戰亂後的香港,經濟快速復甦,圖爲1948年的香港淺水灣,這棟豪宅的主人是澳門電燈公司老闆。

1948年的香港,半山區網球俱樂部成員在綠色草坪上舉行友誼賽。

1948年的香港淺水灣浴場,爲客人提供蘇打水和農場現做的乳製品。。二戰後經濟復甦,許多海灘重新開放。

上世紀40年代,香港島和九龍半島是兩個極端,繁榮的是香港島,九龍半島大多是棚戶區,油麻地、尖東和旺角,並稱“油尖旺”,那個年代都是窮人的聚集區。圖爲1948年,貧民挑着生活用品到山上的棚戶區。

香港本島也有生活不如意的地方,比如銅鑼灣,也有大片棚戶區。陳浩南時期的銅鑼灣是香港島的主要商業及娛樂場所集中地。圖中就是1948年銅鑼灣附近的小山上自建的木屋。在九龍算不上貧民窟,但是在香港島,銅鑼灣就是。

在二戰以前,香港人和英國人成見很大,香港人認爲英國人是侵略者,英國人則認爲他們爲香港帶來了西方先進文明。二戰後經歷了共同苦難的中國人和英國人非常友好,拋開了以前的種族成見並乃至聯姻。

越來越多的聯姻,使得香港很多中英混血兒,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一帶傾向於西方文化,而摒棄了中華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越來越低。

一個地方是否繁榮,主要看它的文娛產業是否發達。這是年輕時的金庸先生,他不光寫武俠小說,哲學,社論,編劇人家樣樣行,真正的大文豪。

雖然在查良鏞出生時家道已經有些衰落,但依然有良田三千畝。男孩子都淘氣,但他不同。家裏藏書多,他便整天泡在藏書堆裏,讀得廢寢忘食。父親怕他讀出毛病,便想方設法讓他出去玩。

有一次,父親拖他出去放風箏,放着放着,一回頭,查良鏞不見了。父親急得不行:“怕被別人拐走了。”找了半天沒找着,回家一看:“這小子正泡在書房看書呢。”

在讀書這方面,查良鏞也可算是個“痴兒”。但他雖愛書成癡卻並不呆板,相反,他還頗有做生意的天賦。其實要論他真正的處女作,並不是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而是一本叫做《給初中投考者》的試題精編,由查良鏞和其他兩位同學根據所考的內容自己出題編寫。這本試題精編類書籍暢銷幾省,賺到的第一桶金就足夠把他供到大學。那時他只有十五歲。

雖然成績優異,但查良鏞卻不是那種“乖乖仔”。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天生自由散漫、不守規矩”。

1940年,查良鏞考入浙江聯合高中。當時學校常辦壁報,文筆極佳又愛好寫作的查良鏞成爲了壁報的常客。有一天,壁報前面擠滿了人,大家都在爭相看着一篇名爲《阿麗絲漫遊記》的文章:

“阿麗絲小姐來到校園,

忽見一條色彩斑斕的眼鏡蛇東遊西竄,

伸毒舌,噴毒汁,還口出狂言,

威嚇學生:我叫你永不得超生……”

學生們看了,禁不住哈哈大笑。因爲誰都知道眼鏡蛇指的就是他們的訓導主任,訓導主任的名言就是——我叫你永不得超生。

這篇大作的作者就是查良鏞。因爲看不慣訓導主任的種種行徑,“瞧不得他有事沒事就辱罵學生”,便仗義執言,用筆來討伐他。訓導主任看到文章,氣得全身發抖,立馬跑到校長那裏哭訴:“請立即開除他。”幾天後,查良鏞被勒令退學了。他便轉到衢州中學,唸完了高中。一個人一生中被開除過一次,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個“傳奇人物”,但難就難在還被開除過兩次。

查良鏞在四川重慶讀大學時代,唸的是外交系,希望成爲一名外交官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由於看不慣學校裏不良的校風,他再次因大膽直言,於是遭遇了平生第二次開除。外交官理想因此幻滅。

從查良鏞到金庸

命運有時說來也奇怪,查良鏞雖然一生都未實現他的外交官理想,但他後來也說:“雖然沒有成爲一名外交官,但我並不後悔。我自由散漫的性格確實不適合做這個職業。外交官的規矩太多,說不定做到一週我就被開除了。”

