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也瘋狂

炒鞋也瘋狂:進價千元敢賣300萬 APP還可查K線圖

炒鞋者囤積的各種球鞋

■本期執行:早報記者 傅恆 李菁

“70後炒股,80後炒房,90後炒幣,00後炒鞋。”

“10年前你錯過炒房,5年前你錯過炒比特幣,現在難道你還要錯過炒鞋嗎?”

“70後希望80後接盤股市,結果80後跑去炒房了。80後希望90後接盤房子,結果90後跑去炒幣了。90後希望00後接盤比特幣,結果00後跑去炒鞋了。”

最近,網絡上流傳着這些段子,炒鞋市場“火”了。

根據央廣網報道,8月19日,在成交量列前100位的球鞋中,26個熱門款的成交總額突破4.5億元,超過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另據媒體報道,目前炒鞋圈已漸成體系,包括產品發售、囤貨炒作、鑑定、轉售等較爲完整的產業鏈開始形成,炒鞋的熱潮也是居高不下。

“瘋狂”的球鞋背後,藏着一個怎樣的江湖呢?本期“封面縱深”,記者對炒鞋市場進行調查,同時,提醒市民切勿盲目跟風入市,小心被“割韭菜”。

進價千元球鞋敢賣300萬 APP上“炒鞋”還可查K線圖

炒鞋也瘋狂:進價千元敢賣300萬 APP還可查K線圖

APP內,球鞋價格虛高,仍有人購買。

一雙原價1000多元的球鞋,剛剛發售一兩天就炒到幾千甚至上萬元,而一些特別款的鞋子,幾萬到十幾萬元都有人接盤……近來,“炒鞋”成爲許多年輕人之間的熱門話題,一個個暴富“神話”引得衆多網友做起“分分鐘幾百萬上下,登上人生巔峯”的白日夢,不少人投身炒鞋市場爭着分一杯羹,殊不知自己已然成爲“成功人士”們眼中的“韭菜”。

炒鞋故事

辭職投身球鞋買賣

曾經“秒賺”5000元

“我剛開始接觸球鞋買賣的時候,市場還沒有這麼瘋狂。”小波是“90後”,今年年初,他辭去了原本收入還不錯的穩定工作,開了一家球鞋工作室。

小波的工作室裏擺放着一塊大寫字板,上面記錄着他認爲“有潛力”的幾雙鞋子近幾個月來的具體價格。去年,球鞋坐上了“火箭”,開始衝向了瘋狂。“這雙鞋是我在品牌官網抽籤抽中的,價格是849元,剛拿到手就漲到5000元,現在的價格是9000元,也就是說,這雙鞋能賺8000元。”小波向記者展示了一雙讓他“引以爲傲”的球鞋。

“這雙是8月17日在專櫃排隊買到的,專櫃價是1299元。一出店門就有鞋販子花6800元找我買了,‘秒脫手’賺了5000多元。”他拿起手機,找出了一張鞋子的圖片,連稱自己運氣不錯。

得知他一雙鞋一轉手就能賺數千元后,親戚朋友對他辭職開工作室的吐槽聲少了很多。“他們大多無法理解,爲什麼穿在腳上的鞋子變成短期致富的工具了,拿今年的AJ(AIR JORDAN)鞋王舉例,剛發售在二級市場的炒賣價就達到5000多元,經過3個多月的時間,現在價格達到了1.6萬元。”小波說。

炒鞋也瘋狂:進價千元敢賣300萬 APP還可查K線圖

APP上還有球鞋漲跌K線圖

炒鞋“小白”急入場

一雙鞋幾天虧千元

小宋自稱“半個球鞋控”,每年都會買兩三雙比較火的鞋,有些款式不太好買,他會讓好幾個國家的代購幫忙留意。今年,他通過朋友知曉了買賣球鞋的平臺,準備在上面買雙球鞋。“這雙鞋,我第一次看的時候1200元,猶豫了一下沒買,第二天漲了200元,接下來幾天,每天幾百幾百地漲,我擔心價格越來越高,咬咬牙買了。”

買過這雙鞋之後,小宋在網上“學習”了幾篇炒鞋的帖子,開始“小試牛刀”,選擇了一雙在網上呼聲比較高的鞋子下手。

“買之前我看過它的價格走勢,短短几天從1400元漲到2400元。沒想到入手之後價格開始回落,幾天就回到了1400元,我虧了1000元。”小宋說,自己當時就慌了,對這個陌生的市場,他根本摸不清套路,“好像買股票,但又有點不一樣,光看一張價格曲線圖,我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判斷一雙鞋是否有潛力。”

