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玲专栏】

“德育,原来可以这样做”系列二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周董成长记

原创作者|罗玲[舟山绿城育华(国际)学校 ]

再过几天,就是杭州绿城育华学校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第十五届国际文化节了。

前几天“周董”给我发来微信,说学校第十五届国际文化节晚上的开幕式舞美设计由他来做。

不由得为他以这样的方式回馈母校的行为喝彩,为绿城育华学子点赞。

不禁想起了周董的成长历程。

周董并非真名,他是我们学校高中毕业生,因年纪轻轻就成立了几个自己的公司,大家都叫他“周董”。他的成长,要从他刚刚进我们学校说起。

那时他读高一,在学校选修课上选修了文案策划。11月初正逢学校第八届国际文化节,我叫他做国际文化节的一个项目——中外师生联谊会的策划。

过了几天,周董将策划方案提交上来了。方案很详细,包括灯光、舞美、音效、场外引导、前期后期宣传等等,我仅在学校各部门联络及具体事务上给予了指导和提升。这个策划案里,活动经费要8000多元,因为他知道学校给这个活动批了1万元。

我回复他只批给他5000元,因为整个活动还要有点心、水果、饮料等支出。之后我建议他,可以尝试去拉赞助。

他们家在当地经济基础比较雄厚,这样的家世背景,要他拉下面子去拉赞助,我知道他的心理有些难以突破,会有些困难。但我仍然要求他不可以自己家出钱,也不可以找亲友赞助。

我提醒他去试试,拉不到赞助也不要紧,就办成5000元的事情也行。其实我只是想让他尝试一下,我知道只要行动一定会有收获——哪怕结果什么赞助都没有拉到,我想这个过程对他已经是最好的收获了。

他看着手上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方案,上面满是自己的心血,要他删掉任何一部分创意都于心不忍,于是他开始了拉赞助行动。

中间经历了什么我不知道。只知道他最后拉来了人人网、新浪网等资金及后期宣传赞助,只知道那一届国际文化节现场人人网、新浪网等宣传画面铺天盖地。之后好几年,人人网、新浪网等持续对我们学校的国际文化节给予了资金、宣传等赞助。

我还知道那一年的整场中外师生联谊会非常完美。

最后节目完成,他竟然直接将一份《杭州日报》递交给我,上面有一整版的我们学校国际文化节的报道。而这,也是他拉来的赞助。

那次活动后,他告诉我,他就喜欢做这个工作,将来就要从事这方面的事业。

从那以后,他一发不可收拾。

高二的时候,他收集整理学校一个美国交换生艾米的故事,用极其简单的设备,召集几个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几乎没有花什么钱就制作完成了微电影《艾米日记》。这个微电影在杭州保利国际影城首映,并在全国青年微电影大赛上获奖了。

(《艾米日记》首映宣传画)

他给我讲了他拍摄《艾米日记》其中一个场景的故事。

艾米作为美国女生,有时候周末会去一些酒吧坐坐。周董准备将场景安排在杭州市南山路上的一个酒吧里。他学会了整合更多的资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方面的支持这样的工作思路。他想到,在别人酒吧里拍摄,不是酒吧也可以获得宣传效果、提高知名度吗?

于是,他开始了不断的游说,想要酒吧赞助,获得免费取景、拍摄的机会。

第一家拒绝了,第二家也拒绝了,第三家仍然拒绝了他。

为了这个场景,他跑了30多家酒吧。

最后,他终于成功了,那个酒吧不仅让他免费取景,很多人还愿意免费出镜,客串演出。

他又一次成功了!

之后,他就朝着这条路一直走了下去。

高三毕业时他考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专业考试的时候,面试官会把他的成长经历当做点评素材,教给其他考生学习。

他大学考进了浙江传媒学院。大一他联合浙大、浙江大学城市管理学院等成立浙江省“大学街拍”公众号,并推出了一系列活动。这个公众号迅速在大学生群体红了起来。

他接受了浙江传媒大学校园电视台40分钟的专访。

他大一成立自己的第一个文化传播公司。

他大三成立第二个文化传播公司。

杭州G20峰会上,有他的文化传播公司的创意和作品。

杭州国际时尚周、上海国际时尚周等等文化活动中,都有他公司协办,舞台上都有周董活跃的身影。

很多次,他都跟我分享他的成长和喜悦。

关于周董的成长,我了解的只是片面,尤其是他毕业后的这几年,还有更多的故事。现在“百度百科”里搜一下周董的名字,已经是满满一长串荣誉和经历了。

我知道,周董今后还将有无限的可能!

孔子《论语  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这原本是孔子对于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思想。其实,对于学生成长也是这样。在学生久思而不得、最想要成功的时候,帮助他打开另一种思路,帮助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创想形成行动,并支持他将这些创想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促使他向更高目标努力,拿到最好的成果。我想,这种情境下学生获得的成长体验,应该是一生的。

(本文为罗玲老师原创投稿)

延伸阅读:

自主性德育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学生垃圾分类实践例谈

如何让老师都喜欢做班主任

如何成为“男神”“女神”级的教师

一个失败的教育案例给人的启示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影响语言文字传播的个人浅见

请还老师做一个“普通人”的权力

教育案例分享:自创的“档案管理法”改变了一个孩子

书才是孩子最好的妈妈

“不要紧,有爸爸”是世上父母对孩子最毒的情话

放大孩子的优点  让缺点无处安放 ——一个小歌星的遭遇

不阅读的孩子,是潜在的差生!

李镇西:我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三条建议

如何把孩子教好?李瑞老师现身说法倾吐肺腑之言

新时代需要新德育

一堂生动的德育课:谢谢你给我颁奖!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