於是命運把他帶進了人生的另一個方向。1946年秋天,《大公報》刊登啓事:面向全國公開招聘三名國際電訊編輯。應聘者蜂擁而來,竟多達3000人。查良鏞憑藉自己的才華被千里挑一,進入上海《大公報》,正式步入了報人生涯。

1948年,《大公報》香港版復刊,查良鏞被派到香港工作,這也成爲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那時在香港工作並不是一個好差事。跟現在的國際化大都市來比,那時的香港比上海要差得多。但香港在發展,查良鏞作爲報人、作爲金庸的人生也在一步步走上正軌。

1950年,《大公報》旗下《新晚報》創刊,查良鏞被調到《新晚報》,做了副刊編輯。

當時《新晚報》總編輯羅孚注意到,比武擂臺會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於是靈機一動,決定邀請編輯陳文統在報刊上連載武俠小說。小說連載後引起轟動,自此打開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門。這部小說叫做《龍虎鬥京華》,陳文統給自己起了個筆名,叫“梁羽生”。

1955年2月初,梁羽生的《草莽龍蛇傳》快連載完了,但他還沒有想好下一部寫什麼。羅孚便只好找到另一個武俠迷查良鏞:“梁羽生顧不上了,只有你上了。”

於是查良鏞的武俠處女作《書劍恩仇錄》問世,反響甚至超過了梁羽生。他將名字最後一字一分爲二,署名“金庸”。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香港的政治風氣比較複雜。走到哪裏,都是一片說謊聲。金庸忍不住了:“我必須發聲。”於是,他找到昔日同學沈寶新,兩人一起出資,創辦了《明報》。辦《明報》要十萬塊,金庸自己就出了八萬。他將自己寫小說和稿子賺的錢全部投了進去。他每天一篇的社論,在衆多報紙中獨樹一幟。當時金庸一邊寫小說,一邊寫社評,小說要寫八九百字,社評要寫一千多字。還要隨時關注國際時訊,精力消耗很大。

每天一睜眼,就有兩千字的稿子等着他。晚飯都不喫,要寫好社評才能坐下來安心喫飯。社評寫完的時候,一般也就到了報紙要發的時候。時常看到金庸在邊上寫,報紙排字工就站在旁邊等着他。

金庸一直持續地爲正義發聲,也將家國天下的主題融入進小說中,於是便有了《神鵰俠侶》《飛狐外傳》《倚天屠龍記》……身爲持續發出聲音的公衆人物,金庸必然會被某些勢力視爲眼中釘。有人放出話來:要消滅五個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金庸說:“我雖然成爲暗殺目標,生命受到威脅,內心不免害怕,但我決不屈服於無理的壓力之下,以至被我書中的英雄瞧不起。”

金庸和倪匡

最危險的一段時間,金庸聽到風聲,還跑去歐洲躲藏了一個月。連載的《天龍八部》只好找倪匡代筆。一個月後,金庸回到香港。倪匡笑着對他說:“抱歉抱歉,我討厭阿紫,所以把她的眼睛寫瞎了。”

但不屈服的金庸又撰寫了政治寓言小說《笑傲江湖》,以及社會問題小說《鹿鼎記》。“爲國爲民,俠之大者”可謂是金庸的真實寫照。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輿論風氣歸於平靜。1972年,金庸宣佈封筆:“如果沒有什麼意外,《鹿鼎記》是我最後的一部武俠小說了。”

八十歲的學生金庸

金庸寫了十四部武俠小說,部部經典。但金庸的名氣雖響徹中外,而且博古通今,歷史、政治等知識信手拈來,他依然覺得自己學問不夠。因此即使是在獲得劍橋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後,金庸堅持選擇作爲普通學生申請就讀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那時的他已經是81歲高齡。

在劍橋讀書時,金庸同普通學生一樣。揹着雙肩包,裏面放滿了課本。有一段時間金庸還會騎着車上課,但因爲太太擔心會發生危險而就此作罷。

在劍橋上學,金庸又變成了那個別人不太關注的查先生。不再有知名作家光環、不再是浙江大學文學院院長,他做的一切都“不爲學位,只爲學問”。

有學生想找金庸拍照,簽名。金庸說:“我現在是學生,不是作家。等我不是學生的時候,我再和你坐下來一起喫飯、喝茶。”

在金庸眼裏,在任何時候學習都不算晚。永遠保持謙卑的態度去探索人生中的未知,自尊而不自負,驕傲而不自滿,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必須修煉的一部武功祕籍。

