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互聯網+教育的一個重要成果是產生了慕課(MOOC),即通過大規模在線教育形成“共享名師和優課”模式。慕課自2012年出現,現在發展情況怎麼樣?有哪些經驗與值得改進之處?怎樣正確認識人工智能教育?日前,我們就相關問題訪問了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大規模在線開放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孫茂松教授。

當今,教育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優質教育資源供不應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三通兩平臺”爲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三通兩平臺”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

互聯網+教育的一個重要成果是產生了慕課(MOOC),即通過大規模在線教育形成“共享名師和優課”模式。慕課自2012年出現,現在發展情況怎麼樣?有哪些經驗與值得改進之處?怎樣正確認識人工智能教育?日前,我們就此訪問了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大規模在線開放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孫茂松教授。

記者:慕課的基本特點是什麼?慕課自2012年出現至今,其實踐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孫茂松:慕課有5個基本特點:

一是以“短視頻(10分鐘左右)+交互式練習”爲基本教學單元的知識點、知識體組織模式和學習模式;

二是借重交互式練習的即時反饋(Instant feedback);

三是基於“學習大數據”的個性化服務;

四是依託社交網絡的互動交流;

五是課程組織方式即像校內課程一樣按週上課,在線學生有上課感。

目前,慕課課程數量在全球呈現飛速增長態勢,2012年起步,目前已有700多所高校共開設7000多門課程,5800多萬名學生學習這些課程。課程涵蓋了各學科,排在前三名的是商務管理、科學、社會科學類課程。我們利用這些課程既可以開展專業教育,也可以開展通識教育,其中的通識教育課非常豐富。慕課課程精彩紛呈,基本上都是國際上的名校、名師開設的,如“無人駕駛”課程的講課人都是世界頂級的科學家和來自一流企業的負責人。國外已經出現一個碩士項目全靠慕課來支撐,此碩士項目已經有畢業生。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國內高校的在線教育已可以與世界高水平的慕課媲美。比如,我帶領團隊開發的清華大學“學堂在線”,現在已經有超過1500萬名的學習者,其中也有很多好課。幾年前是缺乏優質慕課課程,現在的問題是,對慕課這些一流優質教學資源,我們的教師與學生利用得還非常不夠。

記者:近幾年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對於慕課能夠發揮什麼樣的輔助作用?

孫茂松:在人工智能輔助慕課教學方面,我們要探討的包括從學習社交網絡到網絡學習空間、基於教育大數據的機器學習算法、人機合作的大規模課程知識圖譜建設、各類課程的智能輔助教學算法、跨語言教育的技術支撐環境、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國家學分銀行和終身學習數字檔案體系構建方法等。

我們以“學堂在線”和清華大學聯合研發的“小木機器人”爲例,來介紹人工智能對慕課教育的輔助作用。“小木機器人”就是基於人工智能的學伴,是智能的學習助理,它集輔助選課、知識查詢、學習問答、學習管理、機器人客服於一身,可幫助學習者解決在線學習過程中不知道自己適合學習什麼、沒人輔導、沒人監督、孤獨等問題;可幫助教師提升教學效果;可提高平臺服務質量。“小木機器人”產品功能包括個性化學習計劃、智能記憶複習、知識點推薦、知識點導航、智能提問、遊戲化激勵、社交引導、學習能力訓練與提升等等。在慕課視頻播放過程中,根據學習內容,小木機器人能主動向學生髮問,激發學習興趣。

記者:對我國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您有什麼建議?

孫茂松: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對教育領域的影響很大,未來智能教育產品將會從情感、智力、能力等方面提供精準教育服務,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標是教育個性化,爲終身學習做保障。人工智能可以服務於基礎教育、成人與職業教育、全日制高等教育等學校教育領域;還可以服務於社區教育、老年教育以及行業培訓、崗位培訓等社會化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標可以按照四個層次進行定位,即面向所有工科的計算思維普及和計算機基礎教學;面向科學家的人工智能教育;面向工程師的人工智能教育;面向產業工人的人工智能教育。

一些高校可考慮設置“人工智能”微專業,改良數學教學,增強統計學教學,重構物理學教學,培育批判性思維及寫作能力,深化機器學習教學,擴展若干門針對性強的專業課程,提高實際開發能力和實戰技能。一些企業可以進行專業化培訓,目前深度神經網絡技術已成爲工具,工具發明依靠精英人才,但工具使用需要依靠大規模培訓。

人工智能技術對大規模在線教育意義重大,人工智能技術用於教育最重要最迫切的就是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如何讓每個人從出生起,終生都有唯一的賬號,並將一生裏自己的學習行爲數據都保留?我們將共同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推動智能教育的快速高效發展,讓更多的人受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