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穹

上周五,看到人民网辟谣房地产限购全面取消不属实的新闻,深感写一篇评论的必要性。

现在不是全面放开的时候,此时还有部分地区楼市过热,但也有很多地区已经趋冷,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自由买卖,虽然为了预防市场过热出现泡沫,可我们不能让调控常态化、长久化。即使现在不是全面退出的时候,但也应该做好今后退出的准备与规划。

因地制宜

周一又见新华社文章:决不会允许房地产调控半途而废 前功尽弃。可见中央对本次房价调控的决心很大,高压态势不容半点虚假。

本微想说,宏观调控应该是预防房价大起大落,现在大起已经被压住,剩下的大落是否也对经济有大影响呢?这个时候应该不同城市不同策略,对于房价已经掉头的城市,当下可制订逐步松绑的策略,等再次看到调控效果,执行时便有章可循;对于那些热烧不减的城市,继续采取高压调控手段,不掉头不放松。

限购、限价、限售三限政策,在2016年到2018年,中国楼市过热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降温作用。时至今日,在部分房价已经明显拐头的城市,个人以为可以部分松绑调控,比如深圳、上海、北京、南京这些城市。一边是地方政府的土地流拍,一边是开发商拍地热情下降,一边是有房卖不出价,一边是有钱买不到房。

功成身退

政府调控楼市,是预防楼市过热,避免资产出现泡沫,危害到市场经济;而不是把这个行业管成一潭死水。中国在当前的发展阶段还离不开房地产,因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觑。我们只需调控到房价理性运行,而并不希望房价大起大落,大起已经得到很好的遏制,现在是预防大落的时刻。在外部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今日,楼市政策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众所周知,中国楼市一管就死,一放就活。从2018年9月开始,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成交数据在大幅下降,价格也略有下跌。现在还只是成交量的萎缩阶段,但假以时日,房价的大落是可以预见的。在深圳甚至有新盘开盘仅卖出四套,好几个楼盘解筹率在20%以下。这一组组数据,充分向我们揭示了楼市在改变运行轨迹,完全有向下的可能。我们过去三年持续从严的调控手段,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刻,真正到楼市摧枯拉朽下挫之时再退出,将为时晚矣。

长效机制

政府主张建立长效机制之后,楼市调控政策才会逐步退出。其实本微想说的是,长效机制绝不仅仅只有房产税能代表。何况房产税配套机制猴年马月才能出台?不能让市场苦苦等待长效机制的建立。本轮房价的暴涨,说白了就是过度印刷钞票结出的恶果。在现有的机制和状况下,我们能指望开发商建造出什么样的住房质量吗?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会经常因为房子质量而爆发维权事件。

在保证市场供应量的同时,放开现价,一下性拿预售证,一次性开卖,杜绝饥饿营销,不准认筹,防止开发商依靠认筹人气定价,这样的措施恐怕比房产税代表的长效机制要实际的多。即使推行了房产税,我们也不能寄望只依靠它就能建立起长效机制,解决中国楼市方方面面的问题。

应对措施

政府担心调控放开,房价就会上天,其实这波房价前期上涨的动因是市场供货量太少,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性购买。政府限价后,出现了一二手价格巨大倒挂,引发出投机性需求。要是限价政策退出市场了,没有了一二手的倒挂,开发商即使把价格定的跟二手房接近,在禁止分批拿证的饥饿营销下,我相信一二手的滞销会相互传导,从而使定价更理性。

加大供货量,打击囤地行为,为民营房企打通融资渠道,增加市场供货量。毕竟,房地产央企数量有限,只有发挥民营资本的力量,才能大幅度增加楼市供应量。当不局限于那几个巨无霸房企时,供货量上来了,恐慌解除了,没有了一二手的倒挂,不用担心房价上天,倒是该担心房价入地的时刻。

在此申明:以上仅代表一家之言,不为任何利益公司代言,抛砖引玉,发自肺腑的发表个人看法。

文字由文穹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