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開始於一世紀的羅馬行省地區期間的猶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環境中,可以說是脫胎於猶太教中,基督教在許多方面都受到了猶太人的影響。在耶穌及其信徒們的不懈傳播,終於在公元313年,分管帝國西邊與東邊的兩位君主聯手宣佈了一道法令,這個東西的發行爲基督教在羅馬濫觴打下了基礎性的地位。

此後,基督教徒由原來被迫害的人,突然就成爲了這個國家榮耀而受人尊敬的人。這是因爲他們宗教被羅馬皇帝承認了。雖然如此,原先存在於帝國中的希臘、羅馬哲學思想和多神衆的信仰以及其他非基督教思想仍在對抗,但是這種外界對抗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減淡了他的力量,

公元395年,帝國的皇帝把羅馬分給兩個兒子,帝國就變成了東西兩個部分。君士坦丁堡和羅馬分屬爲東西方教廷的首都,隨着時間的推移,羅馬教會由於其自身的影響就成爲了西邊教會的首領,逐漸不受東方教廷的控制擺佈,和東方教會漸行漸遠。而兩者距離越發遙遠的同時,問題也逐漸出現了。

後來西羅馬於公元476滅亡後,基督教在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上繼續前進。在四至六世紀這個漫長的歲月中,隨着帝國政府對人民實行強制性改宗基督教的政策頒佈,可以說基督教在與原先羅馬帝國中存在的傳統希臘--羅馬哲學理論中大獲全勝。此後,基督教的主要敵人被消滅,它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

但轉眼間新的問題來了,原先基督教與異教的爭端結束了,矛盾卻轉向基督教會內部。各大教區的主教都想做基督教世界的老大,大家都打着自己的算盤,琢磨着鹿死誰手。他們對這種內部矛盾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加之基督教在羣衆之間產生的作用,使得它的內部矛盾用一種十分激烈的對抗形式呈現。

在長期的教義爭端中,各教會也不斷分化,出現瞭如阿利烏斯派、聶斯托利派、一性派等異端教派,這種矛盾從五世紀到六世紀期間出現過多次不可調和的爭端。它們的內部爭端彷彿一個大家庭之間的內鬥,放在今天就是家族中誰擁有真正血脈好繼承家庭豐厚的遺產一樣,只是那份豐厚遺產不是金錢而是基督教真正的教義。

在這場激烈的內部鬥爭中,有兩邊勢均力敵的教派,他們也是這場世紀離婚的主要角色。就是西邊的公教和另一邊與它遙相對應的東正教。

西方教會強調自己的"大衆性",所以自稱自己是"公教",同時也因爲教廷設在羅馬所以也稱"羅馬公教";而東方教會自認爲自己的"血脈純正",所以自稱"正教",又因爲其教區在地中海東岸,所以又稱作"東正教",從此,東方的教會變爲了東正教,而西方以羅馬爲首的教廷,就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稱的天主教。

最在1054年,家庭內部的矛盾一再演化,終於導致了東西基督教會的分裂。在公元1054年的某一天,利奧九世前往君士坦丁堡尋找東方牧首進行談判,商討教義。但雙方拒絕溝通,互相不承認對方的宗教內容。最後,洪貝爾大發雷霆宣佈開除凱魯拉里,怒氣衝衝地返回羅馬。而東邊教會凱魯拉里立即率領教衆開展了主教會議,嚴厲地指控了羅馬主教並宣佈革除羅馬主教及其信徒的教籍,拒不承認羅馬教廷和他們的關係。這一事件導致了兩方教會的終極決裂。

自此以後,東西方基督教世界再也沒有複合過。那麼我們不禁思考:如果千年前這場離婚沒有進行,東西教會依然合併,那麼今天的西方世界又是如何呢?

參考資料:《羅馬史》

原創作者:酸橙,嚴禁抄襲,抄襲必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