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晴晴晴……贵阳这几天早晚温差大,衣服应该这样穿

晴朗天气如期而至,

今天的蓝天白云可还满意?

石奎 摄

石奎 摄

好天气将会持续至下月3号,

不过,

天气虽然晴朗,

温差还是比较大的。

看看贵阳这逾10度的气温差距,

你是不是已经把大衣翻出来了?

天气预报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全省晴间多云,省的东部和北部地区河谷及低洼地带局地有雾;

1日夜间到3日白天,全省多云到晴。

贵阳市

31日夜间至1日,晴间多云;

2日至3日白天,多云间晴;

3日夜间到4日,多云转阴天有小雨;

5日到6日,阴天阵雨,气温下降;

7日,阴天有中雨。

昼夜温差大的季节,

又是大家乱穿衣的时候了,

大街上穿短袖穿皮衣的都有。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不减衣,秋不加帽”、“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这个时候应该如何科学的“冻一冻”呢?

春捂秋冻的意义是什么?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冷,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对更为残酷的严冬。如果此时过早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秋冻,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同时,秋冻也有防止穿衣过多引起出汗生病的作用。

秋冻的原则是什么?

“秋冻”不意味着要挨冻

从中医角度讲,“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

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

另外,晚秋天气较凉,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使阳气外泄,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

“秋冻”的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

有些部位绝不能“冻”

“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有些部位,如颈部、脚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

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双脚

脚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脚是人体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秋冻的禁忌人群有哪些?

适当秋冻可以增强身体抵抗能力,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但秋冻需要接受寒冷刺激,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

一般而言,患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体虚老人、儿童等人群都不适合“秋冻”,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很大,容易引起旧病复发,或者出现新的疾病。

所以,对于有些患者来说,“秋冻”要适度;尤其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来说,不仅不能“秋冻”,反而还要注意保暖。

以下五类人不能秋冻:

1.心脑血管病人

深秋季节,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

所以,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该秋冻,相反还应该注意保暖,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旧病复发影响身体健康。

2.哮喘、支气管炎病人

对于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较差,着凉时身体的抵抗力大大下降,被病菌病毒入侵后易引起感冒、咳嗽,还会引起扁桃腺炎和肺炎。哮喘病人对季节气温、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抵抗力弱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

另外,食物和空气中的过敏物质大量增加也是该病易发的重要原因。“有哮喘和支气管炎的病人,主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感冒,因此保暖对他们很重要,要及时地增减衣物。”有哮喘、支气管炎的病人一定要注意预防感冒。

3.胃病病人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由于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特别是冷空气骤袭了胃肠,如果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而且有些人在深秋还吃冷饮,有些人则喜食辣椒等辛辣食物,这些饮食习惯都极容易引发胃病,尤其要注意。

而患有溃疡病的人不宜秋冻的原因是,人体受寒冷的刺激后,血液中的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原有的胃溃疡再次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4.老寒腿病人

老寒腿患者在受寒时会使症状加重。老寒腿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受累的关节以膝关节为主,常出现关节疼痛,有时伴有肿胀,上下楼或下蹲时疼痛加剧。得了老寒腿病的老人,从秋季开始就应该注意腿部保暖。

5.体寒的女性患者

对于一些本身身体寒冷的女性朋友,尤其是一到冬季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秋季务必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寒,甚至造成宫寒、月经不调等疾病的侵扰。

小编提醒大家,就算对体格健康的人群,“春捂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秋冻要顺应自然变化,盲目“秋冻”,切不可取。

如何正确的穿秋裤?

秋季天气转凉,

秋裤必不可少,

但是你真的知道如何正确的穿秋裤吗?

作为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膝关节最怕冷。尤其秋冬季节,不仅温度低,还时常伴有寒风,短短几分钟,寒风就会侵袭未受保护的膝关节,使其受寒。

人体各部位中,小腿和脚离心脏相对较远,不仅血液流经的路程长,还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跟着下降,病邪就可能乘虚而入。

如果在寒冷的季节里不注意腿部保暖,经年累月,就会造成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酸痛等。

尤其是人过中年,产热能力降低,若不及时穿上秋裤,导致下肢回流血液温度降低,还会影响腿脚甚至全身的营养、生理状态。

虽然年轻人机体产热功能好,但长时间处在风寒湿冷的环境里可能会造成机体损伤,如血液吞噬细胞增生、肌纤维组织炎等,并在中年以后陆续发病,为晚年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秋裤应该什么时候穿

要想判断自己是否该穿秋裤,要从三方面考虑。

时间:寒露以后

在北方一般过了中秋就该穿上薄秋裤。“秋冻”虽然可以增强耐寒能力,但只适宜在初秋暑热未消时。

等到进入晚秋,尤其是寒露(今年的寒露是10月8日~10月22日)以后,气候明显下降,日夜温差变化大,常有强冷空气侵袭,就应增添秋衣秋裤。

气温:低于10℃

以10℃为界限,若最低气温低于10℃就该穿秋裤,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秋裤也应适当增厚。

自我感受:双腿冰凉

若觉得双腿冰凉,从户外回来后迟迟恢复不到正常温度就该穿。

经常久坐或末梢循环不好的人,即使气温不是特别低,也会有双腿冰凉的感觉,这类人应马上穿秋裤、厚袜,并且每天睡前用热水泡脚15分钟。

选一条让妈妈放心的秋裤

市场上的秋裤材质多种多样,容易让人挑花了眼。

总体来说,秋裤要松紧适度,贴身但不紧身;面料以纯棉等植物纤维为宜;款式方面,最好在腹部、膝盖等处有加厚处理。

纯棉秋裤:透气性好

一些人担心出汗后,秋裤会变潮,贴在皮肤上不舒适,也会引发红疹之类的皮肤病。

纯棉的秋裤透气性较好,是消费者的首选。临床上很少诊治到因穿了纯棉秋裤而导致皮肤出现问题的患者。

羊绒秋裤:过敏的人避免穿

含有羊绒成分的秋裤保暖指数最高,深受中老年人欢迎。但要注意,对羊毛过敏的人不适合穿含有羊绒成分的秋裤。

涤纶秋裤:静电专业户

秋冬季节湿度较小,穿这种秋裤时,总能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在穿涤纶秋裤前,最好先涂些润肤霜。

另外,涤纶材质可能会刺激皮肤,尤其是一些皮肤易干燥、瘙痒或过敏的人,以及皮肤娇嫩的孩子最好不要穿这种面料。

紧身秋裤:血液不流通

很多女性认为紧身秋裤既能保暖,又能展现身材。

但这样的秋裤紧紧包裹在身上,导致血液不流通,身体不但无法变暖,反而会更冷。严重时会引发冻疮、寒冷性脂膜炎等问题。

而且,过于紧身的秋裤可能增加局部温度,患妇科感染病的风险增大,建议女性选择秋裤仍以宽松、有弹性为主。

特别提示

个别人群需要提前穿秋裤,包括经期和孕期女性、老年人和关节炎患者、阳虚体质人群。

来源丨综合自黔气象、贵阳气象、人民日报等

编辑丨唐艳

统筹丨刘文强

编审丨曾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