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高中語文”,關注我們

詩人抒情言志離不開景物描寫,而景物描寫方法又是複雜多樣的。從景物描寫手法上來鑑賞,一般要注意作者觀察和描寫的角度(正面和側面、實寫和虛寫、動景與靜景、遠景與近景、形色聲味等),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寫的表現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筆、對比和襯托、比興手法、象徵手法等),要理解和辨析描寫景物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誇張、借代、用典、對偶等)。在以上所舉術語中,下面幾組是考生在鑑賞中經常混淆的,現具體辨析如下:

1、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徵更加突出;後者一般在需要強調突出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中的形象更鮮明突出。現廣泛運用於文學藝術創作,也是兩種爲突出事物特徵的迥然不同的描寫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來託甲物,使甲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是側面描寫的一種方式。根據甲物和乙物的關係,烘托分爲正襯和反襯兩種形式;根據甲、乙物的對象特徵,烘托又可具體分爲以下幾類:

(1)以人烘托人。如樂府詩《陌上桑》中詩人分別借“行者”“少年”“鋤者”等人的反應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

(2)以物託物。如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全詩除了首句點明描寫對象“微雨”外,其餘都是通過描寫其它景物來寫“雨”的,詩人成功運用以物託物的藝術手法,彷彿使人感覺到船帆上、鳥羽上、天際上、大樹上全都籠罩着濛濛細雨。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詩中描寫的對象是夜雪,但詩人卻從觸覺(衾枕冷)、視覺(窗戶明)、聽覺(折竹聲)烘托出雪之大、之猛。

(3)以物託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的前兩句通過對冬天惡劣環境的烘托,刻畫了釣叟的獨特個性及其樂觀豁達的情懷。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寫月光,分別烘托出了琴聲的美妙和人物淒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渲染在文學創作中主要是指通過對環境、場景或人物的行爲、心理等細節描寫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表達效果,它主要是從正面來描寫對象的。如樂府詩《江南可採蓮》: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首詩開頭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江南景緻圖。後四句以東西南北方位的變化以魚兒的活動爲中心,顯得活潑、自然、有趣。採用復沓句式而略有變化,更令人聯想到採蓮人在湖中泛舟來往、歌聲相和相應的情景。詩中沒有一字直接寫人,但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渲染,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氣,聯想到採蓮人內心的歡樂。

又如杜甫《兵車行》中的第一段,作者着意描繪了送別的場面,從而表達了人民對戰爭的厭惡之情。

2、襯托/對比/烘托

詩詞中描寫的景物往往不止一個,其地位也不是並列的。“襯托”“對比”“烘托”這組術語就反映了景物描寫的角度和主次關係。高考中經常考查考生對景物描寫的分析,但考生不明白這三者的去區別,往往混爲一團。

襯托和對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徵。但二者有着鮮明的差異:對比主要強調事物間的差異性,所列舉的事物都是並列關係,無主次之分。如姜夔的《揚州慢》、李白的《越中覽古》等懷古、憑弔類的詩歌大多通過古今對比來表達物是人非的傷感或黍離之悲。而襯托是爲了突出事物的特徵,所列舉的事物間有主有次,並非平等、並列關係。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詩中,描寫的主要對象是“夜雪”,詩中還描寫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戶、折斷竹子的聲響,所舉事物間有主有次,採用的就是襯托手法。

襯托和烘托手法的異同:相同點是所列舉的事物間都有主次之分,都是爲強調突出主要事物的特點。當二者所列舉的事物不止一個時,這兩種手法可以通用。但襯托只是烘托的一種具體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來;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襯。烘托必須採用多個次要事物來突出主要事物,而襯托可以是一對一的映襯,也可以是多對一的映襯。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正襯和反襯的異同,這兩個述語是襯托手法的兩種具體運用。正襯是指用相同性質或特點的事物來襯托。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以“江碧”襯“鳥白”,以“山青”襯“花紅”,顏色與景物相映成趣。反襯是利用事物的對立面來襯托另一事物。這種手法在借景抒情詩中運用十分廣泛而典型,一般分爲:以樂景寫哀情和以哀景寫樂情。前者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來反襯詞人的離別情感;後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藉助天山惡劣的環境來表達戍邊戰士的樂觀的革命情懷。

3、白描/工筆

白描本是中國畫技的一種,一般用墨線粗線條勾勒,不着顏色,移用到文學創作上,即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簡潔明瞭地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一種描寫手法。採用白描手法寫的詩歌,看似平淡,細細品味,卻意味深長。如孟浩然《春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都惜墨如金,分別粗線條的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詩人歸隱田園的情景。

而工筆則是對事物注重局部細節描寫,對之進行精雕細刻、濃墨重彩的描寫。如王維的《待儲光羲不至》:“重門朝已啓,起坐聽車聲。要欲聞清佩,方將出戶迎。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了自不相顧,臨堂空復情。”詩人緊扣題目中的 “待”字,描寫了詩人等待客人到來的種種情景:清早啓門待客來,但坐立不安,時坐時起。接着又描寫聽覺上的幻境,然後又通過景物描寫(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從早到晚,友人還是沒有來,而是自己多情(空復情)。在詩中,詩人通過一系列的細節描寫(動作、神態、心理、景物),表達了盼望好友到來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悵惘心情。

