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省司法廳副廳長俞建春基層駐所調解心得:“調解需要技巧與耐心”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10月30日訊 10月24日,天陰,微冷。

這天是省司法廳副廳長俞建春在福鼎市溪鎮司法所蹲點工作的第三天。上午8點30分,在溪鎮政府食堂簡單用完早餐後,他立即出發前往桑海村。桑海村地處深山,離鎮上有二三十公里。車沿着山路盤旋而上,道路蜿蜒曲折,坡陡彎急,坐在車內,不時左右甩晃,着實讓人難受。此時,山間的雲霧仍未完全散去,沿途可見許多山林、竹林,已漸漸露出絲絲蕭瑟,而穿插其間的茶園仍是一片翠綠。

此次到桑海村,俞建春作爲溪鎮司法所的一員,跟隨該所所長陳國良一起參加一起林地糾紛的調解。

近年來,由於白茶市場行情見好,山地、林地的經濟價值凸顯,許多村民便改種茶葉,隨之而來的山地土地糾紛也日益增多。

經過半個小時的山間盤山公路行駛,終於抵達桑海村,整潔的村容村貌讓人印象深刻。此時調解雙方的當事人仍未到齊。

曾經長期在基層工作的俞建春沒有坐下等人,而是微笑地走過去拉着老村民攀談起來:“現在你們主要靠什麼收入?”

“靠賣茶葉。”

“林木和毛竹呢?”

“現在木頭和毛竹不好賣了!”

“哦!單靠賣茶能脫貧嗎?”

“基本上可以,只要稍微肯幹點,喫飯不成問題。”

桑海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依靠茶葉種植與加工。近年來,溪鎮黨委政府正打造白茶產業,帶領羣衆脫貧致富,建設美麗鄉村。

“現在茶葉已經成了我們的‘支柱’。”一位老農答道,“只要家裏有正常勞動力,每人每年可收入兩萬以上,靠茶葉脫貧沒問題。”

“很好!很好!”俞建春高興地說。

糾紛的林地是位於“樓前”與“溪南”交界處的一塊林地,有120多畝。對於其歸屬權,嶺頭和青龍的兩個自然村一直爭執不下。此前溪鎮司法所已進行幾次調解,但雙方態度強硬,互不讓步,始終未能協調下來。爭議的林地原本種植林木,去年已砍伐掉,後來嶺頭村的王氏家族在原地種上茶葉。而青龍村的鄭氏家族認爲,該地應爲雙方所有。而嶺頭王氏家族一方認爲該地是他們的“祖宗山”,雖然當時與桑海村村委(現在兩個自然村屬桑海村管轄)合作種林木並且分成,但其使用權仍爲王氏家族所有。而青龍村村民認爲,既沒有林權證也沒有其他有效證據,該林地不能認定爲嶺頭村王氏家族所有並使用,建議收歸桑海村委,再行租賃。

調解現場

當天,參加調解的村民有十多名,坐滿了會議室。陳國良告知有關調解權利義務後,引導雙方開始調解。俞建春一邊聽一邊認真記錄。但幾番辯論下來,雙方各執一詞,開始音量倍增,面紅耳赤地爭吵,氣氛變得緊張起來。見此情景,長期在司法行政系統工作的俞建春笑着伸出雙手打着手勢表示暫停爭議,“有道理,話說兩三句就夠,建議各自派個代表說就行了。”緊張的氣氛頓時緩和了不少。陳國良是當地村民的“老熟人”,也是老調解員,他用當地方言與雙方代表交流,並要求雙方出示證據。但是嶺頭村代表王某拿不出證據,只是說祖上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調解再次陷入僵局。

調解進行得並不順利,俞建春和陳國良走到另一個房間進行交流,最後商討出了新的調解方案,決定各個擊破,分別與雙方的代表交談,摸清他們的訴求“底線”。當了解到嶺頭村一方的“爭地”態度比較堅定,俞建春和陳國良便與村裏的調解員一起到隔壁房間,關上門來對嶺頭村代表王某進行耐心說服。俞建春、陳國良和村調解員“你方唱罷我登場”,輪番對王某詳細分析土地的歸屬關係;俞建春拉着王某坐在對面,掰着手指算着經濟賬,還時不時輕輕拍打他的手臂慢慢地勸導着;林業局工作人員也就相關法律法規,以案釋法,大家爲王某分析了其所面臨的“法律問題”。幾輪下來,王某的思想漸漸地通了……最後,爭議林地暫時收歸村集體所有,大家就此取得了一致意見。

此時已是中午12點30分,調解工作暫告一段,等待協議簽訂。俞建春感慨地說:“調解工作很難,不僅僅需要專業的法律素養,更需要技巧與耐心,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耗費極大精力,來回多次才能協調下來。”

回程的路上,俞建春若有所思地與陳國良交流起自己的心得:“我也曾長期在基層工作過,深知基層調解工作的艱辛,這次來溪鎮司法所駐所,工作聽你指揮,主要學習基層司法調解員的奉獻精神和了解工作狀態;發現基層工作還存在哪些不足。調解雖然不易,但也要講究效率,要注重多元化調解,可以橫向聯繫,對案件涉及的專業部門也請他們參與調解,問題就容易迎刃而解,畢竟他們對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把握更爲精準、更爲專業,調解效果會更好更有說服力。”

(本報記者 遊曉龍 楊少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