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炒鞋在某些“鞋交所”(轉售球鞋的APP)等第三方渠道機構的推波助瀾之下,頗有“專業市場”的樣子。況且,當前這些球鞋交易平臺並無任何監管,“老鼠倉”、虛構交易、拉高價格、製假售假等問題極易出現,球鞋平臺的主營業務類一旦超越二手鞋交易,開始提供金融服務,則有重蹈違法P2P覆轍的風險。

炒鞋只會“炒糊”,“人就兩隻腳,能穿多少鞋”

如果一個年輕人在入手新款球鞋之前先問一句“能理財嗎”?這不是口誤,這是沒打算自己穿,以“炒”爲主。

近來,社會上又出現了炒盲盒現象。如果說鞋還能穿,盲盒則類似成人版小浣熊乾脆面之梁山一百零八將卡的收集。幼兒出於樸素的興趣,成人集這個顯然不是,投機之風顯露無疑。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炒鞋在某些“鞋交所”(轉售球鞋的APP)等第三方渠道機構的推波助瀾之下,頗有“專業市場”的樣子。一級市場有聲有色,生產商不停地IPO(新鞋發售),並催生了“打新”市場。二級市場“買五”“賣五”,形成K線走勢。

茅臺股價過千元用了十餘年,但在鞋交所,“一雙鞋破萬跟玩似的”。包括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學生在內,年輕人在這一領域的消費難言理性,“沖沖衝”(含義類似於幣圈的“all in”含義)響徹耳邊,攀比盛行。一些家庭困頓不能給其支撐的學生,可能會以超越自身的承擔能力參與其中。炒鞋市場稍有波動來襲,這些人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同時,炒鞋跟過往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油你漲”“蘋什麼”相比,並無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即抓一個並沒有多少實在價值的標的物,來跟風玩資金盤。況且,當前這些球鞋交易平臺並無任何監管,“老鼠倉”、虛構交易、拉高價格、製假售假等問題極易出現,球鞋平臺的主營業務類一旦超越二手鞋交易,開始提供金融服務,則有重蹈違法P2P覆轍的風險。

再者,人就兩隻腳,能穿多少鞋?球鞋屬於普通的民生商品,替代品滿地,這一點不因其中的材質被添加了多麼高科技、多麼有設計感、時代感的噱頭而改變。公衆對球鞋的關注遲早會迴歸到其使用屬性上來。

既然不是真金白銀的剛需品種,從甚囂塵上到無人問津也只需一個夜晚。而對於叫喊着入場的年輕人來說,其很可能就是最後一棒的“新韭”。而對於球鞋的生產廠家或者經銷商來說,說其置身事外般的“不知情”大概沒人信,缺了他們的“助攻”,鞋圈顯然難以成勢,越來越多的五花八門的限量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但其如果意圖從人爲製造的供需不平衡當中獲取不合理的超額利潤,很可能只是爲他人作嫁衣裳。

從資本市場的歷史經驗來看,太陽底下無新事。從“蒜你狠”到“蒜你完”不過旦夕。類似炒鞋、炒盲盒後的“遊資”突擊,常以眼花繚亂開局,以一地雞毛落幕,價格的必然回落都不一定能“活到”監管出手調控之時。只是苦了那些“炒糊了”的年輕人。

□蔣光祥(財經評論人)

編輯 王宇 校對 郭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