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環球戰略智庫即可訂閱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大陸,與大陸領導人確立兩國化競爭爲協調、成爲合作伙伴而非威脅、推進自由公平的貿易等新時代三原則,外界視爲中日走向合作的重要徵兆。

安倍並沒有變,變的是環境,是美中大國博弈的國際政治力學驅動,中日才能走出兩國建交後最長的低潮期。直白說,日中強化合作的原因是美國愈來愈不可靠。

安倍正式訪中仍難令雙方相逢一笑泯恩仇。此次安倍訪中,與11年前福田康夫訪中相同,都以《日中和平友好條約》逢十週年紀念爲名義,習安會卻未循例發表共同宣言。當年福田康夫的暖春之旅偕胡錦濤發表《日中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被定位爲日中關係中之第四份文件。

惟因2010年釣魚島爭激化,日中不僅未能實現戰略互惠關係,雙邊關係更直轉直下。在《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生效40年之際,安倍實現正式訪中,但雙方都不急於發表具政治性宣示的第五份文件,只聚焦在“一帶一路”爲核心的日中第三國合作。

安倍帶回的52項的合作備忘錄(MOU)以經濟爲主,顯見在關係改善中,採先易後難方式,在經濟合作中擴大共同利益,以期在東海爭端中找到方法管控分歧,收斂安全困境,爲來年大陸領導人的日本國事訪問創造發表「第五份政治文件」之條件,將日中關係帶向安倍所言之新階段。

日中關係脆弱的核心因素並非美國,而是雙方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安倍與中國交往步步爲營,不能放下對美關係的顧慮,避免順了姑情逆了嫂意,招致川普的反對或報復。美國史汀生中心東亞項目研究員孫雲指出,若日本與大陸合作推動“一帶一路”項目,能避免製造當地國過度的債務,顧及環境生態,或僱用當地勞動者,不違背國際社會規範,對美國而言並非壞事。

川普政府的態度是,只要未直接損及美國的國家利益,即不會將日中的接近視爲問題。因此,安倍若想要日中關係改善克盡全功,須在實踐中證明其接觸主義較川普的極限施壓,更能促使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修正方向走向國際規則,不論在經貿或安保領域。

日本是臺灣重要的"朋友"。不幸的是,對於日中關係改善,蔡當局的着力點恐怕不多,更難說三道四。兩岸關係惡化,失去對日關係的槓桿,淪爲美日同盟的臺灣牌。日中關係中不諱言存在「臺灣問題」的思考,但不是日中關係的全部。共謀雙邊關係改善,主要還是出於自己的國家利益及美中大國競爭情勢的需要。

駐日代表謝長廷在臉書上,將北京改善對日關係指稱爲“拉日孤臺”,意指臺南的慰安婦少女銅像及日本核災區食品公投案皆爲唱和北京的“拉日孤臺”策略。將日中關係改善簡單化爲“拉日孤臺,正凸顯謝代表缺乏對外事務專業,不諳國際關係的合縱連橫,難掩其一貫的親日立場。

面對民進黨的親日,日臺友好儼然成爲日本友人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中對臺灣的場面話,實質上卻愛莫能助。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臺灣人應記取70年代,日本受尼克松震撼後,對臺灣的離棄。臺灣人對日本應多點理性,少點感性。同樣地,蔡當局拘泥於意識形態,在兩岸關係中自廢武功,一廂情願地爲美、中博弈賭上自己的未來,對美一邊倒決非趨吉避凶之道。

愈來愈不可靠的美國,促使安倍大膽西進,此一轉變不僅可爲臺灣的他山石,更是臺方在對日關係中打破親日、喚醒知日的契機,不再受制於日本,而應擺正臺日關係的路徑,使臺日關係與陸日關係能夠兼容幷蓄,才能在東亞經濟新局中找到屬於臺灣的正確位置。

來源|中時電子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