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底稿上所呈現的畫作風格與經典的宗教畫截然不同,塞拉西尼由此推斷當年達芬奇之所以只畫了不到一年就放棄了繪畫,就是因爲教堂的教士們無法接受這種在表現慶賀耶穌降生的神聖畫作中加入醜陋的人物和戰鬥的場景,他們認爲這是大逆不道的,於是達芬奇就放棄了這幅畫,隨後這幅畫被丟到了一個漏水的倉庫裏。從史料中瞭解到,1481年佛羅倫薩的一個教堂委託當時只有28歲的達芬奇畫一幅懸掛在教堂聖壇上方的油畫,內容是三位智者朝覲耶穌,但是不到一年,達芬奇卻不知什麼原因放棄了這次繪畫,《三博士來朝》只完成了一小部分,達芬奇隨後移居到米蘭生活了18年。

關於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意大利語: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又譯達文西,全名列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爲“芬奇城皮耶羅先生之子──列奧納多”),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博學者: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光學、力學、發明、土木工程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這使他成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也使得他成爲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藝術家,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

天使報喜圖 1472-1475 烏菲茲美術館藏

作品取材於宗教故事,描繪有一對雙翼的天使來朝拜年輕的聖母瑪利亞,告訴她懷孕了,救苦救難的基督將要出生。

在橫披式的畫幅右側,坐在房子入口處附近的書架前面的,是聖母瑪麗亞;左側跪在萬花如錦的草地上的是來報的天使。貌美端莊的聖母,其表情看似沉穩,卻難以掩蓋住內心的激動和對將要做母親的欣喜,而左手拿着百合花正行單膝下跪禮的天使,美麗柔軟的面部則表現出對聖母的虔誠和恭敬之情,而且百合花往往也是基督的象徵。

兩位人物的姿態動作也更加強了彼此心理活動上的呼應關係。挺拔的柏樹,淡藍的天空和山岩流水的優美風景構成了畫面的背景。這幅畫細部的描繪精於整體的設計,這種精細的描繪不僅渲染了自然景物的優美,而且也襯托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達芬奇的這幅作品雖然表現手法略顯細碎繁瑣,但卻富有濃郁的詩意氣氛。

吉內薇拉·班琪 1474 華盛頓國家藝廊藏

吉內薇拉‧班琪是15世紀佛羅倫薩的一位貴族。她因睿智而廣受同時代人的敬仰。達‧芬奇爲她創作了一幅肖像畫。1967年,這幅畫被艾爾莎‧梅隆‧布魯斯基金會以當時創紀錄的5百萬美金的高價從列支敦士登王室的手中獲取。這幅木板油畫現收藏在坐落於華盛頓的國家藝廊。這是唯一一幅能在美洲見到的達‧芬奇畫作。

柏諾瓦的聖母 1478 埃爾米塔日博物館藏

《柏諾瓦的聖母》可能是達芬奇1478年10月開始繪製的兩幅以聖母瑪麗爲主題的作品之一,另一幅是聖母的康乃馨。這幅作品很可能是達芬奇獨立完成的第一副作品。達芬奇爲該畫作所繪的兩幅素描現藏於大英博物館。此作品是達芬奇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後來許多年輕藝術家都仿繪過此作,其中包括拉斐爾的《粉紅色的聖母》。

此作品實際上失蹤了數個世紀,直到1909年建築師利昂·柏諾瓦纔在聖彼得堡將其展出,引發了一場轟動,據稱這是他岳父的藏品之一。1914年柏諾瓦將其賣給了埃爾米塔日博物館。

聖母的康乃馨 1478 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藏

《聖母的康乃馨》是達芬奇在1478-1480年間完成的一幅油畫,自1889年起展覽於慕尼黑的老繪畫陳列館中,但依舊是私人藏品。

畫作中心是聖母瑪麗和幼年的耶穌,聖母穿着華麗並飾有珠寶,左手持着一支康乃馨,除去聖母和聖子之外其他景色全部都是黑暗的。起初畫作被認爲是韋羅基奧的作品,但後來轉而成爲達芬奇畫作。

