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段話的,是一位在創業教育行業工作多年的大牛,是企業的管理者;

話中提到的第一個人,在高校工作的,從事創業教育教學和事務多年;第二個人,是我國發起和領航創業教育的著名專家,在業內享有盛譽。

我是一名普通的創業教育工作者,曾經滿懷驕傲的寫下自我介紹“以潛心研究創業教育爲使命……”最近,我把這句話從簡歷中刪除了。怎能沒有遺憾?不僅僅是我,相信很多在這個領域探索、奮鬥了多年的同仁們,都會對當前的創業教育事業抱着不同程度的失落。

今天我寫下這篇文章,發一點我個人作爲一名普通的前雙創教育工作者的聲音。無權威背書、無嚴謹考據,無精闢論證,但所列人、事皆爲真實見聞及所感所想。把這篇文章獻給所有曾經、正在或將來耕耘在創業教育前線的工作者們,向你們致敬!

一、專業的缺失

業內一位老牌大咖講師,在創業教育界聲名赫赫。有早年與其相識的同事,談起來說此人原本是一普通高校的普通講師,後與一企業合作,被包裝成高學歷、高知名的創業導師,由於當時創業師資極少,其以學科專家之名在全國做了很多講座,遂名氣日盛。

這樣的故事並不奇怪,在很多行業都存在。在教育培訓領域,看重講師講課的水平和效果,出身也並不那麼重要。這個故事更多地反映了整個創業教育行業裏的“專業缺失“問題。

前些年中國是完全沒有“創業”或“創業教育”相關專業的,近幾年有部分院校嘗試招碩士或博士、或通過與國外大學合作的方式,開設相關專業,但這類消息也多是從新聞看到,實際中我只見過一位自稱“創業學”畢業的碩士生。從學科的專業性來說,需要更清晰地界定”創業“”創業學“創業教育”這三者的涵義,但其實無論這三個中的哪一個,都非常稀有,稀有到可以忽略不計,可以認爲根本就找不到與創業相關的學科及其專業人才。

沒有這個專業,所以誰都可以是專業的。各行各業(含高校)的講師可以是專業的——他主動或被動地“學習”過創業的“理論知識”。企業家可以是專業的——他有創業的“實戰經驗”。他們的“理論知識”和“實戰經驗”是否真的屬於創業教育的範疇?或者說,是否可以完全替代真正的創業教育而成爲教學內容的主體?

很多創業教師的理論知識來源於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創業基礎》這本書,這本書因其六位作者的業界地位而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至今這本書依然是國內大部分同類教材借鑑的“母本”,其“意識+過程+結果”的三段式寫法也無可厚非。但這本書在實際的教學實施中,無論是對應32課時的教學週期,還是理論內化與實操演練的教學落地,還是教師的知識傳輸與指導能力,都有不小的難度。換句話說,即使這個教材很專業,用起來、教明白也不容易。

專業學科的缺失,專業人才的缺失,專業知識的缺失——每一個專業的誕生和發展都要經歷或長或短的積累,創業教育專業也不例外。從2012年“創業基礎”教學大綱的發佈,至今6年,缺失猶在。所以纔有了一些非專業的人,很輕易地就成爲了業內專家,影響一衆“學徒”。現在有一些隱隱之勢,這類人“自學成才”“旁徵博引“”西學中用“的東西正在成爲主流的創業教育內容,喜哉?悲哉!

在這種整體非專業的環境下,很多人對雙創教育的理解之扭曲,是難以想象的。我曾在一天裏經歷了三個震驚。先是我花了十幾分鍾向一位經理說明:雙創課在高校裏一般來說是指一門創業基礎課,而不是創新和創業兩門課。然後我花了兩個小時去向一位老闆解釋: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不等於教他做生意,並不一定是非要讓他通過學習就能夠做出一個項目或創辦一個企業。那天下午某985學校的雙創學院院長受邀來訪,他非常自豪地向我們介紹他的雙創學院裏已經有了很多好的資源,例如3D打印的課程、大數據的課程……最後他認爲我們做的雙創課程不適合放到他的學院裏,建議我們找學校教務處聯繫下,看看能否替代現有的以企業家不定期講座進行的雙創課。我能說什麼呢,如果你看懂了這三個震驚,你一定和我一樣感傷。

二、熱潮之下的三方逐利

2014年,克強喊你來創業!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浪潮就此開幕。2015年被稱爲中國創業元年。雖然我並沒有看到身邊多了多少“創業者”,但身在一個以做高校創業教育服務爲主要業務的公司,我可以感到領導、同事們從市場反饋回來的熱情。

政府特別重視!必須響應政策,做好雙創工作,建衆創空間,辦創業大賽,做出政績!

