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2018年珠海航展開展僅有數天的日子裏,作爲本次航展舉辦地的珠海金灣機場,迎來了一位大家意想不到的特殊“客人”。搭載有我國矢量推力發動機的殲-10B戰鬥機,於10月29日中午時間率先完成了轉場。

而這,也是國產殲-10B矢量推力驗證機於2018年初成功首飛後,首次在公開場合亮相。圖中這架垂尾編號爲1034的殲-10B戰鬥機,原本是用於測試該項目航電系統的原型機之一。該機於2017年底,在歷經拆除火控雷達、安裝機頭空速管等一系列改進後,成爲了我國首架具備矢量推進能力的戰鬥機。

(殲-10B矢量發動機驗證機已於近日飛抵珠海金灣機場)

值得注意的是,這架殲-10B身上除了它那安裝在機尾的矢量推力尾噴管外,其翼尖還掛有“八一”飛行表演專用的拉煙罐設備。這說明,此次殲-10B矢量推力驗證機的參展,除了地面靜態展示外,還可能會進行一系列特技飛行表演,而這也將是本屆航展上不遜於殲-20隱身戰機再次亮相的一大重頭戲。我們不難想象,本身機動敏捷性就極強的殲-10B戰機,在配合上先進的矢量發動機後,其所表現出的機動性能,必將不是大家司空見慣的“落葉飄”、“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那麼的簡單。

(黃框內爲矢量發動機尾噴管,紅框內爲表演用拉煙罐)

而在這個讓軍迷感到興奮的驚喜背後,實際上還蘊含着一個更加激動人心的好消息。即在近期官方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了航天科工十院院長張兆勇在會見原061基地主任水佑裕時表示,希望藉助某型號發動機後端矢量噴管批產在即的契機,借重十院批產能力優勢與團隊優勢,共同選址選團隊開展項目合作,實現共贏發展。

顯然,對話中提到的“某型號發動機後端矢量噴管”,指的就是此次珠海航展上亮相的殲-10B所裝備矢量發動機的配套。而這款產品的最終裝機對象也不難猜測,那就是我們的殲-20隱身戰機。

(爲殲-20研製的國產矢量發動機尾噴管也將迎來批產)

衆所周知,相比傳統的發動機型號,矢量推力發動機可以通過尾噴管偏轉,利用發動機產生的推力來獲得附加的控制力矩,最終實現更加敏捷的姿態變化控制。總體而言,推力矢量技術對飛機操縱性能和機動性能的影響是巨大的。

它對改善飛機的起飛着陸性能、擴展飛機的飛行包線、提高使用過載和俯仰角速度以及戰機敏捷性方面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對於隱身戰機而言,矢量發動機能在其超音速飛行時,可以不借助翼面,就能實現配平與姿態調整等動作,大大減少了因爲翼面變化而導致暴露的風險。

(圖爲裝備在F-22身上帶有二元矢量的F-119發動機)

正因如此,在那些比較重視超音速階段的第四代隱身戰鬥機上,我們都能看到各式矢量發動機裝備的身影,其中最爲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F-22與俄羅斯的蘇-57。至於同樣極爲重視超音速作戰能力的殲-20,先進的矢量發動機更是必不可少的配套設備。

同時,目前這款國產矢量發動機,其尾噴口也進行了一系列的鋸齒化設計,用於減少適配機型的後向雷達反射截面積。毫無疑問,殲-20在裝備了這款矢量發動機後,除了可以進一步加強其原本就不俗的機動性能外,原先被人詬病的後向隱身能力不足的缺陷,也將得到極大改善。

(此前殲-20也曾測試過一款無矢量的鋸齒隱身發動機)

總而言之,適配矢量發動機是殲-20這款被國人寄予厚望的隱身戰鬥機,在其不斷完善自身的道路中必須做好的一項工作,其意義甚至不亞於未來渦扇-15發動機的正式配套。同時,這項工作也將爲渦扇-15發動機矢量尾噴管的設計,乃至以後我國各型三代半戰鬥機在升級矢量發動機時,提供十分寶貴的參考經驗。(利刃QG)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