三博士來朝 1481 烏菲茲美術館藏

三博士來朝(Adorazione dei Magi)是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油畫,創作於1481年,畫面顯示《聖經》中東方三博士朝拜耶穌基督的故事。自1670年起,該畫藏於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館。但是最近的研究顯示,這幅畫作並非達芬奇作品的原貌,而是在達芬奇草圖的基礎上,由另一個不知名的畫家完成的。

由於年代久遠等原因,這幅畫已經模糊不清。烏菲茲美術館決定對其進行修復,但卻引來了爭議,因爲許多藝術品保護組織歷來不認同這種行爲,他們認爲這麼做無異於破壞原作。於是烏菲茲美術館請來了一位在藝術界曾經飽受爭議的“科學藝術家”毛裏齊奧·塞拉奇尼來對此畫作進行科學測試,看看修復可能產生的風險是什麼,然後再做最終決定,以應對藝術品保護組織的質疑。結果莫瑞希奧·塞拉西尼卻在測試修復風險的過程中發現了這幅畫並不是達芬奇本人完成的。

他發現《三博士來朝》背部畫板的木頭已經腐爛,有被水浸泡的痕跡,並且還有嚴重的蟲蛀。從史料中瞭解到,1481年佛羅倫薩的一個教堂委託當時只有28歲的達芬奇畫一幅懸掛在教堂聖壇上方的油畫,內容是三位智者朝覲耶穌,但是不到一年,達芬奇卻不知什麼原因放棄了這次繪畫,《三博士來朝》只完成了一小部分,達芬奇隨後移居到米蘭生活了18年。就在達芬奇離開佛羅倫薩的那一年,《三博士來朝》卻不見了,真到1621年才又突然出現,成爲美第奇家族的收藏品。1482年至1621年是這副名作的存檔記錄缺失期。塞拉西尼用紫外線和紅外線以特定的波長檢測這副畫不同物質層的細節,發現顏料塗抹的很粗糙,手法拙劣。於是塞拉西尼開始懷疑這幅畫並非出自達芬奇之手。在獲准取得了樣本並在顯微鏡下研究之後,他斷定《三博士來朝》是其他人在達芬奇的草圖之上冒名完成的。塞拉西尼用紅外攝像機發現了掩蓋在顏料之下的達芬奇的草稿真跡,並請來了一位研究文藝復興時期宗教畫的藝術史學家蒂莫西·弗登對底稿進行鑑定,被證實確爲達芬奇的手筆。底稿與肉眼可見的《三博士來朝》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畫面右上方的兩匹馬在廝打,但在底稿上卻清晰的看到馬上的騎士,而且在底稿上還發現了達芬奇29歲時的素描自畫像等許多以前不爲人知的內容。

由於底稿上所呈現的畫作風格與經典的宗教畫截然不同,塞拉西尼由此推斷當年達芬奇之所以只畫了不到一年就放棄了繪畫,就是因爲教堂的教士們無法接受這種在表現慶賀耶穌降生的神聖畫作中加入醜陋的人物和戰鬥的場景,他們認爲這是大逆不道的,於是達芬奇就放棄了這幅畫,隨後這幅畫被丟到了一個漏水的倉庫裏。許多年之後由於達芬奇已經是被公衆所承認的大師,這幅畫又被拿了出來,經過一番拙劣的修整之後,便以達芬奇名畫的名義重新現世了,而達芬奇的畫這幅畫的原意就也此被掩蓋。烏菲茲美術館也因此決定舉辦一次達芬奇重要畫作的巡展,並準備向外界介紹這個新發現。

聖葉裏諾在野外 1480 梵蒂岡博物館

畫作描繪的是聖葉理諾在敘利亞沙漠中苦修的生活,他右手持着用來打擊肉體的石塊,而腳邊則是因爲他幫忙拔出了爪子中的刺而向其效忠的獅子。

畫作左側背景是一個有險峻山峯環繞的湖泊。右側唯一能辨識出的物體是一個輪廓模糊的教堂。

這幅畫曾經被切成兩個部分,19世紀收藏家約瑟夫·費徹將其重新拼接起來。關於這位收藏家如何找到這幅畫的著名傳說之一是他發現畫作聖葉理諾軀幹部分被用做羅馬一家商店的桌板,而後數年又發現另一部分被用作鞋匠長椅的楔子。無論傳說如何,事實是後來他的繼承人將其賣給了教皇庇護九世,後者將其安置在現在的梵蒂岡博物館裏。此畫曾被認爲是安吉利卡·考夫曼的作品,但被後來的學者否定。

