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青年 我與改革開放徵文活動”徵文周選首周入選展示(排名不論先後)

投稿請務必留下您的學校名稱、專業、年級及聯繫方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於秋漫

《我和祖國共成長——從我的三次出國學習經歷談我與改革開放》

我是一名90後,是北航的一名在校博士生。自我出生到現在,我有三次出國經歷,且三次經歷都是出國學習交流。

第一次是2005年,我上初中。我所在的市與日本的一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每年互派十名左右的學生到對方的城市交流一週。我作爲市中學生代表,獲得了這個機會。選擇學生代表的因素有兩個,一是成績好,我當時的成績在學校年級前幾名;二是家裏條件允許,因爲此次出國除了雙方城市的政府出資,自己家裏也要出一些。當時七天的費用是5000元,而那時事業編制的職工一個月掙2000元左右。

在這次交流學習中,我們參觀了日本的工廠。看到了幾乎全部機械化的、實現無人操作的車間,不禁感嘆於日本科技的發達。我們在學校裏一同上課,感受到了他們寬鬆、參與式的課堂氛圍。我們中學生與日本家庭一對一結對子,在對方家裏住了兩天,這些家庭對我們非常友好。日本的街道很乾淨,汽車主動禮讓行人。日本幾乎家家都有汽車,而當時我家裏還只有一輛摩托車,有家庭汽車基本上可以標誌着富人的身份了。我們看到日本文字中夾雜着漢字,心理的感覺很複雜,這是日本曾向我國取經的最佳證明,而經濟發展水平上,我們又看到了與他們的差距。中國人對日本是有着難以言明的情緒的,以至於當時我和家裏親戚說要去日本時,還被調侃了一番。

第二次出國是2017年,北航組織的暑期交流項目,在倫敦一所學校參加一個月左右的課程學習。國內很多高校在寒暑假中都有短期出國項目,各高校申請標準和資助標準有所差異。也有一些中國學生不通過所在學校,自己直接在外國學校官網申請。出國機會很多,出國開銷對很多家庭也不再是問題。在國際班上,我們遇到了來自各個國家的學生,中國學生總數佔比較高。

在倫敦,我們感受到了這個城市散發的濃郁的文化藝術氣氛。博物館、美術館隨處可見,大多向公衆免費開放。倫敦國際化程度很高,來自世界的遊客很多,泰晤士河在城中蜿蜒穿過,古老的歐式建築訴說着歷史與興衰。倫敦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鐵,然而150多年後的今天地鐵上依然沒有手機信號。比亞迪公交車在城中穿梭,亮着耀眼的中國紅。零錢包派上了用場,裝着各種圖案各種面值的硬幣。在一個週末,我們乘火車去劍橋,正值暑期,劍橋隨處可見中國旅行團,中小學學生團居多。在整個劍橋行走,中國面孔比英國面孔還要多,若不是風景建築的顯著差異,我甚至要懷疑我到底在哪裏。也許一座城市與另一座城市的區別就藏在歷史文化中,劍橋大學八百多年的建校史,確有故事可講。我國的高等教育才百年有餘,須得承認差距,但不能忽視歷史背景,當清華北大建校800年時,也許世界學子都將嚮往中國。

第三次出國,是2018年10月,此刻的我正在新西蘭訪學。我參與的是北航實施的博士生短期訪學計劃,在國際一流高校訪學交流、參與科研,爲期三個月,由學校提供一定的資金資助。近年來,北航越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在未來有可能將“至少參與一次國際學術交流”作爲博士生的畢業要求,學校也將有主項財政預算作爲支持。我慶幸自己趕上了這樣的好時機。

在新西蘭,我和幾個中國學生合租了一個公寓,他們有的沒參加國內高考,直接向國外學校申請讀本科,有的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來新西蘭攻讀博士學位。我在這裏認識的第一個外國朋友來自巴基斯坦,他聽到我來自中國,對我格外熱情,送了一包零食給我,向我介紹了另外兩名巴基斯坦學生,還邀請我參加他們的週末聚會。他說中巴是鄰居,中國很好。我還認識了很多其他國家的外國學生,倒是他們向我主動提起了共享單車,提起漢語、長城。當然,我也結實了很多中國朋友,看到了許多華人超市和餐館。今天,走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中國人都不會感到孤單。

三次出國,處在不同時間,出於不同項目,到訪不同國家,更有着不同的感受。改革開放40年,今天的我們再出國,政策更加寬鬆了,資金更加充裕了,機會更加頻繁了。

改革開放40年,“新四大發明”成爲來華外國人最想帶回去的禮物;“一帶一路”造福沿線國家,打造中國名片;中國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併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引發“中國熱”和世界媒體的關注……

改革開放40年,今天的我們走出國門,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從容自信。這種自信,來自於國之強盛、科技騰飛帶來的底氣;來自於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大國地位;更來自與對於國家的熱愛與自豪,對於中國未來的期待與信心。

我國的出國人數還在逐年遞增,世界留學生中,中國生源持續領跑,留學生回國比例不斷攀升。自2012年起,中國全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連續6年超過4%。對教育的重視就是對人才的重視,正處青年的我們生逢其時。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恰是風華正茂,朗朗少年。走進新時達,開啓新徵程。青年學子當感恩時代,珍惜機遇,承前啓後,繼往開來。中國好,我們才更好;青年強,中國才更強。新時代的新青年們要不負歷史重託,與祖國同呼吸、共成長,將個人發展與祖國發展緊密相連,爲建設新時代增磚添瓦、貢獻力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