高校特別重視!必須執行要求,開好雙創課,培養師資,開展培訓,做出成績!

企業特別重視!雙創是一塊大蛋糕,你看那個公司做了一個雙創項目,千萬的收入,咱們也得做,做出業績!

雙創教育,因時代而生。雙創的熱潮,是由上到下政策推動的熱潮,也是被商業利益層層裹挾的熱潮。政府裏有了主管雙創的領導,高校有了主管雙創的校長,企業裏有了主管雙創的經理。這麼多人的努力,造成了雙創一片繁榮的熱鬧景象,以至於有專家用“前所未有、世界罕見”來形容這種浪潮。

企業爲政府和高校提供的雙創服務可謂應有盡有、五花八門。我所在的企業是爲高校服務,見到的主要是教學產品。我形容這些教學產品的共同特點就是:做高校雙創教師的“奶媽”,服務永遠是全方位的、定製化的,滿足“孩子”的各種不管有理還是沒理的需求。從成本較低、收益較低的教材與專著出版、學員與師資培訓,微課視頻;到成本稍高、收益稍高的慕課或教學平臺,實操模擬軟件或系統,空間或學院共建。而所有這些產品,即使做的再用心再好,都不如另一個“產品”光彩奪目。

國務院及教育部領導親自參與,各高校高度重視,大學生積極參加——沒錯,就是一屆比一屆火爆的創業大賽。大賽獲獎甚至成爲了評價一個學校創業教育水平的關鍵指標,這直接導致了很多高校的雙創工作從重視創業教育轉爲重視創業大賽獲獎。創業計劃書的寫作輔導、創業路演輔導、創業大賽輔導,這些以大賽結果爲衡量標準的輔導項目應運而生,且很受歡迎。

這是雙創教育當下發展現狀的一個側面、一個縮影。這種景象的實質,就是政府、高校、企業三方對利益的追逐。還有人會關心開展雙創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什麼嗎?都在着急,着急有一個成果,一個可以展現他們的政績、成績、業績的分數!政府有了雙創建設的展示臺,高校有了雙創課程的成績單,企業找到了雙創賺錢的商業模式。誰還會關心當初的我們爲什麼出發?這條背離雙創教育本質的路,還要走多遠?一旦利益無法支撐動力,喧譁散去。熱潮之後,何去何從?

三、落後於時代的教育變革

甲公司是一家企業培訓公司,看到網絡時代微課(視頻課)大行其道,研究開發了一個視頻產品,即根據企業一些實際的職場情境編寫故事、並進行拍攝,成爲案例視頻,再搭配其他素材,構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和內容。乙公司是一家成立不久的教育公司,在和甲公司接觸合作的過程中,引進了甲公司的這個視頻產品,並製作了同類型的創業課程,向高校推廣,結果大受好評。許多高校的雙創教師表示:這種視頻形式很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降低了教師的授課難度。這種不同於純課堂講授、也不同於純網絡視頻的模式,也被認爲是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聽說有個高校以這個教學模式爲主題,申報了二十多個課題。

後來我到丙公司上班,這個公司有一個員工內部學習的平臺,上面的一些視頻課也是以故事形成案例,設置節點和問題,隨着劇情釋放知識點。整個模式與我之前參與的甲乙公司做的產品極其相似。而丙公司的這個視頻很明顯是從外國的課程翻譯過來的,畫面也比較陳舊,看上去像是是十年以前拍攝的。

一方面我意識到自己對教學產品的瞭解是很淺薄、很無知的;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我國高校的課程建設是不是很落後呢?是不是可以認爲高校在教學產品層面落後於企業培訓機構、並遠遠落後於國外呢?我沒看過教育發展史,沒學過教育專業知識,做教育相關工作也就這兩三年,所以常常對這些現象感到困惑,也沒有自信給出結論,僅僅能從個人理解去提出一些問題。

