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穹

上週五,看到人民網闢謠房地產限購全面取消不屬實的新聞,深感寫一篇評論的必要性。

現在不是全面放開的時候,此時還有部分地區樓市過熱,但也有很多地區已經趨冷,我們應該區別對待。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自由買賣,雖然爲了預防市場過熱出現泡沫,可我們不能讓調控常態化、長久化。即使現在不是全面退出的時候,但也應該做好今後退出的準備與規劃。

因地制宜

週一又見新華社文章:決不會允許房地產調控半途而廢 前功盡棄。可見中央對本次房價調控的決心很大,高壓態勢不容半點虛假。

本微想說,宏觀調控應該是預防房價大起大落,現在大起已經被壓住,剩下的大落是否也對經濟有大影響呢?這個時候應該不同城市不同策略,對於房價已經掉頭的城市,當下可制訂逐步鬆綁的策略,等再次看到調控效果,執行時便有章可循;對於那些熱燒不減的城市,繼續採取高壓調控手段,不掉頭不放鬆。

限購、限價、限售三限政策,在2016年到2018年,中國樓市過熱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降溫作用。時至今日,在部分房價已經明顯拐頭的城市,個人以爲可以部分鬆綁調控,比如深圳、上海、北京、南京這些城市。一邊是地方政府的土地流拍,一邊是開發商拍地熱情下降,一邊是有房賣不出價,一邊是有錢買不到房。

功成身退

政府調控樓市,是預防樓市過熱,避免資產出現泡沫,危害到市場經濟;而不是把這個行業管成一潭死水。中國在當前的發展階段還離不開房地產,因其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可小覷。我們只需調控到房價理性運行,而並不希望房價大起大落,大起已經得到很好的遏制,現在是預防大落的時刻。在外部經濟環境日趨嚴峻的今日,樓市政策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

衆所周知,中國樓市一管就死,一放就活。從2018年9月開始,中國大部分城市的成交數據在大幅下降,價格也略有下跌。現在還只是成交量的萎縮階段,但假以時日,房價的大落是可以預見的。在深圳甚至有新盤開盤僅賣出四套,好幾個樓盤解籌率在20%以下。這一組組數據,充分向我們揭示了樓市在改變運行軌跡,完全有向下的可能。我們過去三年持續從嚴的調控手段,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刻,真正到樓市摧枯拉朽下挫之時再退出,將爲時晚矣。

長效機制

政府主張建立長效機制之後,樓市調控政策纔會逐步退出。其實本微想說的是,長效機制絕不僅僅只有房產稅能代表。何況房產稅配套機制猴年馬月才能出臺?不能讓市場苦苦等待長效機制的建立。本輪房價的暴漲,說白了就是過度印刷鈔票結出的惡果。在現有的機制和狀況下,我們能指望開發商建造出什麼樣的住房質量嗎?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會經常因爲房子質量而爆發維權事件。

在保證市場供應量的同時,放開現價,一下性拿預售證,一次性開賣,杜絕飢餓營銷,不準認籌,防止開發商依靠認籌人氣定價,這樣的措施恐怕比房產稅代表的長效機制要實際的多。即使推行了房產稅,我們也不能寄望只依靠它就能建立起長效機制,解決中國樓市方方面面的問題。

應對措施

政府擔心調控放開,房價就會上天,其實這波房價前期上漲的動因是市場供貨量太少,引發了市場的恐慌性購買。政府限價後,出現了一二手價格巨大倒掛,引發出投機性需求。要是限價政策退出市場了,沒有了一二手的倒掛,開發商即使把價格定的跟二手房接近,在禁止分批拿證的飢餓營銷下,我相信一二手的滯銷會相互傳導,從而使定價更理性。

加大供貨量,打擊囤地行爲,爲民營房企打通融資渠道,增加市場供貨量。畢竟,房地產央企數量有限,只有發揮民營資本的力量,才能大幅度增加樓市供應量。當不侷限於那幾個巨無霸房企時,供貨量上來了,恐慌解除了,沒有了一二手的倒掛,不用擔心房價上天,倒是該擔心房價入地的時刻。

在此申明:以上僅代表一家之言,不爲任何利益公司代言,拋磚引玉,發自肺腑的發表個人看法。

文字由文穹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