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下午,交通部副部長戴東昌接受了新華社、央視、央廣、澎湃新聞記者的採訪,他表示:交通強國建設將優化運輸結構,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打造面向全球、互利共贏的開放交通新格局。戴東昌表示,這“三張網”和“兩個圈”中既包括了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快遞幾天能送達”的話題,也有對時速600公里級高速磁懸浮系統、3萬噸級重載列車等先進交通裝備的部署,更有交通領域建設對全國各區域協調發展、交通國際合作和“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巨大作用。

近日,隨着《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下稱《綱要》)的印發,“三張交通網”、“兩個交通圈”、“現代交通網絡”、“未來交通運輸服務”等都成爲了近期的熱門詞彙,作爲建設交通強國的頂層設計,《綱要》從我國交通運輸領域軟硬實力各個方面的建設作出了系統謀劃。

如何理解《綱要》中提出的目標?交通強國建設有哪些具體措施?將如何對現代物流、區域協調發展等產生作用?

9月26日下午,交通部副部長戴東昌接受了新華社、央視、央廣、澎湃新聞記者的採訪,他表示:交通強國建設將優化運輸結構,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打造面向全球、互利共贏的開放交通新格局。

交通部副部長戴東昌接受媒體採訪

據統計,到2018年末,我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到13.2萬公里,這個數字比1949年增長了5倍,高鐵與高速公路從無到有,目前通車裏程均爲世界第一,公路的通車總里程達到484.7萬公里,是1949年的60倍。按港口吞吐量統計,世界前十的港口我國佔七席。

在交通運輸能力迅速提高、交通體量如此龐大的背景下,《綱要》要求打造“三張交通網”和“兩個交通圈”。

戴東昌表示,這“三張網”和“兩個圈”中既包括了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快遞幾天能送達”的話題,也有對時速600公里級高速磁懸浮系統、3萬噸級重載列車等先進交通裝備的部署,更有交通領域建設對全國各區域協調發展、交通國際合作和“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巨大作用。

在發展目標方面,《綱要》提出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建成交通強國,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將全面建成交通強國。戴東昌認爲,到2035年,我國的交通運輸發展將具有智能、平安、高效、共享等特點,城市交通擁堵將基本緩解,交通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將顯著提升。

據交通運輸部,《綱要》九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可大體分爲“路、車、運、創新(智慧)、安全、綠色、開放、軟實力”這幾個方面,將使鐵路、民航、郵政等部門形成合力,共同達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總目標。

以下爲採訪實錄:

交通強國建設有“兩個階段”、要“三個轉變”

問:您能具體描述一下交通強國建設的“兩階段”目標分別是什麼樣的嗎?

戴東昌:《建設綱要》確定了交通強國建設總目標,即:“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並劃分爲兩個階段目標:

第一階段: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滿意度明顯提高,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能力顯著增強;二是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幹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城鄉區域交通協調發展達到新高度;三是基本形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基本形成“全球123快貨物流圈”,旅客聯程運輸便捷順暢,貨物多式聯運高效經濟;四是智能、平安、綠色、共享交通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城市交通擁堵基本緩解,無障礙出行服務體系基本完善;五是交通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建成,交通關鍵裝備先進安全,人才隊伍精良,市場環境優良;六是基本實現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七是交通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第二階段: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基礎設施規模質量。技術裝備、科技創新能力、智能化與綠色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文明程度、國際競爭力及影響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面服務和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務。

問:《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推動“三個轉變”,都有哪些具體措施?

戴東昌:《綱要》提出:“推動交通發展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註重質量效益轉變,由各種交通方式相對獨立發展向更加註重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由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向更加註重創新驅動轉變”,從而推動交通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首先,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註重質量效益轉變,主要措施包括:推進出行服務快速化、便捷化,實現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羣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貨運發展多式聯運,建設快貨運輸體系,實現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3天送達的物流圈;優化交通能源結構,推進新能源、清潔能源應用,促進公路貨運節能減排等。

第二,由各種交通方式相對獨立發展向更加註重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主要措施包括: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統籌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郵政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構築多層級綜合交通樞紐體系等。

第三,由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向更加註重創新驅動轉變,主要措施包括:強化汽車、民用飛行器、船舶等裝備動力傳動系統研發,突破高效率、大推力/大功率發動機裝備設備關鍵技術;合理統籌安排時速600公里級高速磁懸浮系統、時速400公里級高速輪軌(含可變軌距)客運列車系統等技術儲備研發等。

現代物流業、交通國際合作與區域協調發展

問:交通強國建設過程中,將如何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

戴東昌:《綱要》提出“打造綠色高效的現代物流系統”,具體措施包括:

一是優化運輸結構,加快推進港口集疏運鐵路、物流園區及大型工礦企業鐵路專用線等“公轉鐵”重點項目建設,推進大宗貨物及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向鐵路和水運有序轉移。

二是推動鐵水、公鐵、公水、空陸等聯運發展,推廣跨方式快速換裝轉運標準化設施設備,形成統一的多式聯運標準和規則。發揮公路貨運“門到門”優勢。

三是完善航空物流網絡,提升航空貨運效率。推進電商物流、冷鏈物流、大件運輸、危險品物流等專業化物流發展,促進城際幹線運輸和城市末端配送有機銜接,鼓勵發展集約化配送模式。

四是綜合利用多種資源,完善農村配送網絡,促進城鄉雙向流通。

五是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優化物流組織模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六是推進物流信息互通共享,促進流程優化和業務協同,發展“互聯網+”高效物流,創新智慧物流營運模式。

七是加快智能收投終端、末端公共服務場所建設,促進城際幹線運輸和城市末端配送有機銜接,鼓勵發展集約化配送模式。

八是拓展國際航運物流,發展鐵路國際班列,打造國際航空物流體系。

問:《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在交通國際合作和“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方面是如何考慮的?

戴東昌:在交通國際合作方面有以下考慮:一是提升國際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形成國家、社會、企業多層次的合作渠道。二是拓展國際合作平臺,積極打造交通新平臺,吸引重要交通國際組織來華落駐。三是積極推動全球交通治理體系建設與變革,促進交通運輸政策、規則、制度、技術和標準“引進來,走出去”,提升交通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交通強國建設在“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上作了以下設計:一是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六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爲主體,推進與周邊國家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二是提高海運、民航的全球連接度,加強與周邊國家油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三是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鼓勵國內交通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際運輸市場合作。

問:《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對區域交通協調發展是如何考慮的?

戴東昌:黨的十九大提出堅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特徵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對交通運輸加快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優化空間佈局提出的明確要求。

交通運輸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推動區域交通協調發展對於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綱要》提出形成區域交通協調發展新格局,強化西部地區補短板,推進東北地區提質改造,推動中部地區大通道大樞紐建設,加速東部地區優化升級。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