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可能是個“錦鯉年”,錦鯉人設的楊超越小姐姐火了。支付寶又弄出個“中國錦鯉”信小呆,隨之跟風出各種“錦鯉”活動……不過說起錦鯉,咱們陶瓷上的“魚藻紋”纔是真錦鯉:

2017年蘇富比香港春拍上,一件明宣德時期的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碗就以2.29億港元成交。

同年11月27日舉行的“樂從堂藏明代宮廷珍器”晚間拍賣專場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以1.2億港元起拍,最終也以2.13億港元天價成交。

並且,這樣的天價,很多人都覺得它價有所值。但這價值連城的魚藻紋,又有着怎樣的玄機呢?今天的釉下系欄目,我們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魚藻紋”的故事!

“魚藻”一詞起源於《詩經》,雲:“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魚在在藻,依於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但魚紋與藻紋這種組合式圖案作爲陶瓷畫片首次出現卻是到了宋代纔有的事。宋代磁州窯對魚藻紋的詮釋極爲精準,水藻飄動好似水的流動,魚兒浮游使人感到魚逆流而上。

宋 磁州窯白地黑花魚紋枕

元代以後,青花盛行,青花料添釉燒製後有濃淡煙散的效果,如水墨畫一般,所以魚藻紋在瓷器上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自此,魚藻紋的創意便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元 青花魚藻紋大罐

水藻游魚圖,魚水相融,空間飾以浮萍、水草、蓮花之類花草。瓷器上繪水藻游魚紋,有鯉魚、鱖魚、魴魚、鯽魚等各類游魚,暢泳水藻池蓮之間,悠然自得,畫面生動活潑,動靜結合,近足處繪波浪紋。構圖疏密有致,線條優美自然,給人以清新悅目,幽雅脫俗之感。

魚藻紋,從古至今受到了大家的喜愛,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百姓,皆把魚藻紋繪畫在陶瓷器物上。"魚"與"餘"同音,代表富足,意爲“年年有餘”。

本次,壹瓷的“雙十一鉅惠”中也將爲大家帶來一款“柴窯魚藻紋青花主人杯” 喜歡朋友,千萬不要錯過“雙十一”的全年最低價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