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日視點:假日數據秀出“中國消費力” 增長“第一引擎”帶動力增強 )

國慶長假,旅遊圈看到的或許只是人山人海,而財經圈看到的卻是實實在在的“消費力”,以及“消費力”所肩負的“驅動力”。

“你也曬黑了”,時隔7天國慶小長假,再見面的同事打招呼有了新的內容,顯然比之前的一聲“嗨”有了更鮮活的內涵。10月7日晚間,文化和旅遊部與商務部發布的統計數據更進一步印證,大概有數億名同胞在這7天加深了膚色。

據文化和旅遊部統計,今年國慶7天長假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82億人次,同比增長7.8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6497.1億元,同比增長8.47%。商務部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國慶假期期間,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1.52萬億元,同比增長8.5%。這些強勁增長的消費數據,展示了我國強大的內生動力,消費已經連續多年成爲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

消費數據持續靚麗透露出宏觀經濟政策合力的效果。從企業角度看,增值稅改革全行業鋪開,減稅降費層層落實,營商環境步步改善,政策組合方方面面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市場活力,使企業層面生產活動更加積極;從個人角度看,個稅起徵點調高、個稅專項附加扣除,使居民的收入增加,擴大了消費積極性,消費的擴大又反過來提振生產,推動經濟增長。形成正向循環,並將持續迸發力量。

消費結構的變化映射出中國經濟增長的持久力。夜間經濟、儀式感消費、定製消費、智能消費、場景體驗等創新性消費形式的湧現,線上服務消費增速普遍高於線下服務消費增速,網絡訂餐、在線旅遊、移動支付等服務類網絡消費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反映出我國居民消費正在向品質化和多樣化發展。增厚了消費這一名詞的內涵,放大了消費的外延。隨着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強烈,消費轉型升級成爲必然結果。

與此同時,消費能力的增長和結構升級不僅體現在對形式、對內容的要求提升,也帶動相關產業和就業的發展。尤其是,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臺將互聯網和生活服務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帶動服務消費增長,成爲發展服務業和促進消費的新動能。一些湧現出的新興服務消費領域,不僅讓人耳目一新,帶動服務消費增長,也促進了社會就業的發展。

再有,無論是旅遊餐飲還是電子商務消費,交通運力保障成爲關鍵環節。據統計,國慶假期前6天,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5.2億人次,同比實現增長,且安全事故降低。這背後展示的是我國強大的科技信息技術。

綜合而言,國慶假期消費數據不過是中國消費力的驚鴻一瞥,今年以來,國家層面針對細分消費領域不斷出臺政策指引,針對汽車、體育、健康等領域的細化舉措不斷實施,規範建立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標準,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令消費力不斷釋放。同樣道理,在滿足日益增長的生活消費之時,資本市場各項制度設施不斷完善,軟環境的持續優化,也將吸引更多消費者進場“消費”-投資,實現“能投資、願投資、敢投資”,助力上市公司提質增效,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