音樂家肖像 1485 盎博羅削圖書館藏

《音樂家肖像》是一幅由達芬奇繪製於1485年的板面油畫,畫中人物可能是意大利音樂理論家法蘭西那斯·賈弗黎爾斯,但也有人認爲這只是一個普通模特,此外也有是達芬奇自畫像的說法。但無論如何,至少可以看出該人物手中的紙是一張樂譜。

巖間聖母 1483-1486 盧浮宮藏

典藏在盧浮宮的版本,約在1483年至1486年之間或之前完成。多數的權威學者同意此畫作大部分是達芬奇所畫的,是兩件作品中比較早完成的。細膩的畫工和使用明暗對比法被視爲達芬奇作品的特徵。它比倫敦版本長約8公分。這幅畫最早的記錄是在1625年,那時候它屬於法國皇室的收藏。盧浮宮版本因文學作品《達芬奇密碼》而受矚目,然而藝術歷史學家並不認同書裏所付予其中的“隱藏意義”。

抱銀貂的女子 1489-1490 恰爾託雷斯基博物館藏

《抱銀貂的女子》(又譯作《抱銀鼠的女子》;意大利語:Dama con l'ermellino,英語:Lady with an Ermine)由意大利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在供職於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扎期間於1489年-1490年創作完成,目前收藏於波蘭克拉科夫的恰爾託雷斯基博物館。

作品中的女子是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情婦切奇利婭·加萊拉尼。

2014年9月,法國工程師帕斯卡·科特通過技術手段發現,達芬奇創作此畫的過程中進行了兩次修改。最初的版本里女子手中沒有銀貂。隨後,達芬奇在人物手中加上了一隻小而灰的銀貂,最後,他把銀貂改成了現在的樣子。

哺乳聖母 1490 埃爾米塔日博物館藏

《哺乳聖母》(意大利語:Madonna Litta)是列奧納多·達·芬奇在15世紀末期繪製的一副油畫,以聖母哺育聖嬰爲主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有許多畫家仿照這幅作品進行創作。此畫現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

畫中的哺乳場景可能常見於當時的意大利,即將胸部衣物打開一個缺口以提供乳汁。畫中聖母與聖子看起來都很健康,這或許指出了這種做法的有效性。有些專家認爲此畫並不是達芬奇單獨完成的,因爲此畫的背景並不符合達芬奇的風格。不過達芬奇必定是其中的一員,至少從聖嬰的畫法上可以看出其達芬奇的身影。

美麗的費隆妮葉女士 1490-1496 盧浮宮藏

《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La belle ferronnière)是達芬奇的一幅肖像畫,現藏於盧浮宮。此畫有時也被稱作《無名女士的肖像》。盧浮宮方面認爲這幅畫是達芬奇在米蘭求學時所做的作品。

最後的晚餐(色彩復原版)1495 恩寵聖母藏

《最後的晚餐》(意大利語:l'ultima cena)是一幅廣爲人知的大型壁畫,文藝復興時期由列奧納多·達·芬奇於米蘭的天主教恩寵聖母的多明我會院食堂牆壁上繪成。1980年被列爲世界遺產。

高4.6米,寬8.8米,畫面利用透視原理,使觀衆感覺房間隨畫面作了自然延伸。爲了構圖使徒坐得比正常就餐的距離更近,並且分成四組,在耶穌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越靠近耶穌的門徒越顯得激動。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十二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背後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彷彿一道光環。他的雙眼注視畫外,彷彿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最後的晚餐的畫中窗外顯示是白天,因此被人列爲疑點。

