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萬鴨子赴巴基斯坦滅蝗”續:浙江企業擬向巴捐贈十萬鴨苗)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室二級研究員盧立志向媒體透露的“浙江10萬隻鴨子出征巴基斯坦滅蝗”是否成行、排期均未確定,但浙江諸暨市的一家禽業企業已決定向巴基斯坦捐贈10萬羽鴨苗,如順利近期就將捐贈。

本文圖均爲 諸暨日報愛諸暨微信公衆號 圖

“派中國鴨子前往巴基斯坦滅蝗,現在還只是打算,一切要等我們在新疆的實驗結束後才能明確。”2月27日晚,盧立志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他會在新疆烏魯木齊開展2個月左右的實驗,以確定牧鴨治蝗的可行性、技術規範等,實驗中會有2名巴基斯坦學者參與。

“浙江10萬鴨子出征巴基斯坦滅蝗”源於26日諸暨所屬的浙江紹興市一家媒體的報道。報道稱,與盧立志合作的是巴基斯坦信德農業大學、拉斯貝拉農業水產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及新疆治蝗單位也將參與合作,對牧鴨治蝗展開研究;盧立志將盡快到巴基斯坦治蝗,計劃出動10萬“鴨兵”。

盧立志告訴澎湃新聞, 2000年,他曾推薦浙江的鴨子前往新疆治蝗,效果不錯,每隻鴨子平均每天可喫掉207只成蟲和若蟲,但當時未進行深入研究。近期,他關注到東非、南亞的蝗災,想重啓牧鴨治蝗研究。2月17日,來自巴基斯坦信德農業大學的老師以私人名義與他聯繫,希望學習牧鴨治蝗技術。

“我與他認識10多年,認識時他在南農大學留學,一直有聯繫。”盧立志說:“去年開始巴基斯坦遭遇蝗災,他想到我做過牧鴨治蝗的實驗,想在巴基斯坦嘗試。”

27日,諸暨市國偉禽業發展公司董事長李國偉告訴澎湃新聞:“2000年,盧老師是帶着我們的鴨子去新疆滅蝗的。今年2月21日,他和我聯繫,想帶鴨子再去新疆試驗,我推薦了新品種‘國紹1號’——個頭比麻鴨大,喫蝗蟲肯定更厲害。盧老師說實驗如果成功,會把鴨子運到巴基斯坦,起碼10萬隻,讓我提前有個數。”

“牧鴨治蝗領域,目前其實沒有操作規範,單位面積放養鴨子數量、鴨子對農作物的影響等都沒有參數,我想先在新疆試驗,邀請這位巴基斯坦老師和另一位巴基斯坦在讀博士參與,試驗將在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開始,地點基本確定在烏魯木齊的蝗區,我會帶‘國紹1號’、‘紹興麻鴨’、‘櫻桃谷鴨’三個品種去,看哪種喫蝗蟲的效果更好。新疆的地形、植被與巴基斯坦不同,而且新疆的蝗蟲是亞洲飛蝗、巴基斯坦是沙漠飛蝗,有巴基斯坦學者參與,可以使研究更有針對性。”盧立志說。

國家級紹鴨保種場

據瞭解,團隊將聯合昆蟲生態學、草原生態學等專家,從不同家禽的治蝗效果、不同鴨種的治蝗效果、鴨不同生長階段的治蝗效果、牧鴨治蝗技術要點、不同地區防治效果、採食蝗蟲對鴨肉鴨蛋品質的影響、蝗蟲生物學生態學、牧鴨治蝗對草地植被影響等方面進行研究,篩選適應性好、治蝗能力強的鴨種,制定牧鴨治蝗技術規範。

不過,實驗還未開始,諸暨國偉禽業公司已決定向巴基斯坦捐贈10萬隻鴨子,用於蝗災治理。

李國偉表示,盧立志向他提出將鴨子送往巴基斯坦治蝗後,公司開董事會商討,決定捐贈10萬隻“國紹1號”鴨苗給巴基斯坦,“27日下午,巴基斯坦有關方面與公司電話確認捐贈事宜,公司已在準備,如順利近期就將捐贈。”

荀建國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荀建國_NN737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