在業內,小宋被稱爲“小白”。“後來朋友牽線,我認識了幾個做了好多年球鞋買賣的人,他們說,大部分跟風投資的‘小白’最後會成爲‘韭菜’。”小宋說。

記者調查

一雙鞋標價300萬元

發售價僅1199元

記者打開一款國內知名“炒鞋”APP,上面各種運動鞋五花八門,價格不一,普遍都比原價高出不少。一款AJ的聯名球鞋,標價爲300萬元,發售價僅爲1199元,不過沒有成交量。緊隨其後的也是一款AJ球鞋,標價爲66666元,有三條交易記錄,其中8月5日,該款球鞋有人以99999元的價格買入,而8月7日也有兩人以6.8萬元的價格買入,而這款球鞋的發售價,也僅僅爲1299元。

一款最近較爲熱門的聯名鞋,最新的成交價爲2.8萬元,該款球鞋有661條交易記錄,交易價在1萬到8萬元不等,最高達到79999元。最火的一款AJ球鞋,交易記錄達到12萬條,價格從1500元到6000元不等,而發售價爲1299元。而這些,只是APP內球鞋交易的冰山一角,雖然球鞋價格高,但不少人瘋狂買進賣出,交易火爆。

在另一款“炒鞋”APP中,情況也類似,球鞋被瘋狂炒賣,價格遠高於發售價,然而不少人頻頻交易樂此不疲。

二手鞋子也能炒

瑕疵限量版也很貴

除了新球鞋,賣家也可以售賣二手球鞋,成交的價格有不少比發售價還高。記者看到,一雙有瑕疵的“YEEZY”球鞋,賣家介紹稱該鞋開口有略微破損,吊牌剪了,其他沒問題,但交易價格竟達到1.2萬多元,而發售價僅1899元。一款發售價爲1299元的AJ聯名球鞋,有瑕疵的二手鞋也賣到了1.2萬元。

一名賣家告訴記者,球鞋現在很多,很多人搶着買,特別是一些限量版的,即便二手的也很有價值。“限量版大家搶不到貨,最後就只能高價買。”該賣家說,而有些人是想買去炒,再找人接手,賺取中間的差價。

APP儼然“鞋交所” 討論區混入假鞋販

記者還發現,“炒鞋”APP像是專業的“鞋交所”,連股市的K線圖都用上了。一雙球鞋的交易中,有40單的K線,有日K線、周K線、月K線等等,球鞋的交易價格在K線圖中一目瞭然。買家可以購買,買家也可以自己標價出售。一雙球鞋的交易還分現貨價格、預售價格、閃購價格等等。K線圖起伏不斷,顯示這些球鞋價格波動較大。

APP的討論區內,充斥着各種關於球鞋漲跌的討論。“今晚沖沖衝。”“從八千掉下來,散戶太多着急了,等着上腳圖多點還能漲。”“6700元至7500元的時候買入了4雙,天啊,別跌了,再跌,這個學期連泡麪都沒得喫不說,女朋友又鬧分手了。”“衝,開始起飛,該起飛的都會起飛的。”……各種留言可謂有人歡喜有人愁。

留言中,記者注意到有疑似假鞋商販的留言:“一模一樣的東西只需要零頭就可以滿足,懂的看過來。”記者聯繫到留言者,對方表示,賣的是高仿鞋,質量與真鞋無異,一般人很難分辨,主要是價格便宜,“現在鞋炒得太貴了,很多人都選擇高仿的,反正別人也不知道。”

鞋友觀點

炒鞋破壞球鞋文化

受害者是愛鞋之人

“鞋子是用來穿的,不是用來炒賣的。”小波說,雖然自己通過炒鞋賺到了錢,但並不願意看到鞋市變成如今的模樣。“作爲一個鞋販子,每天看到‘大佬’進來圈錢,最後的受害者是真正愛鞋的人。”

市民李先生是個籃球愛好者,也是個愛鞋之人,家裏收藏了不少AJ的鞋子,但是如今的球鞋市場讓他有點無奈。李先生說,以前要買一雙AJ的鞋子很容易,專賣店網上都可以買到,如今鞋子一出來,炒鞋的商販先搶走了,再抬高價格出售,正常價格的鞋子一鞋難求,這些對品牌也是有影響的,對球鞋文化更是很大的打擊。

“我就單純喜歡這個品牌球鞋,腳感好,穿出去也很潮。”李先生說,自己很早就知道有人炒鞋了,但並未參與,因爲不認同把鞋拿來賺錢,他不會把喜歡的東西溢價,然後去爲自己獲取暴利。“現在價格被炒到大部分人買不起的價位,總有一天會崩盤的。”李先生說,希望監管部門能夠注意到這個現象,適時介入,讓市場迴歸正常,不再有人惡意地炒高價格。

狂熱背後

飢餓營銷孕育

球鞋二級市場

據相關統計,在2018年的球鞋二級市場中,Nike旗下品牌AJ獨佔高達44%的市場份額,Nike旗下其他品牌佔據市場份額的26%,Adidas佔據24%,而這三大頭部品牌在二級市場分別溢價59%、58%和25%。

