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老舊居民區、單體樓院,大家想到的是什麼?在電梯房、洋房鱗次櫛比的今天,可能不少人都會把老舊單體樓院當成是“雜亂無序”、“髒亂差”的代名詞,但如果你到老舊居民區佔比60%的釣魚城街道走一走,一定會刷新這一“陳舊”的觀念。

近年來,釣魚城街道着力提升羣衆的生活品質,老舊居民區正一步步華麗轉身,成爲有“顏值”、有“溫度”、有“氣質”的幸福集聚地。

“顏值”變了!

昔日“髒亂差”如今已“大變臉”

“過去這一帶真的是又髒又舊哦,在地上看見垃圾一點也不奇怪,下雨天一腳踩到地,褲腿上準是泥……”對於老舊居民區居住環境的變化,今年65歲已在草花街生活了21年的居民鄭耀華深有感觸。過去的垃圾場變成了社區公園、建築工地住房變成了健身場所、破舊的平房變成了文化牆……所有的改變,鄭耀華都親眼見證。“現在我們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好了,雖然是生活在老舊城區,但住起安逸得很。”

釣魚城街道老舊居民區人居環境的改善並不僅僅只出現在草花街,記者在走訪各條街道、各個單體樓院的過程中,通過每一處看得見的改變,就不難體會如鄭耀華一般的老居民發自心底的那份喜悅。瀝青路的地面一塵不染、粉刷上彩色壁畫的水泥牆體釋放着勃勃生機、健身器材一應俱全、院壩內整整齊齊划着停車位……

記者從釣魚城街道瞭解到,爲了全面推進老舊居民區人居環境改善,街道將545幢單體樓院分成39個片區,分三批次有序實施改造。包括油化破損的三合土路面,規整雜亂無章的各種線纜,用彩色塗料粉刷老化的水泥牆體,安置方便居民生活的晾衣杆,全面植入“垃圾分類收集容器、健身器材、視頻監控系統、綠化和管理制度”等,切實提高“樓院顏值”。目前,已經完成草花街、戴家巷、百花巷、水井灣4個示範點的打造,正在實施老絲廠萬元村和久長路金龍苑2個示範點的建設,其他片區也全面啓動了路面修補、園林排危、晾衣杆安裝、垃圾手容器配置等工作。

“溫度”有了!

居民自治讓樓院更團結更有凝聚力

釣魚城街道單體樓院面廣、點多,而這些單體樓院又沒有物業,樓院的管理曾一度成了“頭疼”的問題,過去,事無鉅細往往都是街道大包大攬,居民等靠、觀望思想明顯,如此一來管理的效果往往也是不盡人意。如今,這樣的局面已經悄然改變。街道按照“黨建領航,多方聯動”,突出加強居民自治,着力推進居民自我管理。通過居民自治,每個居民都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了樓院的主人,遇到問題大家協商解決,一幢幢單體樓院也成了團結友愛、有凝聚力的大家庭。

記者日前來到釣魚城街道金龍院,“乾淨、溫馨”是記者走進院壩內的第一感受。幾位老人在院裏的健身器材區悠閒地鍛鍊身體,一些居民則圍坐在一起樂呵呵地聊着天,笑聲時不時地在院裏飄蕩。這樣的場景對金龍院來說,可謂是常態。

從過去遇到任何事情“高高掛起”,到現在大事小事主動商量解決,居民自治給單體樓院帶來的改變,金龍院居民小組長楊德榮是最有發言權的。據楊德榮介紹,樓院裏建了一個微信羣,有什麼事只要在羣裏通知一聲,大家就會積極響應。平日裏,居民們早上買完菜回來就圍坐在院內,一邊擇菜一邊聊聊樓院裏的事。樓院裏還建立了“楊大姐調解室”,遇到棘手點的事情,調解一下也就好了。總之,自從實行了居民自治,很多事情在樓院內就“消化”掉了,一改過去凡是都依靠街道包攬的狀態。

