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娜 许晓伟 平面几何形的视觉张力有两个根源:

  ①几何形自身的边缘线和形的内部空间是形成强大视觉张力的客观原因,通过边缘线和形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具有不同张力的平面几何图形。

  ②作为人的视觉产物,视觉张力也必然会涉及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只有通过这

  种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视觉张力才能被感知。

  我们在看一些平面几何形时常常会感到被“牵引”,而看另一些的时候却不会。平面设计师以各种视觉元素为载体,使得图形在表达意念的过程中“牵引”受众的眼球,用设计的语言来讲,这样的图形通过各种视觉元素的组合形成了强烈的动感,进而转化为视觉张力,调动着观者的眼睛和心灵。

  平面设计作品通过视觉各元素及其组合,将代表自身形式美的语言以一种强大的视觉力度扩展开去,以达到震撼人心的视觉魅力,并留下深刻影响力的视觉展示效果。这种“强大的视觉扩展力”即所谓的视觉张力。

  几何形对于现代设计,尤其是平面设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究其原因,部分是因为几何形在自然界中很少见,所以人脑就选择了那些有规律性的表现形式。大家一般都公认,有规律性的表现形式是具有控制能力的人脑的产物。因此,它们与自然界的混杂状态形成明显的对比,成为人形象思维和视觉表达的主角。而更为重要的是,几何形迎合了时代的需求。它们因为具有一定的数理结构,具有规则性,而极容易被复制和摹拟。

  在现代铺天盖地的平面广告中,几何形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被广泛应用,形成具有现代美感的设计浪潮。如此一来,对几何形张力的探讨也就具有了实际意义,成为平面设计领域不容回避和忽视的课题。 那么几何图形究竟何以会产生较之具象形、有机形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呢?形本身的形式特征在其中起怎样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因素影响我们对一个形的感知吗?

  形是一个界定、包含与传达某种内涵及信息并以某种边缘围筑起来的视觉形象,这是广义上对形的理解。由这个定义可知,要形成一个图形,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边缘或边线,二是围筑这一行为,目的是形成一定的空间。那么可以认为形是由外部的边线和内部空间合二为一的组合体。

  在同一个平面上,还有另外一组边线和空间,它们不易引起人们的注目,但又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纸张的剩余空间(有时不存在)和纸的边线。形必须依附于纸张这个平面才能传达和表现其形式美感和特定意图。所以,纸张的边线和余留空间也潜在地作为作品的一部分,产生视觉影响力。

  形的边线之间

  同一个形的边线,不同形的边线,形与纸张的边线除了平行关,就是成角关系(重叠出现的状况较少)。平行是线在方向上的重复,变化形成的差异对比很小,所以不会形成明显的张力。成角时则不同,一般来说,线与线之间的角度越大,则张力越大,两者是成正比的。当两线垂直时,张力达到极致,尤其是形与形的边线相互垂直,而这组线又与纸张的边缘成角度时,变化最为丰富,突显了张力的作用。

  边线的形态

  边线或为直线、折线或为弧线、曲线及其组合,也会以点化线或消极的线的形态出现。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纸的边缘为直角。因此与直线差别越大,对比越强烈、越能形成强大的张力。折线因为自身还有角和角度,所以最能产生激烈的效果;曲线、弧线的形态变化本来就非常丰富,加之与纸的边缘形成曲直的对比,使人达到视觉兴奋;直线次之;点化线由于其线的特征被削弱,点的感觉加强,所以较之纸的明确的边线会显示出它虚弱的一面,所以张力较小;消极的线则取决它的线的形态的强烈与否。

  边线的粗细

  同点和面的区别一样,线的粗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中,边线太粗就会产生面的联想。所以,虽然我们知道形的边线越粗越容易与纸的边缘形成落差,但具体粗到什么程度,还要视整个设计空间的大小而定,以不削弱行的内部空间和不对形产生明显影响为前提,明确清晰的边线比模糊虚弱的边线感觉要强烈。

  形的大小

  图形的大小与其张力大小是一个动态的对应关系。太小的形不能引起注意,太大的形会使眼睛的视觉系统因为找不到中心视点而涣散,分散的视觉注意力当然会减弱形的视觉张力。通常来说,一个视觉元素点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最佳比例应该为三分之一左右。如果在同一个平面中,形之间的大小对比悬殊,而这种对比又基本上以图形的最佳视觉比例作为依据,那么在小的形体的映衬下,大形会益加凸显其张力,使人的视线不自觉地被其吸引和左右。

  形的位置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暂且把所有的形都看作点,这些点在一定平面空间中的相互位置关系不同,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不尽相同。位于平面中心和底线中央的点比较稳定、庄重;角落的点相对而言就不那么稳定,而更具有逃逸感,这恐怕是地心引力在人意识中留下的痕迹。通常,越是靠近边线,远离中,图形的张力就越大。而主体部分控制在画面内,部分突破边线更能增加紧张感,凝聚为强大的视觉张力。

  形的质感

  质感可以被看作是形的肌肤。此时,张力的大小取决于形与形、图与底的质感对比,质感对比越强则张力越强。但是,质感对张力的影响远不及角度、形态、大小、位置,在做好前面的这些工作后,质感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的粗糙的树皮和柔滑的丝绸会使画面更具魅力。

  以上,通过对形自身边线、形态等的解析式的讨论,我们似乎找到了图形张力产生的根源,但仅仅是这些表面的现象就足以形成那种震撼人心的视觉魅力吗?我们是否忽视了什么?

  平面中的所有形体一旦固定下来,都是静止不动的,直到人们视线接触到它们,才感觉到蕴涵其中的那种感觉上的牵引力和形体内在的扩张力。静止的图形在人眼中动了起来,在身体中如水纹般层层荡漾开去,直达内心,这是一种奇特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过程。

  平面设计中所有的形都是展示给人并企图借此传达某种意图的,其直接作用对象是观者。可以说,观者的反映是作品唯一的指向,而人接受视觉信息是通过眼睛,作品以其丰富的外在形式作用于眼球。这时,作品是主动的,观者是被动的。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形式的好坏决定于眼球对作品内容的接受与否,这是我们前面所探讨的以形态各要素的对比形成视觉张力的初级阶段。几乎在同一时刻,眼球和大脑会对这一切作出反应,这中间既有知觉,又有经验和思维的参与。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通过学习,会在大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人们在观看的时候,物体内在的物理结构使人通过视觉形成了一种和谐一体的心理结构。完形是“看”的过程中,主客观相互作用得到的,完形追求着一种平衡:力的蕴涵,运动的平衡,活的平衡。知觉上,动态平衡的基础就在于张力,点、线、面的结合、对比、过渡,其中蕴涵着内在的倾向性张力。

  根据以上理论,当人看一幅平面设计作品时,作品的各元素,元素之间的种种关系会刺激人形成一种心理结构,如果作品产生了对比,打破了平衡,那么最初反映在人脑中的也应该是平衡的,可是由于主客观心理机制的作用,会人为的补偿这种不平衡,使之趋向和谐统一。这样,主观意识依据已知觉和经验作用于客观,在内心形成“一种和谐一体的心理结构”即完形,这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动态平衡的过程,是一个张力凸显其效能的动态过程。

  如果眼中看到的本身就是一个合理、平衡的视觉形象,不存在张力或张力很小,那么主观作用于它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不经过那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知觉动态平衡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便无所谓动感,无所谓张力了。几何形的视觉张力是图形本身所具有的,而张力的显现则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视觉张力通过“动感”显现出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