巖間聖母 1495-1508 英國國家畫廊藏

在倫敦國家畫廊藏有達芬奇另一幅《巖間聖母》,大概1508年之前完成。有助手幫忙畫了一些部分,助手可能是de Predis兄弟。這幅畫原來是爲聖母無原罪兄弟會的禮拜堂-米蘭聖芳濟大教堂而作,約在1781年至1785年畫作被教堂賣給蓋文·漢米頓(Gavin Hamilton),他帶到英國。之後經過多次輾轉收藏買賣,最後在1880年倫敦國家畫廊買下它。

在2005年6月,用紅外線進行分析發現有別的畫作被覆蓋在下,圖案是一個跪着的女子一手抱着嬰兒,另一手展開,部分研究者認爲可能作者原來要畫的主題是朝拜初生的耶穌。其實現代有許多圖稿用X光或紅外線檢查時被發現出來。

聖母像 1501 蘇格蘭國家畫廊藏

《聖母像》(The Madonna with the Yarnwinder)是達芬奇的經典名畫之一,在藝術界更與《蒙娜麗莎的微笑》齊名。

達芬奇1501年應法國國王路易十二所託而繪製該畫,面積19英寸乘14英寸,畫中的聖母手抱着嬰兒時期的耶穌,而耶穌則手執十字架形狀的紡錘。

《聖母像》於18世紀被蘇格蘭第3任巴克魯公爵購入,之後一直未有易手。然而在2003年8月,該畫在德拉姆蘭裏城堡展覽期間被盜,更被美國聯邦調查局列爲“十大最珍貴失竊藝術品”之一。2007年10月4日,英國警方終於在蘇格蘭一寓所起出該畫。現藏於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畫廊。

救世主 1500 阿布扎比盧浮宮藏

《救世主》(意大利語:Salvator Mundi)是列奧納多·達·芬奇的其中一幅畫作。過去它曾隱沒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一度被認爲只是達·芬奇弟子的作品。2004年,紐約的羅伯特·西蒙(Robert Simon)以低價買下該畫作。並交由專家修復與鑑定後,2011年終於重現在世人面前。是一模擬肖像畫製作的空想作品。

聖母子與聖安妮 1503-1519 盧浮宮藏

聖母子與聖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是達芬奇的畫板油畫,作於1508年-1510年,現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描繪了聖安妮、聖母瑪利亞和和剛剛出生不久的耶穌。畫中聖母瑪利亞坐在她母親聖安妮的膝上,耶穌正想騎在一隻祭祀用的羔羊上,表現出其激情;而瑪利亞想拉緊耶穌。

蒙娜麗莎 1503-1519 盧浮宮藏

《蒙娜麗莎》(意大利語:La Gioconda;法語:La Joconde;英語:Mona Lisa)是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繪的肖像畫,其之代表作。

它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畫作品,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像它一樣,常常被人審查、研究或是演繹。它的擁有者,法國政府把它保存在巴黎的盧浮宮供公衆欣賞。它是直接畫在白楊木上的,面積不大,長77釐米,寬53釐米。畫中描繪了一位表情內斂的、微帶笑容的女士,她的笑容有時被稱作是“神祕的笑容”。

施洗者聖約翰 1513-1516 盧浮宮藏

《施洗者聖約翰》是意大利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的畫板油畫,作於1513年—1516年間,畫面顯示《聖經》中施洗者聖約翰。現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

大鬍子老人(疑似自畫像) 1512 都靈皇家圖書館藏

關於它是達芬奇自畫像的說法最早出現在19世紀,理由是畫中人與拉斐爾的《雅典學院》中的達芬奇像十分相似,且此畫的繪畫水準也符合達芬奇的水準。此外它和喬爾喬·瓦薩里的《藝苑名人傳》第二版卷頭插畫中的達芬奇像也很相似。

但此說並不爲學界一致認可,羅伯特·佩恩、馬丁·坎普等人都曾表示質疑。其反對者認爲這幅畫的確是達芬奇在60歲左右繪製的,但不是自畫像,而是一位比他更年長的人,或許是其父皮耶羅·達芬奇或叔叔弗朗西斯科。

現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正在展出《達·芬奇的藝術:不可能的相遇》,展覽持續至5月23日

*以上圖片來自wikiart,文字篩選自wikipedia,由藝術時間ArtTime彙編發佈,原文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您轉發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