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中,有过一次大规模解救汉人的行动。

这是一场中原王朝对游牧骑兵的大决战,这场战役救出了十万汉人。

这场战役就是曹操征乌桓之战后得涉碣石之事。

三国时代最大的一场解救汉人军事行动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北伐乌桓。

乌桓又叫乌丸,是汉代盘踞在辽东的一个游牧民族,这个民族骁勇善战,精于骑射。

自从汉武帝击匈奴后,北方草原的民族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西迁,草原出现了权力真空,在这个阶段,以鲜卑和乌桓为首的游牧势力开始崛起。

在汉末时代,乌桓无疑是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一度打败鲜卑,称霸北方。

时值中原战乱,汉中央无力控制北方边疆,而镇守北方的诸侯为了自身利益又与乌桓做交易,导致乌桓肆意越过长城进入河北,趁机壮大。

到了官渡之战爆发时,袁绍统治河北,他为了对付曹操,对乌桓采取拉拢政策,他“宠其名王收其精骑”,对于乌桓人掠夺汉人物资甚至汉人百姓,袁绍也睁一眼闭一只眼。

这种情况直到曹操将袁绍势力逐出河北,才有了转机。

三国时代最大的一场解救汉人军事行动

曹操为了一举扫除乌桓,并消灭逃到辽东的袁氏残余势力,于是决定亲率大军出塞作战。

曹操以迅捷的行动,避开滨海道,走两百年人迹罕至的卢龙塞,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白狼山与乌桓骑兵遭遇。

曹操亲自督战,一战击溃乌桓主力骑兵,进而占领其老巢柳城,获得了对乌桓部落的决定性胜利。

这一战,曹军杀得乌桓骑兵“死者被野”,其精锐部队虎豹骑临阵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导致“虏众大崩”,曹操大获全胜。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在这二十余万口中,汉人数量达到了十万之众。

原来,乌桓人在汉末动乱期间,屡次进犯幽州和河北,掳走了大量的汉人百姓,充当奴隶。

这一次,曹操击破乌桓,将这些被掳走的汉人全部解救。

曹操带着这批汉人回转中原的途中,沿途安排这批人选择有可耕地的地方定居。

比如,在当时的碣石(今天的秦皇岛附近)就留下了大量当时曹操安排汉人定居的遗迹。

曹操让这批汉人实行屯田,并先后派遣田豫、牵招等人镇抚北疆,形成了寓兵于农,军民合一的组织,为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全提供一个可靠的范本。

三国时代最大的一场解救汉人军事行动

曹操回师途中,鲜卑族的酋长主动前来臣服曹操。

曹操此时统一北方,功劳盖世,他登临碣石山,遥望渤海,心情大好,于是留下了千古名篇《观沧海》。

最后说一下:史书称曹操“屠柳城”,便有人望文生义认为这是曹操屠城的记载,其实这是不了解古文多义词的结果,这里的“屠”字在此处的用法乃是占领的意思,全无屠杀的含义。曹操仅仅是在战场上杀了不少乌桓骑兵,却没有在柳城屠杀平民,纠结于曹操柳城大屠杀的观点可以停止了。

三国时代最大的一场解救汉人军事行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