有人曾經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老先生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人生在世,去若朝露。一個人的一生,爲何不可以是一部武俠小說,前半生縱情恣意、灑脫妄爲,後半生心懷敬畏,有不斷向學之心。就如查大俠的人生,可敬,可嘆。

金庸曾經有過三段婚姻

1948年,金庸與杜治芬結婚,後離婚,1953年再娶。第二任妻子名爲朱玫,新聞記者出身,育有二子二女。1976年,金庸與朱玫感情破裂,主動提出離婚,並娶年輕女子林樂怡爲妻。

【第一任妻子 鴻雁傳書定情】

金庸與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相識於1947年的杭州,當時金庸在《東南日報》工作,因主編幽默副刊而與杜冶芬的弟弟杜冶秋認識。金庸編理《咪咪博士答客問》欄目,杜冶秋寫了一封信去:“咪咪博士”回信:“閣下所言甚是,想來一定是個非常有趣的孩子,頗想能得見一面,親談一番。”杜冶秋回信:“天天有空,歡迎光臨。”金庸於是登門拜訪,邂逅了17歲的杜小姐杜冶芬。

1948年3月,《大公報》派金庸到香港工作,徵求杜冶芬的意見,杜冶芬答短期可以,時間長了不肯。杜冶芬3月27日送他到上海,替他整理行李,送他上飛機。臨別前交代他一句:“我們每人每天做禱告一次,不要忘了說,但願你早日回到上海。”

據說,當年10月他們在上海舉辦了婚禮。杜冶芬隨他去了香港,那時住在摩理臣山道,由於附近不遠就是杜老誌道和杜老志舞廳,所以有人就開玩笑給這位杜姑娘起了個外號,叫她“杜老志”。

金庸曾以“林歡”的筆名寫影評、編劇本。杜冶秋說,“林”是因爲他們夫婦兩人的姓氏“查”和“杜”中都有一個“木”字,雙“木”成“林”,而“歡”是他們當時生活幸福的寫照。

杜冶芬在香港的幾年,他忙於工作,沒時間陪她,她一個人在家寂寞無聊,生活過得不愉快。最後她獨自回了內地,兩人辦理了離婚手續。

【第二任妻子 獨立能幹、育有二子二女】

金庸第二任妻子朱玫(又名璐茜),是新聞記者出身,美麗能幹,懂英語,比金庸年輕11歲。相戀時金庸還在《大公報》。而金庸長子查傳俠出生之後,也正是創立《明報》之際,朱玫與金庸共患難,成就一段令人難忘的相濡以沫的歷史。《明報月刊》初創時期,金庸全力以赴,日夜忙個不停,那時兩人已有二男二女共四名子女,朱玫除照顧孩子,每天還要給他送飯。

1968年的《明報》編輯會議記錄表明,朱玫常以“查太”身份出席,有時稱“查社長夫婦”,有時稱“查社長、查太”。《華人夜報》創刊時,她擔任社長,之後還是《明報晚報》的採訪主任。1976年1月《明報月刊》10週年,金庸寫下《“明月”十年共此時》回憶道,“我妻朱玫每天從九龍家裏煮了飯,送到香港來給我喫。”

當時《明報》辦得頗具規模,金庸的婚姻卻出現裂痕,最終走向離婚。朱玫很能幹,對工作很認真,甚至有點固執,兩人時常因爲工作大吵。

離婚後,1998年朱玫於香港因病去世,替她拿死亡證的是醫院的員工。金庸曾臉帶愧色地說:“我對不起朱玫”,“我作爲丈夫並不很成功,我心裏感覺對不起她,她現在過世了,我很難過。”

【第三任妻子 喜歡金庸的《白馬嘯西風》】

林樂怡(洋名叫阿May)即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現任妻子。她認識金庸時才16歲,比金庸小20多歲。

問及金庸和林樂怡“怎樣維繫良好的夫妻關係”,他坦言:“也沒什麼,平時她什麼都很遷就我,到她發脾氣時,我便忍住不回嘴。跟她的關係和普通夫妻一樣啦。”

金庸曾表示,太太林樂怡最喜歡他的作品《白馬嘯西風》,“因爲她覺得很傷感。女人感情都比較豐富。”

金庸小說中最爲經典的八場戰役:見證着一代大俠的成長

一、張無忌光明頂之戰

此戰敵我雙方力量對比很懸殊。張無忌孤身一人,身後是全無戰鬥力的明教教衆,而他要面對的是六大派的高手,他不能傷及對方,對方卻有很多人慾置他於死地而後快。他可以選擇置身事外,等事畢之後再與武當五俠歡聚;他也可以一走了之,但他還是勇敢地站出來了,因爲他有着彌平正邪兩派無謂爭鬥的使命感。於是就有了“排難解紛當六強”這場可歌可泣的戰役。