如此龐大的市場佔有量賦予了Nike決定籃球鞋市場規則的權利。

據悉,起初Nike利用明星效應,通過邀請NBA籃球巨星做代言人,免費送鞋給喜歡打籃球的娛樂明星等方式獲得大衆的關注。同時推出限量款,結合抽籤購買,限地區發售等“噱頭”滿足新生代差異化的消費需求。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籃球鞋趨之若鶩。在籃球鞋售賣前的好幾天就會有人在實體店旁“安營紮寨”。售賣當天,上千人排起的長隊無疑是給品牌最好的口碑宣傳。

耐克等品牌的飢餓營銷助力了炒鞋的二級市場的誕生。

狂熱的炒鞋市場

與投機市場無異

炒鞋是個典型的賣方市場,普通消費者只能被“割韭菜”。

據悉,一些鞋店買鞋並不用通過排隊和搖號,因爲他們有貨源,發售前半個月就開始拿貨。這就導致品牌專賣店和旗艦店放出的限量款籃球鞋更加稀少,大大降低了普通消費者中籤和買到的概率。此外,還有很多“黃牛”會申請多個賬號同時進行抽籤或者僱人抽籤,憑藉自身的技術、信息和資金優勢提高中籤率。這種情況下,普通消費者中籤的概率與他們相比低得多,而且就算幸運地買到了鞋,也往往很快被加價收購走。

成體系的黃牛們是炒鞋真正的推手。他們一開始會把鞋先擱置一段時間,通過口碑宣傳集體把鞋的價格抬高,甚至商量把鞋價抬到多少再出手,如果有人提前把鞋放出去流入市場還會受到其他黃牛的排斥,下次就“不帶你玩了”。

炒鞋平臺則是穩賺不賠,平臺的盈利模式是抽取賣方成交價的約10%作爲手續費,以及球鞋鑑定費。有業內人士表示,一雙限量款球鞋從品牌發售到最終消費者上腳會在市場上平均流轉7-8次,即被擡價7-8次。鞋的成交價高了,平臺按比例收取的手續費也會升高。同時,賣家在定價時已經把手續費算入其中,這兩個原因都導致了籃球鞋價格持續走高。

“炒鞋”泡沫巨大 當心被“割韭菜”

炒鞋也瘋狂:進價千元敢賣300萬 APP還可查K線圖

炒鞋團隊記錄球鞋的漲跌情況

“鉤子一反,傾家蕩產”是鞋圈裏時常會提到的一句話,與高利潤相對應的便是“炒鞋”市場的高風險。如今,已經到了“全民皆販”“全民皆炒”的時代,正所謂“大熱必死”,專家提醒,當下“炒鞋”市場泡沫巨大,風險係數很高,要當心被“割韭菜”。

球鞋平臺火爆

泉州也有不少鞋販子

一位從事球鞋買賣多年的市民高先生告訴記者,去年開始,球鞋市場對價格波動就比較大了,泉州也有不少人蔘與其中。“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全民皆販’,以前,鞋販子就是鞋販子,消費者就是消費者,消費者都是因爲喜歡球鞋纔買來穿或者收藏,現在大家都在買賣。”

小高告訴記者,想要買到一雙鞋子有三種方式。一是到專櫃排隊,排到號後抽籤,抽中就能買到;二是找國外買手代購或者從國外平臺購買;三是通過國內的球鞋買賣網站。

“去年6月,國內有了第二個買賣鞋子的平臺,推着大家走到了炒鞋的時代,大家在平臺上可以自由買賣球鞋。舉例來說,以前做買賣,一雙鞋到手後再賣出去需要15天左右的時間,交易沒有現在這麼快,資金流動的速度自然也沒有那麼快。但國內的兩個球鞋買賣平臺推出閃購服務後,一切就變樣了。閃購的意思是,當時買了,當時就可以再賣出去。這樣一來,很多資金就進來了,都想賺錢。把一雙鞋在一天內從5000元炒到8000元后賣掉,利潤很可觀,漲幅也沒有上限。”小高說。

據瞭解,目前大部分人使用的球鞋買賣平臺有4個,國內2個,國外2個。國外平臺購買鞋子的週期長,多要20天到30天,所以,現在炒鞋的人更喜歡用國內平臺閃購。

通宵排隊買鞋

有人投入上千萬元

“炒鞋已經成爲各地皆炒的現象。”小波說,基本上,只要有“爆款”發售,國內大部分城市的專櫃外就有人在排隊。

“二三線城市的話,專櫃外有300人左右在排隊不是什麼稀奇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話,會有上千人在排隊。而且,大家都是通宵排隊的。我感覺福建算是排隊人數比較少的了。”小波說。

