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與現實從來不是一對反義詞。如果你不願意直面現實,也就意味着你不把理想當一回事。

  

  ▲新京報“動新聞視頻”出品。

  文 |西坡

  “楊仁榮,男,1986年出生於江西撫州市宜黃縣棠陰鎮。宜黃縣理科高考狀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設計專業,肄業。截至2018年8月,楊仁榮與家人失聯9年。”

  今年8月,楊母被診斷出癌症,她向媒體求助。9月,看到報道的楊仁榮終於撥通了家人的電話。10月31日,中青報刊發了楊仁榮的自述《我爲什麼九年不回家》。在自述裏,楊仁榮稱自己是一名理想主義者。他還稱,承認自己不是天才是痛苦的事。

  但是讀完他的自述,我認爲他一定是對理想主義有什麼誤會。

  楊仁榮的故事有點像《月亮和六便士》裏的思特里克蘭德。思特里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愛慕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但是,就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去了巴黎。人們以爲他有了外遇,事實卻是——他只是爲了畫畫。思特里克蘭德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

  思特里克蘭德是一位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一旦畫畫的夢想在體內破繭而出,他便斷然掙脫世俗的牽絆。楊仁榮與他只有最表面的一些相似,而在內核上卻截然相反。

  ▲《月亮和六便士》。

  楊仁榮一邊說自己是理想主義者,一邊卻想要通過創業獲得世俗意義的成功。剛畢業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很有本事,很有想法,創業的話一年可以掙上百萬元。他現在又說:“我覺得自己20年掙個幾千萬元應該沒什麼問題,實現財務自由後我就去過理想的生活。”

  但是你看不到這十年他有什麼樣的進步,能夠支撐他“掙個幾千萬”。就其實際表現看,今年與家人恢復聯繫時,他正在西安一家酒店工作,負責跟客戶聯繫。回家之後,把同事全部拉黑,說是“立誓浪子回頭”。同事打電話問他客戶的情況,他也“懶得回答”“乾脆不接”。這不僅是衝動,更是不負責任。工作交接都不做,連起碼的職業道德都沒有的人,誰敢跟他合作?

  這與他當年因爲自己混得不好而斷絕與家人的聯繫如出一轍,都是讓別人爲自己的自私、任性買單,而他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以前不知道,現在也不知道。

  他說自己的終極理想是當一個物理學家,但是也知道自己的聰明程度有限,“無論我怎麼努力,也只能成爲一個二流的物理學家。”

  小孩說,我想要月亮,這不叫理想,這叫空想。

  理想與現實從來不是一對反義詞。如果你不願意直面現實,也就意味着你不把理想當一回事。對你來說,理想不是用來實現的,而是用來裝飾門面的。

  楊仁榮言語之間還怪自己的家境不好,說什麼如果自己生在一個很有錢的家庭,現在應該已經成爲一個傑出的物理學家了。有那麼寬容的父母,卻不知足,還要怪他們沒有給自己提供更好的條件。自從你進入大學校園的那一刻起,你就應該爲自己負責了。

  假使他真的出身豪門,會不會換一套說辭:“如果不是有家業要繼承,我早就已經成爲一個傑出的物理學家了。”

  所謂理想主義,從來不是矇眼狂奔,而是認清現實之後的努力與堅持。

  最後,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有一位朋友,是我高中同學。我們讀高三時,他從自己不滿意的一所大學退學回來重考,進了我們班。他的家境也不好,每天都異常刻苦,是班裏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那個。後來他考上北京一所大學,這所大學級別遠不如楊仁榮的母校北航。大學裏他繼續努力,保送到清華讀博。後來憑藉一流的研究成果,去斯坦福做了博後。目前,他在清華做博導。我相信,他遲早會成爲一名令人矚目的科學家。

  □西坡(媒體人)

  編輯:孟然 校對:郭利琴

  “好新聞,無止境”,應時間之約,新京報APP面世了。這是一個值得跟某信某音並排而立的APP,這是你最不可略過的媒體之一,歡迎下載和關注。

  附贈發刊詞一篇,也請笑納:因爲理想,讓新聞更好地抵達遠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