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成都將實現每平方公里一個環保“衛兵” 實時監測大氣狀況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範魚)10月31日報道 空氣質量是市民關心的一項重點指標,但大多數人又覺得大氣質量監測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而實際上恰恰相反,很多高科技大氣質量檢測設備就在我們身邊。成都全搜索新聞網《民生點擊》推出新一期專題——你身邊的大氣監測“衛士”,帶你探訪那些在上下班路上擦肩而過的大氣監測設備。

位於世紀城東路的空氣微站

佇立成都街頭巷尾 24小時“盯緊”周圍大氣狀況

在位於世紀城東路的一處小公園裏,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在相關技術人員的帶領下找到了這位站崗的“衛兵”,它正在24小時盯緊空氣中的污染情況。據介紹,這個身高四餘米的“小夥子”名叫空氣微站,爲什麼這麼高大卻說它是“微站”呢?

記者湊近一看,原來它是被安裝在了距離地面四五米高的電信天網的電線杆上,僅僅只有電杆頂端的三個設備纔是用於大氣監測的機器。技術人員孫偉哲告訴記者,每一臺微站都採用電化學及激光散射法,利用小小的傳感器便可以檢測空氣主要的6個參數。微站的三個設備從左到右,分別用於測量風向風速,四氣兩塵以及溫度溼度氣壓。四氣兩塵也就是俗稱的PM2.5、PM10、CO、SO2、O3、NO26。在得到“情報”的第一時間,“衛兵”會立刻將相關數據傳輸回“指揮部”——大氣網格化動態監測系統。“無論哪個點位的空氣綜合指數驟然上升,出現異常情況,都能在監測系統上直觀反映出來。”孫偉哲介紹。它們按一定矩陣分佈在成都大地上,彷彿只要有大氣敵人入侵,隨時準備開戰。

大氣網格化微型空氣站監控室

科學佈陣 將實現建成區每平方公里一個環保“衛兵”

點位佈設的科學性決定了監測數據是否能夠真實、準確的起到污染源監管的作用。對“衛兵”站崗位置的選擇是基於對成都監測區域以及成都市整體大氣污染源情況詳細調研的基礎上,逐步達到高密度點位佈局。布點的主要目的在於對國控站進行對照,對城市、郊污染現象協助執法,並對重點的污染源以及主要交通源進行監控。

據瞭解,經過多期建設,這些“衛兵”最終將會按照城市建成區1km*1km佈設1個微站的原則,統籌考慮微站和小型空氣標準站建設,將微站設置在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的污染物高濃度區以及主要固定污染源對環境空氣質量產生明顯影響的地區,實現對污染源的精細化管控。

成都從去年6月份開始在全市22個區縣建設了209個微型空氣檢測站。而今年將完成第二期150個市級微站建設。2019年還將繼續推進第三期市級微站建設任務,以及各區(市)縣縣級微站布點。2020年簡州新城、淮州新城、空港新城也將完成區域內微站布點。

實時監測

污染雲圖

“指揮部”內實時監測 對突發污染第一時間處理

看過了在外站崗的“衛兵”,“指揮部”長啥樣不禁引起了記者的好奇。孫偉哲介紹,接下來要前往的這個“指揮部”全稱爲成都市環保局大氣網格化微站信息中心。在那裏,設置有專項值班室,24小時專人值守,對突發的污染現象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理,形成完整的閉環管理。

記者看到,一塊數據實時跳動的大屏幕就是“指揮部”的核心。大屏幕主要由四個板塊構成,污染雲圖、實時監測、趨勢分析、全國視圖。在實時監測板塊,有許多綠色的小點,孫偉哲告訴記者這就是剛剛在外面看到的“衛兵”在系統中的形象。也就是說成都市所有空氣微站在這張圖上都有自己清晰的位置。若某點附近發生污染,這一點在屏幕上就會變黃且不停跳動。污染雲圖則是“衛兵”們發回的信息進行計算,最終以不同顏色宏觀地呈現我市各個區域的大氣質量狀況。考慮到大氣是一個動態過程,因此,通過對全國視圖地觀測還能得知目前成都附近例如風向的走勢,會不會有被風帶來污染物的危險,這樣整體地監測將會更加科學精準。

簡單來說,微型空氣站就像是守護在成都街頭的一個個衛兵,時刻守護着蓉城的藍天。並且通過它發回的信息進行大數據以及以往問題的分析,以報告的形式形成管控建議,爲今後的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