4、虛實相生/動靜結合

虛實相生和動靜結合是古詩詞中描寫景物最常用的兩種角度。在高考命題中,分析詩詞虛實和動靜手法的題目出現頻率較高,考生在具體辨析時也容易混淆。

虛實相生在詩詞中是指現實中的景、物、事與想象中的景、物、事互相映襯,相互滲透和轉化,交織在一起表達同一種思想或情感的藝術手法。它能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的意境,爲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情趣。

在文學作品中,“實”與“虛”只是相對的,所謂“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景、物、境,包括客觀的、具體的、有據的、有形的、已知的、現實中的、眼前耳濡目染的各種“象”。所謂“虛”是指虛擬的景、物、境,包括主觀和、無形的、無據的、假設的、已經過去的或者未來將出現的景象,還包括夢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如在柳永的《雨霖鈴》一詞中,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虛寫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物實情,寫詞人與心上人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下片主要描寫了別後生活的設想,全是虛寫。全詞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別離時的依依不捨的心情。又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和《古風》(西上蓮花山)及李清照的《漁家傲•記夢》三首遊仙詩都是通過描寫光怪陸離的仙境來反映現實社會的黑暗。

在詩詞中,虛景與實景的關係,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鮮明的對比來突出中心。如姜夔的《揚州慢》中虛寫了昔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華景象,實寫了經過戰亂後的“盡薺麥青青”的淒涼景象,一實一虛兩幅畫面對比鮮明,深切抒發了詞人的黍離之悲。有時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關係來突出中心。如歐陽修的《踏莎行》,上片實寫,通過初春景象來反襯行人的離別愁緒,下片虛寫,通過假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相,來寫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想念妻子。

動、靜是對詩詞中的景、物作動態或靜態角度的描寫,它往往通過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景物的特徵或寄寓作者思想情感。動、靜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境和意趣。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在前三聯中成功地運用了動靜結合和虛實結合的手法,爲讀者描繪了一幅靜謐、恬淡的田園圖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爲後面作者表達歸隱思想作鋪墊。

其它類

1、比喻/象徵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語言表達更生動形象的一種修辭手法。比喻的基本結構包括本體、喻體、比喻詞三部分,從形式上看可分爲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寫琴聲高低變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詩人用“急雨”“私語”“大小珍珠”來比喻琴聲高低變化的情景。如駱賓王的《詠蟬》在第五、六句中,純用比喻修辭手法:“露重”“風多”比喻社會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受壓制。蟬如此,人也如此,全詩詩人以蟬自喻,抒發自己壯志未酬的情感。

象徵是指藉助描寫具體形象的外在特徵來表現某種抽象深邃的概念、思想、情感的藝術創作手法。象徵的本體意義與象徵意義之間本沒有必然聯繫,但通過藝術定對本體事物特徵的突出描寫,會使讀者產生由此及彼的某種聯想,從而領會藝術家所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感等抽象的意義。象徵可以根據人們習慣和約定束成,往往選擇人們所熟悉的象徵物作爲本體,表達一種特定的思想意蘊。如喜鵲象徵吉祥,烏鴉象徵厄運;鴿子象徵和平,鴛鴦象徵愛情等等。象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也可使複雜的深刻道理淺顯化、單一化等。

在詩詞中,松竹梅菊、日月星辰、飛禽走獸等自然萬象往往被人們賦與某種情感和象徵意義,詩人藉助它們表達一定的思想情感。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都採用託物言志的手法,借梅的形象表達作者的理想追求,表達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總之,比喻與象徵有着很大的差別:前者本體和喻體之間要求“形似”或者“神似”,後者象徵意義與本體事物間要求“神似”;前者是以物比另物,比喻的對象是讓人看得見、聽得見、摸得着的具體對象,後者是以物顯義,即不把意思直接說明而讓讀者去聯想、領會,象徵意義往往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前者只限於修飾語句,後者作爲文學創作基本手法,它主要立足全文,至少是文章的一層或一個段落。

2、風格特徵/語言特色

所謂風格,是指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一個人的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主要思想特點和藝術特點。(《現代漢語詞典》義)在文學作品中,風格往往指作品在整體上所呈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獨特之處,它不同於一般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它是通過作品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更加深刻,能反映作者思想觀念、審美理想、精神氣質等內在特質的外部特徵。作家風格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是作家從幼稚走向成熟最終定型的過程。

具體而言,廣義的風格特徵體現在作品各要素中,是多樣性和同一性的高度統一。它可以表現詩人選擇題材的個性、對主題思想挖掘的深刻性和獨特性,也可以表現爲創作手法(浪漫主義手法、現實主義手法、批判現實主義手法)的運用,以及塑造形象的手法、語言表達的獨創性等。它與作家的閱歷、經歷和個性密切相關。文如其人,我們解讀某位作家風格要學會知人論世。而在詩詞鑑賞中,所指的風格特徵一般都是狹義的,即從詩人選材特點和語言表達特點角度去分析。有時就是要求考生分析詩詞的語言風格特徵。

