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另一方面,凯林在做一项癌症研究时,无心插柳地发现人体内的一种肿瘤抑制因子VHL能够让“缺氧诱导因子”降解。每当氧气浓度过低,“缺氧诱导因子”就会进入细胞核,给相关的基因通报情况,让细胞赶紧做出反应。

昨天(10月7日),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共有三人获奖,他们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小威廉·凯林、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彼得·拉特克利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格雷格·塞门扎。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现场

他们获奖的发现是一种叫做细胞“氧感知通路”现象。

意思就是人体的细胞可以自己感知到环境的含氧量并作出相应调整。想象一下你在高山上的缺氧感,大口喘气、心跳加快,那可是来自你身体每一个细胞的呐喊。而你能最终够适应缺氧环境,可能也是因为小小细胞的功劳。

这个发现解释了某些动物和人类对缺氧环境的超强适应力来自于何处。

比如,生活在珠峰附近的夏尔巴人在攀登这座世界第一高峰时是如此轻松,既不用氧气瓶,还可以背负沉重的行李。或许他们的细胞早就在常年累月的缺氧环境里被锻炼成了“运氧高铁”。“无心插柳”发现了氧感知通路

这种机制如何运作?原来在缺氧时,我们身体会大量分泌一种叫做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激素,它可以让体内的红细胞数量增加,增加氧气的供应。

▲红细胞是氧气的运载工具

而格雷格·塞门扎和彼得·拉特克利夫正好发现了向细胞传递缺氧信号的“通讯员”,也就是“缺氧诱导因子”(HIF)。每当氧气浓度过低,“缺氧诱导因子”就会进入细胞核,给相关的基因通报情况,让细胞赶紧做出反应。

而另一方面,凯林在做一项癌症研究时,无心插柳地发现人体内的一种肿瘤抑制因子VHL能够让“缺氧诱导因子”降解。

于是,拼图完成,“氧感应通路”的全景终于大白于天下:

在氧气浓度正常时,“缺氧诱导因子”会很快被降解,不发生作用。只有在氧气浓度较低时,它才会激活机体对低氧环境的响应,真是太智能了有木有!

“氧感知通路”的实际应用

那么,这项研究对生活有什么帮助呢?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实现很多医学上的创新。下面举几个栗子: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药物增强“缺氧诱导因子”的作用,增加红细胞数量,治疗某些贫血疾病。比如,已经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慢性肾病所致贫血的罗沙司他胶囊。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抑制“缺氧诱导因子”作用,对癌症进行治疗。因为癌细胞的疯狂生长,对氧气的需求比普通组织更高,所以在癌组织内部,“缺氧诱导因子”被更多激活,而抑制这些因子,可以很精准地对癌组织进行“断氧”。

来源 | 科学+

文字 | 北京科技报社记者 丁林

编辑 | 北京科技报社 陈振宇

新媒体编辑 | 吴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