找講師、搭攝影棚、錄製、後期製作、搭配課件或習題等、上傳發布——這是當前絕大部分線上課(微課、慕課)的製作過程。當前用戶最多的幾家大型線上課程平臺,都在用這種流水線的方式,快速開發、快速製作、快速上線,以儘快形成品類和數量優勢。線上課有了,加上傳統的線下課,就成了混合式教學法,再加上各個企業無所不能提供的服務,就有了各種一體化完整教學解決方案。

作爲一個教育的門外漢,在我看來,很多所謂的名詞,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解決方案,都透着一股自娛自樂的味道。在當前絕大部分的課程,都是把原來在線下的課程,架個錄像機,拍下來,搬到網上。其課程的內容幾乎沒有任何變化,教學的形式也沒有本質的變化,無非是把在課堂上舉手改爲用鼠標按鍵。很有錄了45分鐘的課,也叫微課,你哪微了?很多人錄一節課,也叫慕課,百度說慕課是指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你哪慕了?我有個領導認爲慕課這詞用爛了,讓我寫文案的時候必須用MOOC這四個字母。有個公司把它們所有的課程都叫翻轉課堂,我懵了,我說你翻轉什麼了,他們理直氣壯的說,我們課程都是線上的,都是翻轉課堂!我們還自主開發了翻轉課堂教學平臺!現在是個有視頻的課程,就是混合式教學;是個教育公司,都能提供解決方案。

各行各業都在整合升級,無論願不願意,互聯網要賦能你,改造你,不變通就只能被超越。教育行業的變革呼聲一直都在,市場上的回應主要表現在K12和幼教領域,好未來的崛起,VIPKID的成功,都是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教育變革訴求得到的印證。但在高校教育、成人職業教育領域,教育的變革似乎只是多了一些舶來的新名詞。

四、未到閉幕時,演員已退場

我鼓勵一位好友繼續做雙創教育。他反問我:怎麼賺錢?有好的模式嗎?他感慨做了這麼多年雙創,也沒找到能賺錢的模式。

我想這也是很多曾經活躍在高校和企業內的雙創教育工作者的心聲吧!15年前後我們都很激動,以爲迎來了歷史性的機遇,尤其是在當時已經積累了很多年的雙創教育者們,他們躊躇滿志,要趁着政策的東風大幹一場。當時我面試的一家企業領導跟我說,繼續做這行吧,政策這麼好,至少還能幹十年!三年過去了,也不能說現在的雙創不熱了,國家依然還有政策在支持,都開始鼓勵公務員在職創業了。只是當初告訴我還能再幹十年的那個人,都轉行了!我也轉行了,後來聽到的雙創人的消息,似乎總是透着幾分心灰意冷。也可能失落的是我自己吧!

我剛進雙創教育這行時,領導讓我買一些創業教材來學習,我搜集了一些國內院校編寫和使用的教材,看目錄就已經非常雷同。後來我才意識到不能侷限在教材兩個字上,我去西單圖書大廈,一層有一排都是創業方面的書,我挨個看目錄,把認爲好的都買回家。後來我只好又買了個書櫃,一個書櫃的創業書是我的寶貝。說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就發現自己熱愛這份工作,熱愛這項事業。我經常無意識地跟身邊的朋友“佈道”,向他們講雙創的政策,雙創教育的意義。那時候我很相信雙創教育的未來是美好的,我同意一位老師的觀點:雙創教育會在高校成爲跟就業指導課、思政課一樣的大學必修基礎課。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還認爲:創業只是就業的方式之一,創業教育屬於就業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可以被後者涵蓋的。就業就業教育不會消失,所以創業教育也會長久存在和發展起來的。

有一個階段我很想找一份雙創教育的研究類工作,在朋友的幫助下我見到很多業內的資深人士,他們都在創業教育行業做了很多年,有的還在推廣自己研究的理論體系,有的堅定地認爲課程不會賺錢必須搞硬件,有的熱衷與政府或資本合作到高校掛牌。他們都很堅定地站在這個行業裏,有些企業規模也很大,但是他們沒有任何一位需要一個做課程研究的員工,有的雖然說招課程研發,其實要找的是編輯,蒐集資料改改稿子;大多數需要的是銷售、高校渠道、政府關係。有一位號稱行業第一人的老闆,非常直接地告訴我:這個行業裏沒有你說的研發,課程找個專家就錄了,不需要額外一個人再研究,你要做研發也可以,你去高校談合作,談下來項目,產品你自己組織包裝就算研發了。