二、張無忌少林寺之戰

此戰主人公張無忌最爲風光。他不再象光明頂一役中單槍匹馬,而是擁有左右光明使者、兩大護教法王、五散人、五行旗、天地風雷四門,造反起事、攻城掠地、坐擁百萬之衆的天下第一大教的教主。聲勢之大,真是“天下英雄莫能當”。少林寺大會上五行旗略加操演便震攝羣雄,比武雖然小敗,但因一時心軟傷於舊情人之手不算丟人。隨即張教主便在黃衫女子的幫助下揭破成昆陰謀,救出金毛獅王。但此戰的精彩部分還在最後。元軍兩萬人來攻,無忌利用從屠龍刀中得到的《武穆遺書》的兵法,指揮羣雄調派軍隊,大破元軍。不僅羣雄歸心,而且威震天下。風頭之勁,一時無兩。

三、苗人鳳胡一刀滄州之戰

這是兩位真正英雄之間的較量。他們連續五天比武激戰,結成至交好友,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一人中毒身亡,一人負疚終身。這似乎更象是兩位英雄在與冥冥之中的命運抗爭,他們輸了,卻贏得了所有讀者的心。我最欣賞的是苗胡二人那種睥睨天下的豪氣。常常想起胡夫人初見苗人鳳的情景:夫人向金面佛凝望了幾眼,嘆了口氣,對胡一刀道:“大哥,並世豪傑之中,除了這位苗大俠,當真再無第二人是你敵手。他對你推心置腹,這副氣概,天下就只你們兩人。”

四、蕭峯聚賢莊之戰

金庸小說中還從來沒有哪一場戰役如此生動地向讀者展現了一位英雄,一位不爲世人理解但仍然不屈不撓地與命運抗爭的英雄。如果說蕭峯在小說中一出場就名滿天下,那麼經過聚賢莊一役蕭峯就真正在讀者心目中一戰成名。他劍膽琴心,爲救一個初識的少女幹冒大險;他勇氣十足,面對數百名高手“雖萬千人吾往矣”;他本領高強,孤身一人格斃數十名高手,令武林豪傑聞名落膽;他悲情四溢,仰天長嘯之際誰不同情英雄末路。這樣的英雄誰能不爲之心折。

五、楊過襄陽之戰

楊過似乎天生就是一個明星。他扮像俊美,所識少女無不對他一見傾心,他武功高強,即使在劣勢下也能取得戰鬥勝利;他行事獨特,所作所爲旁人雖不能理解但也絕難忘懷。他是那種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一出場就光彩奪目、令人心折的人物。

襄陽之戰打到一半時他還沒有趕到。此時蒙古軍勢大,郭靖、黃藥師等人苦心策劃的“二十八星宿”陣法也無法解救郭襄,而且襄陽城也危在旦昔。此刻楊過到了,即使在千軍萬馬他也能以“一聲清嘶鼓風而至”而威壓當場,先是迅速解決了老對手金輪法王,救下郭襄;隨即全力投入主戰場,飛石打死蒙古大汗,扭轉了整個戰局。他一個人就將一場千軍萬馬的戰鬥挽狂瀾於既倒,他是當然的明星。

六、蕭峯等少林寺之戰

此戰人物衆多,《天龍八部》中的主要人物幾乎個個到場。蕭峯、虛竹、段譽三兄弟風雲際會,聯手出戰。蕭峯當然光彩奪目,虛竹、段譽也大顯身手力挫強敵。此戰前後糾葛甚多:天竺僧盜經、鳩摩智獨挑少林、遊坦之對阿紫的癡情、丁春秋爲害武林、慕容氏野心復國、逍遙派的恩怨、蕭峯虛竹的身世、幾樁命案的真相、蕭遠山慕容博盜經、蕭氏與慕容氏的深仇,無名老僧現身說法種種事由在金庸的生花妙筆之下娓娓道來、撥雲見日。讀罷此役如同飲了一大瓶美酒,滿室生香、餘味無窮。

