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漢暴發疫情以來,有許多像吳悠、羅某這樣的志願者、擺渡人,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給居家封閉的人們送去食品、藥品、口罩等急需物資。當下,武漢的疫情依然膠着,對於有購藥需求的人來說,買藥的難度可想而知,吳悠主動送藥的行爲本身已十分可貴。

  原標題:義務送藥人被舉報“賺差價”,別讓好人太難做 

▲疫情前期,吳悠把自己的數百個口罩送給老幼。▲疫情前期,吳悠把自己的數百個口罩送給老幼。

  “武漢義務送藥人被舉報賺差價”——新京報的一則報道,日前引發關注。

  據報道,中學老師吳悠在武漢封城後1個多月的時間裏,騎着電瓶車爲網上的求助者義務送藥。據吳悠稱,連花清瘟、口罩、酒精等物資都是免費送給求助者,奧司他韋、阿比多爾等稍貴一些的藥品則收取低於市場價的費用,出售所得會返還給捐贈方,以支持繼續買藥。截至目前,吳悠和朋友們已經爲600多戶求助者送去了藥品和防護物資。

  然而,最近他卻被人以非法售藥和牟利舉報,並接受了公安機關的調查。但公安機關並沒有認可舉報的事項。在配合調查時,吳悠奶奶因腦溢血昏迷,被送進醫院。

  爲患者義務送救命藥,自己卻“引火上身”,吳悠的經歷被報道之後,網友紛紛爲其抱不平。

  無獨有偶,近日一段反映“志願者將捐贈蔬菜送給自己親戚”的視頻,也在網上引發關注。但調查證明,並非是志願者“損公肥私”,而是羅某自行聯繫了一批捐贈蔬菜、沿街發放,路過親戚家便讓親戚幫忙分發給鄰居。

  武漢暴發疫情以來,有許多像吳悠、羅某這樣的志願者、擺渡人,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給居家封閉的人們送去食品、藥品、口罩等急需物資。他們與正規志願者不同,更像是“遊俠”,全憑一腔熱血在做事,相應地,也就沒有太多條條框框。

  據吳悠自述,他開始基本都是免費贈送,自己先後墊了1萬元左右,之後才慢慢對一些高價藥、大量購藥者收費。

  客觀地說,“送藥”與“送菜”等還不一樣,吳悠沒有醫師資格證,而部分藥品又是處方藥,這其中的確有可商榷的空間。但正如吳悠所說,他並不會推薦對方購買什麼藥,而只是根據需求來運送。當然,吳悠在公示捐贈物資、藥品發票明細等方面,也的確有可以提高的空間。但他不屬於任何部門和組織,只是自發自覺地在行善事,過高的要求未免有些強人所難、吹毛求疵。

  當下,武漢的疫情依然膠着,對於有購藥需求的人來說,買藥的難度可想而知,吳悠主動送藥的行爲本身已十分可貴;更何況不少買藥者就是感染者,吳悠實際上是冒着極大的感染風險,可謂出錢、出力又出人。我們不清楚舉報者是怎樣的動機或者有怎樣的理由,但這種行爲本身無疑是在讓好人寒心。一個普通人最純粹的善意,不該承受從惡出發的揣測和指摘。

  從法律層面上來講,沒有藥品經營許可證,不得從事藥品零售活動。吳悠的行爲,初心是助人而非盈利,也並不存在批量購進後售出的行爲,因此無論是從動機還是實際後果上看,都不構成違法,公安機關介入調查後也證實了其清白。

  無論是送藥的吳悠還是送菜的羅某,現實中志願者被誤會、誤傷的情況並不鮮見。我們不是反對監督和質疑,而是要儘可能瞭解實情、對自己的舉報行爲負責,而不是毫無理由地惡意揣測,或僅僅是爲了博眼球。

  曼德拉說:“不要爲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熱情的人們。”無情的病毒讓我們看到了社會守望相助的力量,尊重並保護這些善良、勇敢的人們,他們纔不至於失去了行善的勇氣。

  □ 彭美琪(實習生)

責任編輯:趙慧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