在詩詞鑑賞中,我們要了解一些關於風格特徵的基本知識:

從詩、詞、曲主導風格上看:有詩莊、詞媚、曲諧之說,而詞又有豪放派(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和婉約派(語言清麗含蓄,抒情婉轉纏綿)之分。

不同題材的詩詞風格:宮廷詩、閨怨詩(纏綿婉轉)、田園詩(恬淡靜謐)、山水詩(清新優美)、邊塞詩(慷慨悲涼)、詠史詩(雄渾壯闊)、諷喻詩(沉鬱激憤)

每位詩人、詞人的風格也不同:如蘇東坡、辛棄疾(豪放),柳永、姜夔、李清照(婉約),李煜、劉禹錫(雋永),謝靈運、謝眺(自然),李白(清新飄逸),杜甫(沉鬱頓挫),白居易(通俗易懂),屈原(雄渾悲壯),陶淵明(淡遠閒靜),王維(恬淡優美)等等。即使是同一作家,其風格也是多樣性的,如蘇東坡作品主導風格是豪放派的,但也寫過《江城子》這樣纏綿悱惻的悼亡詩的,還有李清照、辛棄疾、陸游等等。

語言特色是指詩詞在遣詞造句上呈現出的特點,是文章風格上的一個具體方面。在高考中,命題指向比較具體,考生容易思考和作答。常見的分析詩詞語言特色的題型有:一是煉字(句)型,要求指出某句(聯)中用得生動傳神的字,並聯系該句(聯)分析其意義(字面意義和臨時意義);二是辨析修辭型,要求學生指出某句(聯)所採用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三是評價型,一般指題目中引用前人評價,要求學生對之分析評價,或者題目已經交待其語言方面的特點,只要求學生舉例分析說明即可,難度較低。

總之,無論是概括詩詞整體風格還是分析語言特點,不能只流於字面意義的解說,而要聯繫詩文挖掘其中蘊含的情感意義和哲理。

3、意境/意象

意境和意象是中國詩詞中兩個重要的美學概念,是詩人在詩詞中着力刻畫和創造的對象,也是詩歌鑑賞中經常使用的兩個術語。在高考詩詞鑑賞中,考生對其含義不清,容易混淆,具體辨析如下:

意象是指詩人爲抒情或言志而精心挑選的客觀自然景物(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亭臺樓閣、名勝古蹟等),但這些客觀物象加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意之後,便成了詩詞中的意象。而意境是詩人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是既依託意象而產生又超越具體物象的通過讀者聯想和想象才能進入的一種藝術境界。

在詩詞中,意象和意境是密不可分的:意象或意象組合構成了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和途徑。一般說來,意象構成意境主要有兩種情況:一個意象構成一個意境,詠物詩大多如此,如王冕的《白梅》只描寫了白梅一種景物;意象組合(列錦、交叉)形成意境,即由多個意象構成一幅生活圖景,形成一個整體的意境,從而表達一種基調或某種氛圍。如杜甫在《登高》的首聯和頷聯中連續使用八個意象(風、天、猿嘯、渚、沙、落木、長江)來描繪了一幅秋天的圖畫,爲下文寫登高抒懷作了環境的渲染。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更是採用多個意象來描繪圖景的典範之作。總之,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並非所有的意象組合都能構成一個意境,正確地把握二者關係,還得需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來溝通景與情、情與理的關係。

當然,意象和意境也在使用範圍上和讀者獲取途徑上明顯不同:前者屬於個體概念,是一個個具體可感的表意的典型物象,我們可以在詩詞中數出來的;後者是一個整體概念,是“象外之境”,它是一種需要讀者藉助外在的藝術形象表達,通過聯想和想象,融入自己心理體驗才能悟出來的情調和境界。

另外,在詩詞鑑賞中,學生也容易把意象和詩歌形象兩個概念混爲一團,意象是隸屬於詩歌形象的,詩歌形象所指範圍廣,既可是具體的,也可是抽象的情感或理趣;而意象只能是客觀的、具體的。詩歌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情、理等,而意象通常只是自然物象。

詩詞鑑賞,命題者主要是從內容層面上來考查意象和意境的,也主要考查學生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評價。常見的題型有:概括意象的特點或分析意象所包含的象徵意義、情感意義;概括詩詞所描繪的生活圖景等等。

注:文章由高中語文公衆號編輯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往期精彩內容:

浙江高考改革已然成爲鬧劇! 今年即將改革的18個省份何去何從?

重磅!新高考真的來了!5大變化和20種選課模式,一定要了解清楚!

重磅!新高考將再添一個新科目!這個省最先試行!

人民日報時評語段節選,常積累,常更新,常進步!

高中語文:

高中語文公衆號,隸屬於三好網,彙集衆多師資力量,爲全國高中生分享專業的語文學習經驗、方法和相關文化知識,助力每一位學子在語文方面取得進步。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微信公衆號內回覆下列數字即可獲得相應乾貨:

1.寫 作      2.素 材       3.文言文       4.詩歌鑑賞

5.閱 讀      6.基 礎       7.勵   志       8.高      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