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摄影:冯嘉文

  

编者按

  “行走广州的书店”是笔者与徕卡镜头走访广州城区书店的报道,里面没有太严肃的选购指南或高能的广告推销,反而是淡如茶的文字介绍,我们用文字和图片品味实体书店的生存境遇,我们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曾被电子书浪潮冲击的叶叶扁舟。

  第一站,笔者来到坐落在中山大学东门对面的“小古堂”旧书店。

  

  

小古堂

  

关键字:

古旧书,品味,古雅,要有历史价值的东西,愿意去传布正能量的东西叫古道热肠,它具有古道热肠这个特点 ,是一家愿意跟年轻人打交道的书店。

  

总有一些书不适合在网络上卖

  旧书象征着读书人对知识探索的深度与厚度,也往往成为往代学统和道德的承载,这是如火如荼的新书市场所不具备的素质。

  旧书店是读书人和书虫的归属地,特别容易吸引文科类的老师和学生驻足,也多受到文史哲的社会群体青睐、是收藏爱好者的情怀集散地这么一个场所。旧书店做到一定程度面对的都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不会单方面曲高和寡,纵观开业十九年,店长李光亮说道,“小古堂的顾客群体如那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本店书籍关键词:

产品为王 ,总有一些书不适合在网络上卖

  小古堂经过多年线下销售,经营过程中摸索出的核心产品就是“书的质量好和价格公道”,李店长介绍,与顾客打交道多年理解顾客的比价心理,也理解收藏爱好者对上品书籍的垂涎,只要坚持保证来货的质量和合理价格长期以往地经营也是不会掉粉的。

  旧书店卖的是二手书,二手书中也有上品,二手书中也涵盖多类型的技术和地方志书籍,如《广州文史研究》,这类高冷的技术类书籍放网上是卖不出去的,就只能放在特定的古籍书店,让有心人寻至此,也提高了对口读者买书的便利性。

  

  

来历:

2004年小古堂在孔夫子旧书网建立网店,2007-2008年实体店落户在此,先有网店后有下渡路的仓库店,店长李光亮回忆,仓库店作为网络转向实体的跳板,那里寄存了不少的光辉岁月。

  

1.

  

书店功能布局

  小古堂在2016年经历了一次装修,以前是仓促式的书店,环境没有过多情调让你坐下来选书,以前顾客进来挑完书就走,书架间距离相近,整个淘书节奏必须快。现在店内环境增加了休闲的功能,顾客进来后节奏可以慢下来,可把书挑出来在茶桌进行二次挑选,也可自助泡茶,可靠窗发呆。

  

功能区的划分:

进门是新上的图书区,进入二线是创意知识围城,再往里步入艺术区域和中医图书区域,位于书店最末是高端区和活动区, 李店长透露,明代、清代、民国的线装图书都深藏在高端区。其中创意知识围城有一个死胡同(书架)其实是广州文史类集结地。

  

  纵观现在书店的装修,书的类别展示性提高了,也统一了书店的色调。

  

2.

  

投资收藏是不二法门

  

传承:【顾客老带新进门学收藏】

  小古堂的受众面广,有十几岁高中生也有八十多岁的老顾客,收藏爱好者在这里没有出现断层。在这里,李店长见证了不少顾客从读书到学会收藏书,从鉴赏上本到投资收藏,“小古堂是一个收藏发烧友培育基地”,“他们发现原来买书也是有投资价值” 新顾客往往在这里能获取一些收藏知识。

  编者按:这也是入坑的一种表现吧。

  

视觉报道

  

  不同的藏品

  

  随处可见深具特色的古风和古意

  

  艺术区的画册有老书局的归属感

  

  在这里,泛黄的纸张才是应有的色调

  

  

……

  

结语:

静止的书店,流动的文化气息

  李店长说有了实体店才给别人有信任度,有了实体店才感受到这城市的文化地标。小古堂这类古籍书店的存在代表这座城市读书文化还没有死。笔者认为有了这个书虫的避风港才继续保有旧书籍的流通,虽然旧书店只是文化长河中的一隅一角,但谁能说不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而让历史文化继续流动,在你我他的书橱和抽屉中、在查阅书籍和翻找篇章中、在同道相聚分享志趣中流动。

  润物细无声,小古堂在这城市里站下脚,几十年后书虫们或许会想起这书店,它不高调也不低调,对广州这座城市来讲,小古堂是一杯淡茶,不用刻意给你加糖也不是浓咖啡,与顾客间的交流如君子之交。

  沙沙读书

  

  青春易老,唯书卷不老;

  花容易退,唯有你最好。

  有一种气质,叫读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