而居民自治改變的不僅是大家的主動意識,還增強了樓院內居民們的凝聚力,大家更團結了,整個樓院成了一個相親相愛的大家庭。“今年7月份洪峯過境合川,洪水淹沒了院子,居民們自發從自家接水,清理打掃院內厚厚的淤泥,大家齊心協力從晚上8點一直忙到凌晨3點,當天沒有在家的住戶們每家還主動交了20元的清潔費用。”楊德榮說。

“我是一個人住,有天晚上院裏的其他居民看到我房間裏一直沒有開燈,就專門打電話關心我的情況。”在金龍院內生活了十多年的居民向子英告訴記者,住在樓院裏從心底裏感覺舒心,不少住戶其實都在城區有新房,但都不願意搬家,不捨的就是樓院裏團結一心、相親相愛的氛圍。

“氣質”來了!

文化引領提升居民歸屬感榮譽感

走進釣魚城街道老舊城區,街頭巷尾濃濃的文化氣息便撲面而來。每一面牆上,一行行書法、一首首詩歌、一副副繪畫,喚醒了沉睡的街巷文化和這座城市獨有的氣質。居民們每天穿行在這些“老舊”的街巷中,不僅不會心生嫌棄,反而會內心裏升起自豪感、榮譽感。

釣魚城街道老舊城區的氣質在每一面文化牆上展現得淋漓盡致,草花街和戴家巷,保留了明清時代元素,將合川八景在圍牆上運用繪畫和書法的形式進行情景再現;百花巷,以“百花齊放”爲主題,挖掘整理周敦頤、杜甫等歷代文化名人歌詠合川的“百花詩”,在圍牆上以繪畫和書法的形式呈現出來,每一種花都對應一首不同的詩;其他街巷的圍牆,也都採用了繪畫和書法的形式,或呈現出老合川的歷史風貌,或呈現出孝道文化、文明新風等。

除了一面面文化牆,釣魚城街道老舊城區的氣質,還體現在每一個“身邊好人”裏。區書法家協會主席、久長路社區居民李明翔長期以來都在轄區內開展書法進社區活動,隔三岔五就要爲居民們免費創作書法作品,過年過節還會免費爲大家寫春聯。“傳統文化不只是個人的事情,每個人都需要文化的滋養。”在李明翔看來,向居民們傳播傳統文化,已然成了他的本職工作之一。

和李明翔一樣,居住在久長路社區,今年84歲的退休教師陳光德,也一直在致力於向居民傳播文化,開闊大家的視野、滿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年以來,他和老伴都自掏腰包訂閱各種報紙,每天準時張貼到社區報欄裏,風雨無阻。張貼報紙成了老兩口的習慣,而每天看報也成了居民們的習慣。

像李明翔和陳光德一樣的道德模範和好人好事,在釣魚城街道還有很多很多。近年來,該街道重視發揮道德感化作用,開展道德評選、文明評選、好人好事評選等活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內化爲居民羣衆的道德情感,外化爲服務社會的自覺行動,提高“樓院氣質”,營造崇德向上的樓院新形象。

記者手記

如果沒有這次實地採訪,我不會對“幸福”二字有了新的定義;如果沒有這次實地採訪,我大概也不會拋掉對老舊單體樓院的“偏見”。

在採訪之前,我腦海中早已勾勒了一幅老舊居住區的畫面,但後來呈現在我眼中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形象。走在一條條年代久遠的街頭巷尾,一邊是參天的古樹,一邊是富有詩意的文化牆,腳下是一塊塊青石板。在這裏,根植的文化氣息會不經意將行人包裹。居住在此,老舊的樓院也自帶了幾分不一樣的氣質。

在這裏,纔會深刻地明白,有一種幸福,與所住的房子大不大、新不新無關,它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自我感受,就如同生活在釣魚城街道老舊城區的居民們,雖然住在年代久遠的老房子裏,臉上洋溢的卻是最真實最燦爛的笑容。“新房買了好多年了,但我就想一直住在老房子裏,舒心、快樂,安逸得很。”這是記者採訪過程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今日合川 編輯;記者 羅孝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