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就在今天下午,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召開新聞發佈會,專家組表示,從目前考察情況來看,在巴基斯坦不適合採用鴨子滅蝗這一技術,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的噴灑更有利於緊急治理巴境內的大面積蝗災。康樂說,目前非洲、阿拉伯國家和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發生的蝗災是由沙漠蝗造成的,這種蝗蟲在中亞和西亞也可以形成災害。

(原標題:官方否認鴨子赴巴滅蝗,什麼情況鴨子才能“出征”? )

新京報快訊 浙江10萬隻鴨子今天(2月27日)衝上微博熱搜,有媒體報道,它們將前往巴基斯坦助力抗擊蝗災。涉及捐贈鴨子的企業董事李柳萌也表示,公司確定願意捐贈10萬隻鴨子。

但就在今天下午,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召開新聞發佈會,專家組表示,從目前考察情況來看,在巴基斯坦不適合採用鴨子滅蝗這一技術,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的噴灑更有利於緊急治理巴境內的大面積蝗災。

鴨子滅蝗是個什麼操作?什麼情況下鴨子滅蝗纔可行?這次的蝗災會不會威脅到我國?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多位專家。

20餘國遭遇數十年一遇蝗災

近期,西非到東非、西亞至南亞20多個國家遭遇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蝗災。去年12月起,嚴重的蝗災席捲了整個東非地區。目前,除非洲以外,紅海兩岸蝗災規模繼續擴大,已影響也門、沙特、阿曼。此外,受強季風影響,大量蝗羣一週前抵達海灣兩側,“造訪”了科威特、巴林、卡塔爾和伊朗西南海岸區域。

本次蝗災的罪魁禍首是“沙漠蝗”,是全世界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飛行能力強、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羣。它們每天可以隨風飛行150公里,存活時間爲3個月左右。一隻雌性蝗蟲可以產大約300顆卵,1平方公里規模的蝗羣一天的進食量相當於3.5萬人一天的進食量。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監測,全球沙漠蝗災自今年年初起有惡化趨勢,有利的氣候條件使沙漠蝗災在東非、西亞和紅海周圍地區廣泛繁殖。

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抵達巴基斯坦支援抗災

當前,臨近中國的巴基斯坦正遭受20多年不遇的蝗災,對本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當地時間1月31日,巴基斯坦政府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以應對嚴重蝗災。

據外媒報道,巴基斯坦信德和俾路支兩省約有8萬公頃農作物遭到破壞,牧場和林地也受侵擾。俾路支省農業部估計,蝗蟲侵襲僅在該省就造成了約46.3億盧比(約合4.5億人民幣)的農業損失。另外,蝗蟲目前每天破壞約3.5萬人的口糧,預計今年巴基斯坦穀物和棉花收成會大幅受損。

中國派出的蝗災防治工作組已於2月24日抵達巴基斯坦卡拉奇,工作組由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業大學和山東省植保總站派員組成,將在信德省、俾路支省和旁遮普省開展災情實地調研,爲巴方提供蝗災防治技術支持。目前,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已經考察了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沙漠地區,已動身前往俾路支省和旁遮普的蝗蟲棲息地進行考察。

釋疑1:什麼情況能用鴨子治理蝗災?

在蝗災小規模爆發和特殊的地理環境下使用,效果有限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室主任盧立志曾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常用的蝗蟲防治方法包括藥物殺滅和生物防治。其中,生物防治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更具生態環保意義。

由於鴨子習慣羣居,管理比雞方便,生命力、覓食能力、抗寒能力也更強,適合野外生存。此外,鴨子的食量比雞大,一隻雞一天最多能喫掉約70只蝗蟲,一隻鴨子能喫200多隻,效率提高3倍。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侯卓成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鴨子的嘴部寬扁,比雞能夠更快速喫掉蝗蟲,並且連土裏的蝗蟲卵也能喫到。

“消除蝗災一定是各種手段綜合作用的結果,鴨子滅蝗只是治理蝗災的手段之一,單憑着一種方式很難達到效果,不宜把鴨子滅蝗的效果過分誇大,最終要多管齊下才能達到最佳治理效果。”侯卓成說。

據央視新聞報道,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今日表示,從目前的考察情況來看,巴基斯坦不適合採用這一技術。

中國自古就有牧鴨治蝗的方法,但這個方法適合在蝗災小規模爆發和特殊的地理環境下使用,效果有限。目前巴基斯坦蝗災大面積爆發的情況下,建議用緊急措施,比如採用化學農藥治理和微生物農藥等生物防治措施,目前比較成熟的微生物農藥包括微孢子蟲類和綠僵菌,這是可以大規模用飛機噴灑的快速有效控制蝗災的方法。

釋疑2:喫了蝗蟲的鴨子,人還能喫嗎?

鴨子自身可以消化蝗蟲身上攜帶的病菌

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魏佳寧團隊對“蝗蟲羣體防禦機制”研究發現,羣居型蝗蟲會大量釋放揮發性化合物苯乙腈,而散居型蝗蟲幾乎不合成苯乙腈。羣居蝗蟲在遭到攻擊時會立即將苯乙腈轉化爲劇毒化合物氫氰酸,對鳥類具有趨避作用 。當蝗蟲大量聚集時,天敵不喜歡喫蝗蟲,原因之一便在於此。

蝗災中聚集的蝗蟲,鴨子會喫嗎?

其實,鴨子幫助治理蝗災在國內早有先例。2001年6月中新社曾報道,當年新疆蝗災發生面積近2000萬畝,新疆在防治過程中加入生態滅蝗手段,例如飼養“滅蝗雞”、“滅蝗鴨”、“滅蝗鳥”等來消滅蝗蟲,效果頗佳。

李柳萌也告訴記者,根據目前研究,未發現鴨子喫了蝗蟲後有不良反應。

那麼喫了蝗蟲的鴨子,是否還能成爲人類餐桌上的食物?

侯卓成介紹,目前鴨子喫蝗災中的蝗蟲沒有問題,鴨子自身可以消化掉蝗蟲身上攜帶的病菌,喫完蝗蟲後的鴨子可以繼續成爲人類食物,“除非蝗蟲被事先打了生物農藥”。

釋疑3:蝗災會不會入侵國內?

風險較小,但仍要保持警惕

農業農村部近期監測調度分析稱,沙漠蝗對我國的危害概率很小,國內大規模暴發蝗災風險很低。目前,農業農村部已密切跟蹤境外蝗災動態,同時安排雲南、西藏等省區加強邊境的蝗蟲監測,嚴防遷入危害。

多名專家表示,蝗災入侵國內形成威脅的可能性不大。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學教授石旺鵬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沙漠蝗蟲短期內入侵我國的風險較小,但是仍然要保持警惕,與聯合國及相關國家合作,共享災情相關信息,做好監測、藥劑和人力準備。

中科院院士、生態和昆蟲學家康樂此前曾對媒體表示,本次蝗災應該不會對我國形成嚴重威脅。康樂說,目前非洲、阿拉伯國家和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發生的蝗災是由沙漠蝗造成的,這種蝗蟲在中亞和西亞也可以形成災害。但中國不是沙漠蝗的分佈區。上世紀初,有科學家在我國雲南發現有沙漠蝗,但未被之後的科學家再次證實。

沙漠蝗種羣密度的高低主要受限於食物豐富度。一般年份沙漠中植被稀疏,沙漠蝗難於獲取充足的食物,存活率低。此外,沙漠蝗的發生與蝗卵孵化期和降雨密切相關,降雨會增加孵化率。因此,降雨量和頻次對沙漠蝗的預警和預測非常重要。

李曦 本文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李曦_NN258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