七、令狐沖嵩山之戰

此役情節撲朔、變化叢生,結果卻又出人意料,勝利者不是代表正義的主人公,而是陰險毒辣的嶽不羣。蒿山派的器張氣焰很快就被盈盈和桃谷六仙壓了下去,桃谷六仙的插科打混使得剛剛纔喋血的蒿山絕頂平添了一些喜劇色彩。然而比劍奪帥終於開始了。當讀者期待着令孤衝再次以獨狐九劍橫掃羣雄時,嶽靈珊卻以詭異的劍法力壓羣雄。連令狐沖也因舊情難忘而身受重傷。直到這時,此戰的主角嶽不羣才飄然下場,以衰兵姿態擊敗基苦心孤詣的左冷禪,一躍成爲五嶽派掌門。事實真相直到林平之、嶽靈珊中夜談話時方纔大白。

八、令狐沖梅莊之戰

這是八大精彩戰事中最少血腥而最多文化氣息的一場。黃鐘公、黑白子、禿筆翁、丹青生等江南四友琴棋書畫各有所受,向問天設巧計投其所好,真正出戰的卻是一無所知的令狐沖。除丹青生外,其餘三友的武功都與各自的愛好有關。其中令孤衝用高超劍法逼得禿筆翁滿腹筆意無法渲泄,跳出戰團在牆壁上用葡萄美酒狂書《裴將軍詩》一抒胸懷最爲精彩。江湖武人的爭鬥竟然逼出了一幅書法佳作,你不能不歎服金庸的奇才巧思。

金庸小說中的蓋世武功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它們有沒有武學依據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熟讀金庸小說的朋友對這句話應該不會陌生,這句詩裏包含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著作。在金庸小說中,爲我們描繪了一個懲奸除惡、快意恩仇的俠客世界。其中《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所說的“俠之大者,爲國爲民”一句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些大俠們之所以能夠自由出沒於江湖,無不是有蓋世武功傍身。相信每個讀過金庸小說的男生小時候都會對這些大俠以及他們的武功非常的欽慕,想要學得一招半式,好仗劍天涯、快意恩仇。小時候,我們不會覺得這些武功是虛構的,認爲其在歷史上以及現實中是存在的。但隨着閱歷的增長,我們不禁會懷疑,難道金庸小說中的這些武功都是虛構的嗎?

金庸的14部小說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武功,有正派的,也有反派的;有絕世的,也有三腳貓式的。我們不妨選取其中的幾種做一個詳細的分析,看看這些武功到底有什麼來頭。

一、《降龍十八掌》

相信大家對《降龍十八掌》絕不會陌生,在金庸小說中,出鏡率極高(蕭峯、郭靖皆以此揚名立萬),甚至有天下第一神功之稱。(少林寺藏經閣的掃地僧曾言:“降龍十八掌不愧爲天下第一神功”)說了這麼多,這《降龍十八掌》究竟是什麼來頭?

其原名爲“降龍廿八掌”,經由蕭峯與其義弟虛竹將之與擒龍功兩種絕世武功合二爲一,使得該神功威力大增,故而易名爲“降龍十八掌”。“降龍十八掌”共有招式十八式,其名字多出自《易經》,分別爲:亢龍有悔、飛龍在天、見龍在田、鴻漸於陸、潛龍勿用、利涉大川、震驚百里、或躍在淵、雙龍取水、神龍擺尾、突如其來,時乘六龍、密雲不雨、損則有孚、龍戰於野、履霜冰至、羝羊觸藩、笑言啞啞。就拿前三招來說,皆出自《乾卦》。乾卦上九“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當然了,《降龍十八掌》在現實中並不存在,是金老爺子根據《周易》所虛構出來的十八招武功。不過,光聽聽這名字,就可以想見老爺子的國學功底之深!

二、楊家槍法

楊家槍法出自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爲楊家將後人楊鐵心所傳。這一槍法算不上是絕世武功,但因爲是楊家將的緣故,因此有忠義之好名聲,自然也就深得人們的敬重。那麼,楊家槍果真是出自楊家將嗎?

你還別說,這楊家槍在歷史上果真存在。不過和楊家將干係不大,相傳爲南宋紅祆軍首領李全之妻楊妙真所創。根據《宋史·李全傳》記載:“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到了明代,名聲依舊,在《武編》、《紀效新書》、《陣記》等著名兵書裏均有記載,皆認爲“楊家槍”爲當時最上乘槍法。

這楊家槍在金庸小說中看着排不上號,其實在歷史上卻是大有威名。可見,歷史和小說還是存在一定張力的。

三、玉女素心劍法

該武功出自金庸小說《神鵰俠侶》,爲古墓派創始人林朝英所創。此劍法原須男子使全真劍法,女子使玉女劍法,二人雙劍合壁纔可。但小龍女從周伯通處學得雙手互搏之後,亦可一人使用,只是威力小了一些。其招式包括:浪跡天涯、花前月下、清飲小酌、小園藝菊、彩筆畫眉、舉案齊眉、皓腕玉鐲、冷月窺人、掃雪烹茶、松下對弈、池邊調鶴、西窗夜話、柳蔭聯句、竹簾臨池、錦筆生花。

這些名字聽着非常悅耳,大有花前月下、才子佳人纏綿之感,但可惜是虛構的!

