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法商家免費邀請老年人

參加“健康講座”等,

大肆推銷保健食品,騙取錢財,

甚至還損害其身心健康,

以下是不法商家常用的十大騙局,

請老年人擦亮雙眼,仔細鑑別。

伎倆一:免費陷阱

1.免費體檢。保健食品推銷員利用老年人不愛上醫院的心理,裝扮成“義診醫生”,在像模像樣地進行一些血壓、血脂常規檢查後,拿着檢測結果煞有其事地指出消費者患有某些“疾病”,然後開始推薦產品。

2.免費試用。在經過多次試用後,一些消費者由於心理作用感覺有效,或者多次試用後,人情難卻而購買了該產品,但買回家後才發現存在很多問題。

3.免費聯歡。不法商家以公司週年大慶、回報社會獻愛心之名,組織老人蔘加免費遊玩,還提供專車接送,免費午餐,在遊玩過程中,遊說老人購買產品。

4.免費健康諮詢。開設“健康免費諮詢熱線”,只要消費者打進電話諮詢,對方都會推薦“包治百病”的同種保健食品。

伎倆二:溫情麻痹

推銷者抓住老人渴望親情,害怕孤獨的心理,隔三差五地打電話問候或帶點小禮品上門拜訪,噓寒問暖拉家常,組織老人蔘加集體聯歡,營造融洽的大家庭氛圍。老人們往往逐步放鬆警惕,在情感的支配下購買那些功效不明、價格高昂的保健食品。

伎倆三:人際遊說

保健食品商家以高薪招納一批社交網絡龐大的業務員,讓他們對身邊熟悉的老年親戚、朋友、同事等進行遊說、推銷。老年人有時礙於情面,有時則因輕信親近的人而盲目購買。

伎倆四:附贈誘惑

老人往往深受勤儉節約的傳統思想影響,熱衷於接受商家“免費、額外”贈送禮品。而保健食品商家往往也會根據老人的興趣、愛好和生活需要設置購物附贈禮品,一些老人就是在這些禮品的誘惑下盲目購買了商家推銷的保健食品。

伎倆五:品牌誤導

一些保健食品商家致力於自身品牌知名度的擴張,鋪天蓋地片面宣揚“名廠名牌”,使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產生一種誤解,肯定是療效顯著,才能這麼有名氣,購買這種產品準沒錯。因此陷入迷信名牌的誤區,沒有根據自身身體情況正確、合理地選購產品。

伎倆六:僱託迷惑

僱託是不法商家慣用的手段,請來所謂的“專家”、“學者”、“權威”在公開場合介紹該產品的“特殊療效”和發佈“權威檢測報告”;或指使一些人假冒患者名義寫感謝信、送錦旗、現身說療效;或在銷售現場製造搶購產品,製造購者甚衆、爭先恐後的假象等。

伎倆七:回報承諾

推銷者以“購買產品即可成爲會員,而後推薦別人購買可獲報酬,推薦越多報酬越高”的方式招攬生意,拓寬銷路,這對已經失去穩定經濟來源的老年人更具有誘惑力,老人們一不留神就容易盲目購買產品成爲會員,甚至落入非法傳銷的圈套。

伎倆八:虛誇療效

商家打着“綠色、健康、高科技、洋產品”的旗號,宣稱其產品是“包治百病、治病於無形”的靈丹妙藥,片面誇大保健食品功能,使消費者誤以爲保健食品可以替代藥品使用,耽誤了治療疾病的最佳時機。同時,商家對一些保健食品存在的副作用及不適用對象隻字不提,極可能損害消費者健康。

伎倆九:擅加成分

一些不法生產企業見利忘義,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某些具有特定功效的違禁藥品成分,消費者食用後短時間可能起到緩解病痛症狀的作用,進而對該保健食品產生信任感甚至形成依賴,長期使用對消費者的身心健康都將構成極大威脅。

伎倆十:流動設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