目前,小波的工作室裏一共有300多雙鞋子。他說,這在業內最多算中等水平,做得大的工作室投入都超過了千萬元。

“當然,也不是每雙鞋子都有炒賣價值、都能賺錢或者賺大錢的。比如有‘倒閉款’,就是賺不了錢的,一般也沒什麼人排隊。還有普通款,你排隊買到了,出了店門馬上賣給鞋販子,能賺300元左右。如果是銷量能起得來的款,你馬上轉給鞋販子,每雙就能賺2000元到5000元不等。”小波說。

“有人覺得,福建受到假鞋的影響,炒鞋市場也沒那麼火。其實不是這樣的,我還沒遇到過假鞋,當然,做得多了難免會有。但是,大家現在都用閃購,就不存在假貨的問題,鞋都是寄存在平臺倉庫裏,即買即賣。”小高說。

“我並不是每天都有交易。我會找一些有潛力的鞋,在價格合適的時候買回來,等它正常消耗一段時間後,價格漲起來了再出手。判斷鞋子有沒有潛力,主要是靠個人眼光和對市場的瞭解。”小波說。

“小白”接盤

貪心就可能賠錢

幾位業內人士均認爲,“小白”千萬別跟風投資。“有會玩的,就會有跟風的。跟風的最後就做了接盤俠,成了韭菜。‘小白’進來後,不知道選什麼樣的鞋,不知道什麼價格能買,什麼價格能賣,很容易喫虧。”小波說。

“炒鞋賠錢的很多,都是太貪心了。有些人能賺幾百元的時候不捨得賣,想等着繼續漲,結果等來了跌,只能賠錢賣掉。而且,鞋買回來不是一下就能漲的,你得拿得住。很多鞋子買回來就開始跌,跌到你拿不住賣了,它又開始漲。”小高說。

“要說崩盤,這個市場也不可能徹底崩壞,畢竟鞋子是消耗品,人都得穿的,實際需求是存在的。以後,價格會慢慢迴歸平穩。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就有很多‘小白’成爲接盤俠,等到這些接盤俠接不動了,價格就會回到真實價格的水平上。我認爲,讓市場比較快地回到正常狀態並不是沒有辦法,取消閃購閃賣就行了。平臺每天都在宣傳,鞋子是用來穿的,不是用來炒賣的,禁止炒賣,我也希望超賣能夠迴歸正常。”小高說。

提醒:

炒鞋純屬投機

當心被“割韭菜”

“炒鞋”還能炒多久?一些專業人士對此並不樂觀。“‘炒鞋’純粹是一種投機商品,沒有未來,要當心被‘割韭菜’。”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北京晚報》採訪時表示,當下“炒鞋”市場泡沫巨大,風險係數很高,在時尚風向和市場審美不斷變化的當下,可能很快就會破裂。被球鞋“套牢”者,或將欲哭無淚。

國內球鞋界有着“鞋王”之稱的夏嘉歡日前也公開表態,說“炒鞋”穩賺不賠的人都是外行。在2015年之前,10個人裏9個人賺錢,2017年之前也是一半。就在這兩年,“炒鞋”變成一個很有風險的行業,因爲一雙鞋你很難買到原價,你以市場價去買,就只能是看它跌還是漲,就跟買股票一樣,真的有點賭博性質。現在炒鞋10個人有7個人賠錢,只有大商家可以賺錢,小商家就叫“割韭菜”。

此前,新華社發文表示,“炒鞋”已經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有些“炒鞋”APP在其中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比如,有些平臺玩起了只炒作鞋的歸屬權的“雲炒鞋”亂象,還有些平臺可能涉及金融違法行爲。專家建議,應該通過嚴格監管和積極引導,讓“鞋穿不炒”成爲一種共識。

■編後

還記得那些破滅的“暴富神話”嗎?

上世紀80年代,長春掀起了一股炒賣君子蘭的熱浪,君子蘭的價格隨後飆升,一盆原本幾十元、幾百元的君子蘭,被哄擡到幾萬元一盆。1985年年初,君子蘭賣出了破紀錄的14萬元天價,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格,14萬元可買40兩黃金。這股熱浪逐漸降溫,昔日的神花走下神壇。多少人爲此傾家蕩產、負債累累。

本世紀初,藏獒也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神化,有人開着幾十輛奔馳迎接一隻藏獒,也有人花費幾十萬元爲藏獒配種,遺憾的是,夢總是要醒的,如今的藏獒已經回到狗窩,隨之縮水的就是它的百萬、千萬身價。

每一輪炒作都是烈火烹油、鮮花似錦,最後的結局也總是曲終人散、遍地狼藉。炒作的背後是人們對財富的渴望,這種根深蒂固的慾望會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境下,依附於特定的對象而集中爆發。

所以,對於鞋子,這種用來穿的日用品,大可不必心急火燎想去分一杯羹,讓鞋子再飛一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