至於這古墓派嘛,即居住在所謂的活死人墓,這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史稱王重陽於“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圓,遷居劉蔣村。七年,獨自乞食,東出潼關,前往山東佈教,建立全真道。”這活死人墓確實真有其事,是當年王重陽創立全真教前修道之所,至今依然存在,位於西安市西南處的戶縣重陽宮。

四、一指禪

一指禪,即少林內勁一指禪的省稱,出自《倚天屠龍記》。

其實這個“一指禪”不僅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還有個佛學故事呢。這個故事說的是禪宗史上有一個叫俱胝禪師的人,由於禪宗不立文字,主張機鋒、頓悟的緣故,每次有人問俱胝禪師問題,他都伸出一根手指來接引門人。這一行爲被一個小和尚看在了眼裏,覺得非常的好奇。一天,俱胝禪師出門去了,留下這個小和尚看寺,有人來問道,小和尚伸出一根手指,來人頓悟,立刻下跪對之禮拜。

小和尚感到非常高興,等到俱胝禪師回來後,便將這件事告訴了他。師父便要小和尚按之前的樣子演示一番,正當小和尚伸出一根手指時,俱胝禪師手起刀落,將小和尚的手指砍了下來。小和尚痛苦一聲,而後頓悟。

當然這是佛學故事,至於說武功嘛,在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的。“一指禪”是我國福建少林寺特有的練功術,被稱爲南少林的鎮寺之寶。歷經數百年的改進,成爲武術界的上乘功法。抗戰時期,寺廟被毀,單傳人闕阿水老師流落民間。六七十年代,經由闕阿水又在上海傳出。八十年代後由王瑞亭老師發揚光大,而後便成爲我國十大功法之一。

五、六合拳

六合拳出自金庸小說《連城訣》,書中寫到:“這呂通是北五省中黑道上極厲害的人物,一手六合刀六合拳,黃河南北可是大大的有名。”在小說中,六合拳看起來威力不小。實際上,六合拳在歷史上也是鼎鼎大名。

據說六合拳創於元末明初,爲少林寺燒火僧許那羅和尚根據日常僧人格鬥的招式所創。其特點是結構嚴緊、進退有節、攻防兼備、形態逼真、實戰性強,故而頗受武僧喜歡。所謂“六合”,有三說,一指六個方位,即東、西、南、北、上、下;二指人體的六個部位,即手、足、肘、膝、肩、胯;三是指拳法演練所要求的內外三合。

六、鶴形拳

鶴形拳,出自金庸小說《碧血劍》,“這是鶴形拳中的怪招,雙掌便如仙鶴兩翼撲擊,雙腳伸縮,忽長忽短,就如白鶴相鬥一般。他將煙管縮在右手袖中,手掌翻飛,甚是靈動。”

鶴形拳是傳統漢族武術象形拳中的一種。在傳統文化中,鶴代表了長壽及脫俗。鶴有極高的警覺性,但並不妄動,故鶴形拳崇尚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甚至有“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先動”的口訣。

金庸小說中的武功不勝枚舉,但是篇幅有限,只能選取其中的六種加以簡要介紹。一般來說,這些大俠所使用的絕世武功名字非常霸氣、招式迷人,但往往是虛構的,故而存在美而不真的情況。而反觀這些邪門歪道,名不見經傳的小幫派,他們所使用的武功名字不太好聽。武功招式不太美觀、實戰水平也一般,但這往往就是史實,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這便是所謂的真而不美。這二者是相互矛盾的,故而金庸在其俠客美學中,以美爲上,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真,這也是我們可以理解的。

畢竟我們不光需要真的世界,還需要美的世界,有時候美比真更重要!

最是滄海一聲笑,

刀劍若夢任逍遙;

倆倆相忘俠客行,

鐵血丹心雪中情;

叱吒紅人英雄寞,

笑傲江湖追夢人;

風起雲湧斯人遠,

世間始終你最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