還有一個領導一直追問我:如果我的課程不能幫助學生成功創業,算什麼創業課,這種課程毫無價值,爲什麼還要研究?類似的還有一個集團企業,他們需要一個創業教材的原創作者,因爲之前都是找高校教師執筆,現在客戶需求增加,所以想招聘一個專職作者來提高創作效率。我說我寫過很多的創業教材,但更多的只能是編寫,原創的部分有限。因爲涉及一些創業實戰的內容,肯定要借鑑比較成功的案例,我沒有這方面經驗;而涉及到創業理論的東西,更不能以我一個研究者的觀點爲準,肯定要選擇比較主流的、受肯定的學術成果,加上一點自己的態度。對方對我的回答非常不滿意,他讓我看了他們剛剛請專家(某大學教授)創作的一本創業教材,說要出這種水平的,言下之意是我不行。我看了下那本教材,作者很出名,看目錄,體系上沒有新東西,是創業基礎大綱的壓縮簡化版,看體例,偏活潑,看內容,以我當時就已經編寫過20多本創業教材的眼光,這個內容基本全部是百度複製粘貼過來的,我可以用半天時間把他的索引網址全找出來。作者是很出名,是大學教授,但這本教材不是他原創的,也毫無他的原創創業教育思想可言。我可以比他“寫”得更像原創十倍。跟我談話的領導對我的蔑視,我很不在乎,因爲他不懂,他的不懂反映了這個行業裏普遍的無知。例如,大多數老闆認爲課程資源不賺錢不好賣,必須搭平臺才能賣上價;還有個別的老闆認爲課程資源纔是最值錢的最好賣的,平臺可以白送!就我看到的,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但各位老闆對自己認知的堅定的自信,常常讓我反省自己太沒見識。

我到今天還認爲,創業教育有未來,這個未來不見得是探索出個什麼厲害的模式,賺了大錢。而更可能是通過創業教育的洗禮,啓迪一代人的創業意識,哺育一代人的創業精神,這纔是創業教育從未變過的存在的意義。

當時一起奮鬥的夥伴們相繼離開,我也因爲沒有找到雙創的工作離開了這個細分行業。最難過的時候,是看到一位比我在這個行業時間長很多的好友,也幾乎徹底地告別了雙創,去了一家互聯網企業發展。他堅持了那麼多年,他還曾勸我堅持,我想鼓勵他繼續堅持,卻終究無言以對。

結語

雙創教育難不難?難!一個新學科(課程)從孕育到完善,都必然是需要一羣有夢想的人不懈的堅持和努力。我有許多幻想:建設一所創業大學;成立創業教育專業;培養一批創業教育的專業人才;探索一套符合地區和時代特色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向全國院校免費推廣創業教育課程;提升全民創新創業思維水平……幻想就是想起來很簡單,說出來很容易,但難以付諸行動。

中國的雙創教育比國外晚了60年,國外的創業教育至今也基本集中在商學院,雖然在向學科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但研究重點還是創業的實踐與方法,這和中國創業教育在命題的側重點上有所不同。至少我個人認爲:中國的創業教育,應該先廣泛、全員培育創業精神,再來談創業實踐的路徑與方法。

“大衆創業,萬衆創新”這個大方向將長期持續;我國雙創教育需要發展、可以發展的領域多、機會多、可能性多。且尚未出現具有特色成果或巨大影響力的標識,各高校雙創課程發展各異,階段不一,差距較大,有的已成立了雙創學院,有的還沒開雙創通識課……這都是雙創教育工作者繼續深耕奮鬥的動力。

我的離場微不足道,我的發聲人微言輕。但我熱愛這份事業,這份熱愛還並沒有因爲我職業的轉變而更改。所以我滿懷敬畏和敬意,寫下這份思考。我希望雙創教育的明天更美好,我也堅信一定會更美好。希望在未來我能實現願望,能有機會做一名雙創教育的研究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