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視界 | 老外在中國故地重遊:“變化太大,認不出來了”

“變化太大了,很難找到當年曾經拍過的建築。”

多年後在中國故地重遊,這些老外們都發出了類似的感嘆。

近日,新華社跟隨德國記者馬庭·庫摩和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潘維廉的腳步,從外國人的視角見證中國大地的滄桑鉅變。

過去40多年來,庫摩曾多次來中國採訪,親眼見證了這個國家的快速發展。

“1976年,很多中國人都穿着一樣的中山服。但是30年後,中國人穿着各種時髦的衣服,而且這種趨勢還在向前發展。”

記者在看到庫摩拍攝的當時中國的照片時也非常好奇。

1976年他鏡頭裏記錄的上海浦東還只是個村子,而現在成了現代化的浦東新區,庫摩說這一切都“太令人驚歎了”。

相比起這位德國記者,在中國已生活了30多年的來自美國的潘維廉教授對這片土地上發生的變化感受就更多了。

潘維廉從1988年到廈門大學任教至今,“93年我們買了部車,94年我跟老婆、兩個兒子,我們遊覽中國4萬公里。今年剛好是25年,我們想再跑一次,看一下變化怎麼樣的。”

而經過這一次的旅行,潘維廉說,很多地方的變化之大,讓他幾乎都認不出來了。

“我們跑了好久,找不到了。現在根本沒有那個沙漠。現在是高速公路,以前沒有路。(現在高速公路)兩邊都是草,都是樹。”

這一次讓潘維廉印象深刻的還有中國農村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說,自己二十多年前去寧夏的時候,當地一些農村還很貧困,“但現在非常好,我看全國很多地方,甚至非常偏僻的農村,房子都像是新造的。”

潘維廉說,中國在實現“中國夢”的同時還在幫助其他國家。他的二兒子在非洲當志願者時發現,在非洲很偏僻的地方都有中國人幫助當地人造鐵路、水壩等。

藉助這些老外的視角,海外網友對於“中國奇蹟”有了更直觀的體會:

“中國正在朝着正確方向前進,這個國家如今受到世界的欽佩。” 

“我們正見證這一刻:當那些認真的人下定決心後,他們能取得怎樣的進步!”

“1993年我第一次到中國上海。從那以後,我去過很多次中國,我幾乎跟不上巨大的發展和變化。對比美國和中國,我覺得美國城市還在時間膠囊裏停滯不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